林澜将众人反应尽收眼底,语气放缓了些:“我知道,新规矩需要时间适应。
但我可以保证,在静思苑,只要你们尽心做事,赏罚必定分明,绝不会让勤快人吃亏,也绝不会让偷奸耍滑者得利。
以往那些拉帮结派、互相倾轧的风气,在我这里,行不通。”
她目光特意在李德全和几个面露不服的大宫女脸上停留片刻,带着淡淡的警告。
“现在,开始分工。”林澜不再多言,直接拿出早已拟好的名单,开始点名分配职责。
她根据小乖探查到的各人特点进行了合理安排,力气大的负责粗重活,心细的负责保管登记,手脚麻利的负责近身杂事。
分工完毕,她又亲自示范了如何填写工作日志和物资登记表,要求字迹清晰,数据准确。
起初,宫人们还将信将疑,但规矩执行数日后,效果立竿见影。
以往推诿扯皮的现象消失了,因为职责明确,无从推卸。物资领取和使用变得透明,浪费和贪墨大幅减少。
更让宫人们惊讶的是,这位沈娘娘说到做到,月末果真根据考评发放了赏银,虽然不多,但足以让踏实做事的人感到前所未有的公平。
静思苑的面貌焕然一新。
院落永远整洁有序,花草修剪得宜,膳食准时且质量提升,连宫人们走路的精气神都足了几分。
这种高效与井井有条,与后宫其他地方的拖沓冗余形成了鲜明对比。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飞遍后宫。
起初是妃嫔们当笑话听,觉得沈清澜在哗众取宠。
但当有人亲眼见到静思苑的运转模式,并发现太后宫里的嬷嬷都开始暗中借鉴这种“责任制”来管理小宫女时,风向渐渐变了。
这日午后,赵珩正在御书房批阅奏折,贴身大太监高无庸悄声禀报:“皇上,近日后宫都在议论静思苑那位沈娘娘呢。”
赵珩笔尖未停,淡淡“嗯”了一声。
高无庸继续道:“说是沈娘娘在自个儿宫里立了好些新奇规矩,把个原本无人问津的静思苑打理得井井有条,效率奇高,连太后娘娘都夸了几句。”
赵珩终于抬起眼,深邃的眸中掠过一丝兴趣:“哦?什么规矩?”
高无庸便将林澜推行的“职责分明”、“流程优化”、“绩效考评”那套大致说了。赵珩听着,眼神渐渐变得专注。
他身为帝王,深知官僚体系的臃肿低效是何等顽疾,即便在皇宫内苑,亦是如此。
沈清澜这套法子,看似简单,却直指要害,其背后蕴含的管理智慧,绝非寻常深宫女子所能及。
他想起那夜弈棋时她新颖的思路,如今又见她治下有方……这个沈清澜,身上到底还有多少惊喜?
“朕知道了。”赵珩压下心中的波澜,重新低下头,语气恢复平淡,“继续留意着。”
静思苑内,林澜正看着小乖刚“叼”回来的一份后宫人员往来记录。
这是小乖最近发展的“猫眼线报”网络搜集来的信息碎片,经过林澜的整理分析,正慢慢拼凑出巫蛊案背后的人际脉络。
“澜澜,你这套管理办法效果显着啊。”小乖舔着爪子,“不仅改善了生活,还无形中树立了威信,现在苑里这些人,对你可是又敬又怕。”
林澜笑了笑,揉了揉小乖的脑袋:“这只是第一步。有了稳定的大后方,我们才能更好地向前推进。”
她指了指记录上的一个名字,“你看,贵妃宫里的这个管事嬷嬷,最近和宫外一个香料商人往来密切。
巫蛊案中那扎小人的布料,据说就熏染着一种特殊的异香……”
她正沉思间,宫女来报:“娘娘,高公公来了,说皇上传您去御书房一趟。”
林澜心中一动。赵珩突然传召,所为何事?是因为她近日的风头太盛,引来猜忌?还是……
她迅速整理了一下仪容,带着一丝忐忑和更多的好奇,跟着高无庸前往御书房。
踏入那庄严肃穆的殿宇,只见赵珩正站在一幅巨大的疆域图前,眉头微蹙,似乎遇到了什么难题。
他听见脚步声,回过头,目光落在林澜身上,不再是之前的探究或审视,而是带着一种……近乎于请教的神色。
“爱妃来了。”赵珩的声音缓和了许多,“朕听闻你将静思苑打理得极好,颇有些新奇手段。
眼下,朕正为一事烦忧,或许……你可有良策?”
林澜心跳微微加速。
她知道,这是一个机会,一个真正踏入这个帝国权力核心,近距离观察、甚至影响这位帝王的绝佳机会。
但福兮祸所伏,这又何尝不是一场更危险的试探?
她深吸一口气,敛衽行礼,姿态恭谨却又不卑不亢:“臣妾愚钝,愿闻其详。
若能替皇上分忧,是臣妾的荣幸。”
赵珩指了指地图上的某处,缓缓道出了他的难题。那是一个关于漕运调度、物资调配,涉及多方利益纠缠,让户部官员都头疼不已的烂摊子。
第12章 御前献策,巧解难题
御书房内,疆域图前,他抛出的不仅是朝政难题,更是通往他内心的叩门砖。
而我,将以现代思维的利刃,劈开这千年僵局。
御书房内,檀香袅袅。赵珩的声音低沉,将漕运难题娓娓道来。
原来,江南漕粮北运,途经的淮安府段河道年久失修,淤塞严重,大型漕船通行困难,导致每年此时运粮效率极低,延误军需民食。
户部提议征发大量民夫清淤,但此举耗费巨大,且正值农忙,易激起民怨。
工部则建议另辟一条辅助水道,但工程浩大,远水难救近火。
两地官员乃至朝中派系为此争执不休,方案迟迟不定。
“爱妃觉得,此事当如何解决?”赵珩说完,目光灼灼地看向林澜,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
他并非真的指望一个深宫妃嫔能拿出具体方案,更多的是想看看她的思维方式,是否真如她管理静思苑那般,有化繁为简的智慧。
林澜凝神细听,大脑飞速运转。这问题在她听来,像极了一个现代项目管理中的“资源冲突与路径优化”案例。
她沉吟片刻,并未直接回答,反而问道:“皇上,臣妾有几个问题想先弄清楚。”
“但问无妨。”
“第一,清淤所需民夫具体数量、银钱预算,户部可有详实数据?另辟水道的工期与成本,工部又是否精确核算过?”
赵珩眼中闪过一丝赞赏,她一下就抓住了关键——数据支撑。“户部与工部所报数据,相差甚远,皆有夸大或隐瞒之嫌,难以尽信。”
林澜点头,继续问:“第二,漕船大小是否统一?最大吃水深是多少?
当前河道最浅处的确切水深又是多少?是否有水位较深、尚可通行的区域?”
这个问题更细致了,赵珩微微一怔,示意旁边侍立的工部侍郎回答。
侍郎显然也没准备如此具体的数据,支吾着说需要再去勘测。
林澜心中已有计较,她走到疆域图前,指着淮安府段河道:“皇上,臣妾以为,与其在‘大动干戈清淤’和‘耗时日久开新道’这两个极端选择中纠结,不如寻求一个‘优化现有路径’的过渡方案。”
“优化?”赵珩对这个词感到新奇。
“正是。”林澜指尖划过河道,“首先,立即派精通水文的人实地测量,精确绘制出河道各段水深图。
标记出哪些区段淤塞严重无法通行,哪些区段稍加疏导即可利用,哪些区段水深足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