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马谡奉命陪同刘禅熟悉监军事宜。
他的监督重点并非针对诸葛亮本人,而是大战开启后,后方整条补给线的运转与保障。
对此,诸葛亮心中也生出一丝微妙的感受。
阿斗虽尚显稚嫩,但将自己的后路托付给这个孩子,他竟莫名感到一种踏实的安心。
就好像真的托付给亲生儿子。
阿斗更是意外,他本想向相父请求将马谡调给他,没想到还没开口,相父竟真的把马谡调给他了。
是相父的神机妙算,还是前世的心意相通?
冷静的想想,应该都不是。
应该是今生今世,相父麾下人才济济,用不到马谡这样的文士领兵打仗了。
所以才派给我。
而马谡被弃用多时,今时今刻也感到受宠若惊。
为何?
诸葛亮让他去辅佐刘禅。
刘禅是谁?
乃当朝太子,来日之天子也。
他日若登九五之尊,必念吾今日同营共事之情。
于是,尽心尽力为刘禅讲解监军的职责、补给线的关键节点,以及如何核查粮草器械的调度情况。
坦率而言,马谡很有水平,表达能力也很强。
讲解更是非常的认真和尽力,从粮草入库的核验流程,到前线需求的响应机制,事无巨细皆一一拆解。
唯愿行事周全,做事用心,得太子青眼相加。
未来于朝堂之间,也能有一席之地。
但在阿斗看来,这完全没用。
任马谡讲解再勤、行事再谨,刘禅脑中印象的他,却还是那个不堪大用的刚愎之将。
当年相父率众南征,其秋悉平。
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
【注:出自诸葛亮传原文,是出师表之前的一段。也就是说,诸葛亮在“国以富饶”的背景下,写出了“益州疲敝”,作者认为,这更多是和雄踞九州的曹魏对比下的“疲敝”,而不是诸葛亮本身把益州治理得很糟糕。
当然,也可能是刘备夷陵之战失败导致疲敝,但诸葛亮的南中之战打回了国力。】
……
相父作《出师表》明志,遂兴师北伐,首征曹魏。
其筹备之充分,足见其心:粮草充盈,军械精良,将士严阵以待;
其安排之妥当,更显其谋:进兵有策,御敌有法,每一处调度皆井然有序。
马谡只需要依照相父命令,于街亭大道扎营,阻截魏军援军十日。
相父便能尽收凉州数郡,把整个凉州彻底纳入版图。
到时纵不得长安,亦能守着养马地与商道,让蜀汉发展壮大。
结果马谡刚愎自用,自作聪明。
偏要放弃大道执意要在山上扎营,终被张合绝水断粮,打得打败,致相父北伐大业功亏一篑。
所以这人能重用么?
必然不可!
然话又说回来,相父曾嘱托:欲善监军之职,必当细听马谡所讲,用心去做,方能有所悟、有所感,有所得。
所以刘禅也只是单纯的看不上马谡这个人。
马谡每一言每一句,刘禅却皆用心记之,唯恐有半分遗漏,误了相父的大事。
马谡也是疑惑。
太子素有天下第一神童之称,却无半分傲娇之感。
他说什么太子殿下都认真在听,不明之处,还用小册子记下再问。
你太子殿下素有神童之名,又怎须如此。
遂探言相问:“殿下何故?”
刘禅看着小册子,笑着答道:“怕记力不周,或有遗漏,以误大事。”
马谡不解,进言又问:“久闻太子素有神童之名,强记之能过人,心记足矣,何需援笔记录?”
刘禅闻言,收起小册子,敛容对道:“纵记性甚强,亦惧疏失。监军工要事关重大,我第一次为之,诚惶诚恐,自当援笔而记,以防差池之虞。”
刘禅这番话说的很有水平,更让人挑不出毛病。
他天姿虽非卓绝,但前世久历朝堂,多与世间顶级智者打交道。
应对马谡这等俊才还是不在话下。
这也让马谡明白,太子殿下胸有见识,腹有丘壑,其言谈举止,应对得当,从容有度,远超同龄。
神童之名果不虚传。
只是太过于谦谨,不愿锋芒毕露罢了。
于是愧然道:“殿下思虑周全,臣不及也。”
其后,刘禅尽付心力于职事,以八龄之身,承重官之任。
凡事务无论巨细,皆依相父之令,确无相父之令,阿斗才自行发挥。
逐一核查,不敢有丝毫懈怠。
众营中之官,皆不敢小觑。
马谡见阿斗虽然年幼,却有很强的理政思维,但事无大小,办理之前,皆问其相父有无命令和安排,但有安排必依孔明之计,无有半分短缺。
在马谡看来,这多少有些谨慎过甚,缺乏主势。
便谏言道:“殿下虽幼,然理政之思已显卓然,实乃社稷之幸。只是凡事皆待令公之命,恐失些许决断之机。殿下亲理诸事,洞悉或逾令公,可自依己见处置,事后禀明便可。”
马谡认为,这番话必能让殿下欣然接纳,感其忠谏。
谁知阿斗闻言,竟然大怒,拍案而起道:“相父正肩北伐之重,天下军国大事尽系于其一身!我为其身后,岂敢凭擅作主张?若因我一时决断有失,误了相父北伐大业,此等罪责,谁能担之?!”
“这……”
马谡语塞而惶惧,至此方知,观之尚在幼龄的殿下,非是不会动怒。
其一旦怒起,稚嫩的脸庞上竟真显出龙威凛然之相。
马谡心怯,不敢辩驳,但心中却暗道:
殿下虽有神童之名,但也太信任诸葛先生了。
你这样,不怕养出权臣来么?
诚然,孔明兄心忧社稷、忠无二志,实乃国之擎天巨柱。
可你身为储君,未来的皇帝,不能不早存制衡之念,暗蓄自身羽翼,为日后亲政留有余地。
但见阿斗态度决绝,马谡亦知眉眼高低,终究是不敢触其锋芒。
只得躬身垂首,连声应“是”。
阿斗的到来,也的确加快了北伐的筹备速度。
诸葛亮心中感慨,阿斗沉稳有度、处事周全,真有主公之风。
临行前,又是一番嘱咐,阿斗一字不差记在册中。
阿斗看着诸葛亮,感怀无比:“相父且宽心北伐,后方诸事,阿斗定当妥为处置。若战事不利,便整军退回即可,阿斗能接受失败,但万万接受不了相父有半分闪失啊!”
诸葛亮望着眼前八岁便聪慧绝顶的太子,脑海中浮现的,却是梦中那个年方二十出头、天资虽平却秉性孝顺纯良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