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能取胜,周边国家定会蠢蠢欲动,母亲辛苦建立的基业将面临威胁。
为了保障前线粮草供应,顾承宇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征集粮草,同时减免灾区赋税,防止百姓因粮草征集而生活困苦。他还每日召集户部、兵部官员,询问粮草运输情况与军队动向,常常忙到深夜。顾云夕见他日渐消瘦,心疼不已,时常劝他注意休息,顾承宇却总是说:“母后当年处理国事,比朕还要辛苦。朕身为君主,岂能懈怠?”
然而,前线的战事并不顺利。顾云卿率军抵达西域后,与赵毅、林策会合,随即对敌军发起进攻。北漠残余势力与车师国的联军虽不如新靖军队装备精良,却熟悉地形,又擅长骑兵战术,常常采用游击战术,骚扰新靖军队的粮草运输线。顾云卿几次率军追击,都因敌军机动性强而无功而返,反而损失了不少兵力。
顾承宇接到前线战报,心中焦急。他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有大臣建议增兵,有大臣建议与车师国议和,分化敌军。顾承宇陷入沉思,他想起母亲曾说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便问道:“谁对车师国的情况最为了解?”
这时,礼部侍郎王浩出列奏道:“陛下,臣曾作为使者出使西域,与车师国的丞相见过几面。车师国国王年幼,朝政由丞相把持。丞相虽有野心,却也深知车师国国力远不如我朝,此次与北漠勾结,不过是想趁机掠夺财物。若陛下能许以好处,劝其退兵,车师国定会答应。”
顾承宇眼前一亮:“王大人可有把握?” 王浩道:“臣愿前往车师国,劝说丞相退兵。若能成功,北漠势力孤立无援,顾老将军定能将其一举歼灭。” 顾承宇当即任命王浩为使者,前往车师国议和,并赐予他黄金百两、丝绸千匹,作为送给车师国丞相的礼物。
王浩抵达车师国后,直奔丞相府。车师国丞相见新靖王朝使者前来,心中疑惑,却也不敢怠慢,设宴款待王浩。宴席上,王浩开门见山:“丞相大人,我朝与车师国素来无冤无仇,此次贵国与北漠勾结,侵犯我朝边境,实在不明智。北漠残余势力不过是苟延残喘,迟早会被我朝剿灭。若贵国继续与北漠为伍,待我朝平定北漠,定会派兵讨伐车师国。但若贵国能及时退兵,我朝愿与贵国签订盟约,每年赐予贵国粮食万石、丝绸千匹,还会开放边境贸易,让贵国百姓安居乐业。”
车师国丞相闻言,心中动摇。他深知新靖王朝的实力,也明白与北漠勾结不过是权宜之计。如今新靖王朝许以如此丰厚的条件,若再不答应,恐引火烧身。他沉吟片刻,说道:“王大人所言极是,只是国王年幼,此事还需禀报国王后才能决定。不过,我可先下令军队停止进攻,等待国王的旨意。”
王浩见目的达成,心中大喜,连忙说道:“丞相大人深明大义,我朝定会铭记大人的恩情。若贵国能早日退兵,我朝定不会亏待贵国。”
几日后,车师国国王同意退兵,并派使者前往新靖王朝的军营,与顾云卿签订盟约。车师国军队一退,北漠残余势力顿时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顾云卿抓住机会,率领大军发起总攻。北漠军队节节败退,最终被新靖军队围困在一座孤城之中。
顾云卿派人劝降,北漠首领却负隅顽抗,声称要与城池共存亡。顾云卿见状,下令攻城。经过三日三夜的激战,新靖军队终于攻破城池,斩杀北漠首领,平定了叛乱。
前线传来捷报,京城一片欢腾。顾承宇接到捷报时,正在御书房翻看母亲的遗训,他激动得热泪盈眶,对着南方跪拜道:“母后,儿臣做到了!边境平定了,百姓可以安居乐业了!”
几日后,顾云卿率领大军凯旋归来。顾承宇亲自到城外迎接,看到舅舅脸上的伤痕与疲惫,心中感动不已。他上前扶起顾云卿,说道:“舅舅辛苦了,此次平定叛乱,舅舅立下大功,朕要重重赏赐舅舅。” 顾云卿摇了摇头:“陛下,臣只是尽了臣子的本分。此次能平定叛乱,多亏了陛下的英明决策与王浩大人的功劳。”
顾承宇笑着说:“舅舅不必过谦,赏赐之事朕已决定,就封舅舅为安国公,食邑万户。王浩大人劝说车师国退兵,立下奇功,升任礼部尚书。其他有功将士,也会一一论功行赏。”
平定西域叛乱后,新靖王朝迎来了真正的太平。顾承宇继续推行顾云芷的新政,鼓励农桑,发展商业,重视教育。在他的治理下,国家日益繁荣,百姓生活富足,周边国家纷纷派遣使者前来朝拜,新靖王朝成为当时最为强大的国家。
这日,顾承宇来到顾云芷的陵前。陵前的松柏郁郁葱葱,墓碑上 “新靖太祖武皇帝顾氏云芷” 几个大字苍劲有力。顾承宇献上祭品,恭恭敬敬地跪拜在地:“母后,儿臣来看您了。如今国家安定,百姓安康,您当年的心愿,儿臣终于实现了。儿臣会继续努力,让新靖王朝永远繁荣昌盛,不辜负您的期望。”
微风拂过,松枝摇曳,仿佛是顾云芷在回应他的话语。顾承宇站起身,望着远方的皇宫,眼神坚定。他知道,母亲的精神会永远陪伴着他,指引他成为一位贤明的君主,守护好这片来之不易的江山。
又过了数年,顾承宇的儿子顾明轩长大成人,被立为太子。顾承宇效仿母亲,悉心教导太子,将治国之道一一传授。太子聪慧好学,颇有顾云芷的风范,大臣们都称赞他是未来的贤君。
这年秋天,顾承宇率领文武百官前往泰山封禅,祭祀天地。封禅大典上,顾承宇站在泰山之巅,望着脚下的万里江山,心中感慨万千,只觉时光匆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