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云卿趁机率领大军发起反攻,一举击溃了北漠铁骑,取得了边境战事的胜利。
京城内一片欢腾,百姓们纷纷走上街头,庆祝边境大捷。顾云芷站在城楼上,看着 章 下方欢呼的人群,心中感慨万千。她知道,这只是暂时的胜利,要想让大靖江山长治久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就在这时,顾云夕匆匆走来,神色凝重地说道:“姐姐,皇宫里出事了。”
顾云芷心中一紧:“出什么事了?”
顾云夕道:“皇帝在软禁期间,不知从哪里弄来了毒药,自尽了。”
顾云芷闻言,愣了一下,随即叹了口气:“也罢,他这样也算是解脱了。”
皇帝自尽的消息很快传遍了京城。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开始散布谣言,说皇帝是被顾云芷害死的,意图煽动民心。
顾云芷得知后,并没有慌乱。她召集文武百官,当众宣布了皇帝自尽的消息,并出示了皇帝的遗书。遗书中,皇帝承认自己沉迷炼丹,荒废朝政,愧对百姓,自愿退位。
百姓们看到遗书后,才知道真相,纷纷谴责那些散布谣言的人。京城的局势再次稳定下来。
皇帝自尽后,皇位空悬。文武百官纷纷上书,请求顾云芷登基称帝。顾云芷却没有立刻答应,她知道,自己虽然得到了百姓和部分大臣的支持,但还有一些势力在暗中观望,若此时登基,恐怕会引起新的动荡。
她对众臣说道:“朕深知自己责任重大,但登基之事还需从长计议。眼下,我们要做的是继续推行新政,让国家变得更加富强,让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待时机成熟,朕自会登基。”
众臣见顾云芷态度坚决,也不好再强求。
接下来的几年里,顾云芷励精图治,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她重视农业生产,推广新的农作物品种,提高了粮食产量;她发展工商业,鼓励贸易,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她加强教育,兴办学校,培养了大批人才。
在她的治理下,大靖王朝逐渐走向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稳定和谐。边境也安宁无事,与周边国家保持着友好的关系。
顾云晴在大宛也治理得井井有条,大宛的百姓对她十分拥戴。夏景逸也在她的帮助下,重新振作起来,成为了顾云晴的得力助手。
终于,在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里,顾云芷在文武百官和百姓的拥戴下,正式登基称帝,改国号为 “新靖”,定都京城。
登基大典上,顾云芷身着龙袍,站在太和殿的丹陛之上,接受众臣的朝拜。她的目光坚定而自信,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她知道,自己肩负着亿万百姓的期望,定不会辜负他们的信任,会用自己的一生,去守护这片土地,让新靖王朝永远繁荣昌盛。
而顾云卿、顾云夕、顾云晴等人也来到了京城,与顾云芷团聚。一家人站在一起,看着这盛世景象,脸上都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曾经的风雨飘摇早已过去,如今的新靖王朝,正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辉煌时代。而这一切,都离不开顾云芷的智慧和勇气,她用自己的双手,改写了大靖王朝的命运,也书写了一段属于自己的传奇。
京华风云(再续)
新靖王朝建立后的第三个年头,天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田间稻谷饱满,市集车水马龙,边境再无战事,百姓们脸上的笑容愈发真切。顾云芷站在御书房的窗前,望着宫墙外生机勃勃的景象,心中却并未完全放松。
这日早朝,户部尚书呈上奏折,称江南诸州遭遇百年不遇的洪灾,堤坝多处溃决,百姓流离失所,急需朝廷拨款赈灾。顾云芷眉头微蹙,江南乃鱼米之乡,是朝廷的赋税重地,洪灾若处理不当,恐生民怨。
“传朕旨意,” 顾云芷沉声道,“命工部即刻调拨粮草、物资运往江南,安抚受灾百姓。另派肖园为钦差大臣,前往江南主持赈灾事宜,务必确保灾民有饭吃、有衣穿、有地方住。”
肖园出列领命,语气坚定:“臣定不辱使命。”
退朝后,顾云芷回到御书房,翻阅着各地呈上的奏折。忽然,一份来自北契的密报引起了她的注意。密报称,北契内部发生动乱,几位王子为争夺王位互相残杀,局势十分混乱。
顾云芷沉思片刻,对身旁的太监道:“传唐凡进宫。”
唐凡很快来到御书房,躬身行礼:“陛下召见臣,不知有何吩咐?”
“北契内乱,你怎么看?” 顾云芷问道。
唐凡道:“北契内乱,对我朝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机遇在于可趁机与北契达成更有利的盟约,挑战则是若内乱波及边境,恐生事端。”
顾云芷点了点头:“你说得有理。你即刻前往北契,密切关注局势变化。若有合适时机,可与北契的温和派接触,争取达成互助盟约。”
“臣领旨。” 唐凡应声退下。
安排好这些事,顾云芷感到一阵疲惫。她揉了揉太阳穴,心中明白,作为帝王,肩上的责任从未减轻,新靖王朝的繁荣还需不断付出努力去守护。
顾云芷翻开江南舆图,指尖划过被洪灾侵袭的州县,眉头未展。肖园虽有才干,但江南士族盘根错节,赈灾款物恐难顺畅抵达灾民手中。她提笔写下密令,命顾家护卫乔装随行,暗中督查。
忽闻殿外脚步声,顾云卿一身戎装入内,甲胄上还沾着边塞风尘:“陛下,北漠使者求见,言说愿以良马换取粮草。”
顾云芷抬眸:“北漠刚遭雪灾,此时求援倒是巧。告诉使者,粮草可给,但需以铁矿相抵,且要立下永不南侵的盟约。”
顾云卿领命而去,顾云芷望着案上堆积的奏章,指尖在 “青州” 二字上停顿。盛旭鹏近日递来的奏折言辞恳切,却总透着几分试探,看来需派心腹去青州巡查一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