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两日的流水席,主要是宴请邻里百姓与两族族人。
到了第三日,林向安更进一步,直接包下了县城最好的酒楼。
专门宴请本县有影响力的非宗族乡绅、富户、致仕官员。
他的意图已经非常明确:
开始搭建更广泛的乡绅联盟,为日后的商业活动和更大布局铺路。
*
整个宴会分为三个批次,有条不紊地推进。
第一场,请的是本县最顶级的层面:
德高望重的致仕官员、最大的地主豪绅、名流耆老。
赵泽安排的周师爷,以宁国公府代表的身份作陪。
林向安则以东道主之礼,亲自出席。
这一场,几乎就是一次“正名”仪式。
所有在场的人都心知肚明:
林向安此举,是为未来造势,也是宣告。
他已不再是籍籍无名的寒门子弟,而是身负皇差、与公府相连的新贵。
林桥、林远二人,也首次被他带出来,正式露面。
毕竟未来林向安是要放权的,得给他俩铺路。
席间,林向安姿态谦和,更多时候以晚辈口吻虚心请教,谈的都是县中利弊、百姓生计。
真正的重点,则由周师爷掌控话题。
周师爷不动声色地抛出几张“重磅底牌”:
林向安在京城施惠,声名早已传开。
同时为浙江会馆,赢得新皇赏赐的牌匾。
他还与京城宁国公府走得极近。
此行,奉的是一等一的皇差。
这些话,不需直说,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
但足以让在座的顶层乡绅们心头一震:
此人,绝非可以轻易招惹之辈。
最后,话题自然回到“未来”。
林向安描绘了一幅蓝图:
家乡若能团结一心,共同发展商路产业,所得利益必然巨大。
这不单是酒宴的客套,而是实实在在的“画饼”。
给足了人们遐想的空间,也让他们心生“想上车”的冲动。
果不其然,席间薛、冯两家率先释放了合作的信号。
这两家算是看着林向安从籍籍无名,一步步走到今日。
过去还能凭儿辈的同窗情谊来往。
如今再看,却已是截然不同的局面:
林向安身兼皇差,背后公府作靠山。
赵泽虽未到场,但周师爷的出现,就等同于公府态度的间接表露。
在这样的场合,林向安虽少年得志,却待人仍旧谦恭礼遇。
这份分寸,更让他加分。
当然,心情最复杂的,当属宋桐的父亲。
他身为县中德高望重的老乡绅,素来自视甚高。
然而眼下,看着一个与自己儿子年纪相仿的后辈,不仅身负皇差,还能让满堂宾客俯首,稳稳压在头上,心里怎能不五味杂陈?
只是形势比人强,他纵有万般不甘,也只能按下心头郁气,低下头来。
于是,和他一样,原本还端着架子的几位老绅,也都不得不收敛姿态,与林向安以平辈礼相交。
所幸,席间气氛渐渐融洽,这一场倒也算是宾主尽欢。
*
之后的第二场,对象换成了中生代乡绅:中小地主、本地商贾、以及有名望的秀才。
当然借此机会,林向安也把昔日同窗好友邀请来了。
他如今忙的都没时间和这群人相聚。
这一次,地点特意选在县城一处清雅宽敞的宅院。
席面并未设高低主次,而是摆了数张八仙桌,每桌八人,打散分座。
这样既显平等,也便于彼此交流。
桌上不单有本地常见的酒菜,还特意摆上几样京城新式点心,以及江南流行的精致茶食。
既添新鲜感,也成了话题。
更重要的是,林向安准备了两份“惊喜”:
一是精心誊抄的“惠农契”样本,展示未来可能推行的新式合作模式;
二是一份“合作建言笺”,以锦纸印制,供在座之人斟酌。
除此之外,还准备了若干份锦盒京城文具,作为宴后小礼,分发给同窗好友。
孙文石、杨辉、薛文逸、冯辰、宋桐、刘文昌等人,都悉数到场。
一见到昔日同窗,林向安的神情不由得放松下来,眉眼间带着真挚笑意。
“诸位同窗、诸位乡贤,今日小聚,向安心中感慨万千。
见诸君,恍若昨日仍在县学论经问学,久未相见,诸位近来可都安好?”
众人原本还担心林向安此番归来,会因身份地位不同而疏远。
可见他依旧如往昔般谦和,心里不由得齐齐松了口气。
刘文昌第一个笑着调侃:
“我们都还是老样子,倒是你,真叫大家望尘莫及啊!”
林向安失笑,摆手道:
“哪里,哪里,我不过是因祸得福罢了。你们是不知道,当时京城局势紧绷,举步维艰,个中滋味真是难与外人道明。”
如今回头再看,多亏谢云、赵康平二人对自己的帮助。
否则早就成了皇权争斗牺牲的棋子。
这话说得平淡,却带着几分真切感慨。
即便现在提及,外人只会当作他在炫耀,因此也只在这群老同窗面前略略一提。
冯辰经过自家老爷子提醒,过不了多久,林家在乌程必定独树一帜。
与林向安交好,日后对家族大有裨益。
于是冯辰笑着叹道:
“从认识你开始,你就总是出人意料。以前我还想着拼命追赶,如今不提也罢。”
话里虽带调侃,却也掩不住落差。
他们梦寐以求的名声权势,林向安轻易获得了。
差距太大,已经无从追逐。
毕竟,他们连家族事业都还未继承,林向安就已经闯出一番天地。
毕竟他们连自家家业都尚未接手,林向安却已闯出一片天地。
林向安听了,只是淡淡摇头: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我也不过是早走了一步,去京城见了些世面,
做了几件力所能及的事。
说到底,咱们县城太小,
人若想成事,总得多走走,多看看。”
冯辰哈哈一笑,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
“你倒是看得开!得了,等哪日我去京城,记得带我见见世面。”
“来京城,你们只管来浙江会馆寻我就是。”
林向安应声点头,笑道:“我一定好生招待。”
几人你一言我一语,酒过几巡,气氛逐渐热络起来。
彼此打趣,翻起旧账,忆起县学少年时的情景,不少人笑得前仰后合。
正当笑声最盛之时,一个熟悉的身影悄然步入。
赵泽。
他没摆什么架子,只同林桥低声说了几句,便被引到同窗那一桌。
几人愣了下,随即齐齐起身。
旁人或许不识,但他们怎么会认不出来?
同窗多年,那张脸怎会陌生?
更何况,如今的赵泽,已是宁国公府的少爷,身份尊贵,比林向安的名头还要耀眼。
“赵公子!”
几人下意识,小心喊出声来。
赵泽眉头一皱,脸上浮出一丝不耐,随手挥了挥手,径直在林向安旁边坐下。
“得得得,别这么叫。还是像以前一样,唤我赵泽就好!”
他笑嘻嘻地说着,仿佛想要抹去眼前这份隔阂。
对赵泽来说,那段少年时光并不需要刻意经营,自然留下一份亲近。
一时间,这桌的气氛微妙起来。
有人眼神闪烁,有人笑中带着怀念。
倒是冯辰第一个打破僵局,笑道:
“行啊,你若不嫌弃,咱们照旧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