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王家院子里,众人纷纷出来。
院里热闹非凡。
笑语声此起彼伏。
林向安与父亲王四顺先陪众人短暂寒暄,随意聊了几句家常。
等气氛稍稍缓和,王四顺这才开口。
把王老爷子单独请进屋里。
这种事,得先让老爷子心里有底。
要把他拉到同一阵营,先转化成“自己人”,后续才好推进。
屋里只有他们三人时,林向安才把京城的经历、在浙江会馆挂匾受敕的事,略略点到。
这些话,王四顺不是第一次听,可再听一遍,仍觉震撼。
王老爷子更是听得目瞪口呆,神色半信半疑,结结巴巴问:
“你……你不是在诓我吧?”
林向安被他那神情逗得又好笑又无奈,耐心解释:
“爷,赵泽如今是宁国公之孙,他可是和我一同回来的。您想啊,这等事我怎敢胡说?”
“赵泽?宁国公?”
王老爷子愣了愣,似乎没反应过来。
待得细细一琢磨,猛然想起那张脸,立刻瞪圆了眼睛:
“哎呀!你说的……不就是以前你家邻居,那跟着你来村里的小子?!”
“正是他。”
这下,王老爷子彻底相信了,激动得连声感叹:“好孙儿!好孙儿!”
说到这里,他也想起林向安此行必有要事,便急切追问:
“安儿,你这是要做啥大事?”
林向安神色一正,缓缓开口:
“爷,此番回来,第一件是尽孝,迁坟祭祖;
第二件,是奉皇差而来。
将来粮行生意要大规模展开,总得自家信得过的人来帮衬。
林家人口单薄,我就想着,王家也是我至亲,理当一同带挈。
日后既能光耀林门,也能振兴王氏。”
他说着顿了顿,又补充:
“孙儿还打算在族学延聘先生,设立奖学金,让族里的孩子能读书,日后若是无缘科举的,也能到优先到粮行做事。”
好处先亮出来,话说得情真意切。
王老爷子连连点头,觉得甚好。
待气氛酝酿到位,林向安才把“共祭”一事郑重提起。
王老爷子稍微迟疑了一下。
对王家来说,这无疑是前所未有的机缘。
想当年养牲畜的买卖,让族人吃了实惠。
如今林向安又把更大的前程摆到面前。
只是,共祭毕竟不是小事。
沉思片刻,他心里一转念:
林家都愿意,他们王家有何不可?
“嗯。”
王老爷子终于点了点头,声音缓慢却坚定,“你这孩子有心了。去吧,到时候我会出面说话。”
林向安心头那块大石这才落下,暗暗松了口气。
不多时,王和信匆匆赶回,低声禀道那边已经准备妥当,让他去宗祠侧屋候着。
宗祠侧屋,历来是族老们议定大事的地方。
众人早前已收下林向安托他送来的厚礼,心里便明白这一次非同寻常。
其间,叔公王鸿朝忍不住探问详情。
王和信也机灵,没有直说缘由,只是把林向安在京城的种种经历娓娓道来。
在京城动荡时,安定会馆,再到冒险与宁国公府合力救济百姓,直至新皇登基后赐下厚赏。
还提起林向安将皇赏散出,作为补偿分与会馆同僚、百姓,以及重建会馆。
在京中,他几乎已是无人不晓的人物。
如今又持新皇敕书,要在京城开设粮行,为了回馈家乡,这才来此建义仓。
回乡途中,更是先拜访了山东、浙江的地方官员。
王鸿听罢,不由倒吸一口凉气。
小小年纪,竟有如此胆识与手段!
他原本就觉得此子非池中物,如今看来,远比想象中更为不凡。
怕是真要在史册留名的人物。
王鸿心里明白,以林向安如今的地位,还能如此谦和待王氏一族,必然是有所求。
能让他亲自开口的事,定然不多。
于是他又追问王和信,想弄清楚林向安此行的目的。
王和信毕竟是晚辈,被辈分压制,不敢多言。
只提了林向安打算大规模祭祀迁坟,至于其他的,一概没有透露。
王鸿听后,心里立刻就明白了几分。
这事有好处,也有不利之处。
但若只盯着眼前的利弊,恐怕要错过王氏一族翻身的大机缘。
他当即让孙子王景辰去告诉村长。
召集族老到宗祠侧屋商议。
待人齐后,王鸿示意王和信将林向安在京城的经历,再细细讲了一遍。
几位族老原本收下了厚礼,还在揣测林向安究竟所图为何。
可随着王和信娓娓道来,一个个渐渐听得瞠目结舌。
等王和信退下,堂屋一时静得落针可闻。
王鸿缓缓开口,目光扫过众人,沉声道:
“如今,你们怎么想?”
族老们面面相觑,似乎还没缓过神来。
年纪最长的一位终于开口,声音沙哑却满是感慨:
“怕是来意不简单啊……”
族老们心思不傻,当初以王和忠为纽带,又有利益好处,两族才算往来合作。
林向安考取功名后,村里人才真正放下芥蒂。
如今林向安在京城声名鹊起,他们自然也想明白了几分。
王鸿见状,索性把话挑明:
“他如今还未中进士,权势已然不小。若是他有所求,你们会答应,还是不会?”
此言一出,众人无不心头一震。
事实摆在眼前:林向安的开口,已关系着王氏一族的未来。
“他不仅有权势,更有才华,小小年纪就能舍富贵、济百姓,有勇有谋。假以时日,定然能位极人臣!”
王长田忍不住插话,有些迟疑:
“二叔,这话是不是说得太满了?他毕竟才十六岁,新皇赏赐和敕书,也未必全是他的功劳吧?”
王鸿神色一厉,声音加重:
“你以为那赏赐只是因他救济百姓?
他定然是在背后是协助了新皇登基,才得此大恩!
在乱世中能押对宝,甚至不惜倾尽钱财,如此魄力,几人能及?”
众族老闻言,面面相觑,心中都被震慑住。
他们中不少人亲历过乱世,对权势兴衰也敏感。
林向安所得,绝非侥幸。
王鸿语气平和下来,缓缓开口:
“他此番回族里,必然是有所求,而这所求,正是咱们的机缘。
林家虽人少,但这孩子走到今天,已是光耀乡里。
若能借此机会,王林两家同气连枝,将来我王氏子孙走出去,谁敢小瞧?”
一句话,犹如敲在众人心口。
谁不想翻身?
谁不想光宗耀祖?
王氏一族曾有过荣光,此后却逐渐沉寂。
如今的机会,可谓千载难逢。
王长田犹豫着问:“那……他究竟要做什么?”
王鸿沉声道:“我猜,是共祭。”
这话一出,立刻引得众人议论纷纷。
一位族老皱眉,迟疑道:
“共祭之事,关乎祖训,岂能轻易更改?若被人说咱们屈身附林,将来岂不成笑话?”
另一人附和:
“是啊,祖宗之法,不可乱动。若被指摘趋炎附势,后人如何自处?”
这二人言语一落,屋里一时又陷入僵局。
王鸿却丝毫不动声色,捋着胡须,目光冷厉:
“你们只盯着一时的虚名,却没想过,
若真能借此机缘,王氏一族自此翻身,再立百年基业!
到那时,谁还会管咱们当初是不是改了规矩?
只会说,王林同气连枝,共同光耀!”
他的声音愈发沉重,带着敲击人心的力量。
年纪最长的族老,沉默良久,忽然缓缓开口:
“老二,说的……也不无道理。
祖宗之法固然重要,可若能为子孙开一条更宽的路,
祖宗在天之灵,也未必不愿。”
这话一出,其他族老的神色微微动摇。
王鸿见状,趁势一拍桌案,声音铿锵:
“诸位,机缘稍纵即逝,只要他给足咱们尊重,这事好商量。”
他的态度,等于默认了愿意协商。
其他人见状,面面相觑。
村长也被王鸿的话点醒了:“只要两族并立,不被林氏强压一头,这事咱们好商量,如今咱们最缺的是族学,他如今人脉广,咱们为了后代,就和他好好协商吧。”
这才是大家最在意的,他们都有子孙。
若是通过这个资源,有人能读书考科举当官。
那么这一脉也就风光了。
其他什么都是虚的。
就连林向安这个赘婿之子,如今得了权势,大家都闭嘴了,反过来还巴结林家。
王鸿最终拍板,“就这么定,不管他提什么,咱们到时候一边唱白脸,一边唱黑脸,把条件谈到对族里最大化。”
最终大家一致都同意了。
林向安跟着王老爷子一起进来的。
来的路上,王和信把王氏一族这边的反应,告诉了林向安。
很少有人能抵抗的住权势的诱惑。
那就双方好好谈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