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这一天还是来了啊。”
“这段时间辛苦您了,拉·罗克先生。”
“哈哈!谢谢,谢谢你们,诸位。”
面对聚集在监狱门前、热烈欢迎他出狱的支持者们,拉·罗克带着微笑握住了他们的手。
“还有这么多人记得我,这种感觉......真是太好了。”
“这也说明有很多法国人依旧期待您能改变这个国家啊。”
听到与他一同出狱的乔治·吉内梅尔这么说,拉·罗克沉稳地点了点头,神情间流露出一种肩负重任的沉重。
尤其是在狱中写就并出版的那本《我的祖国》,在民间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为他的复出铺平了道路。
甚至有传言说,墨索里尼也因为嫉妒这本书的成功,扬言要亲自写自传来“反击”。
“不过,说起来还真是拖了好久......要不是德夏内尔那老家伙从中作梗,我原本可以更早出狱的。”
整整四年零三个月。
在这段漫长的日子里,他顶着德夏内尔的打压,在保守派的全力支持下,终于以模范囚犯的身份提前获释,并成功登上了今天这个舞台。
“不过换个角度看,或许这反而对我们更有利。德夏内尔去年就已经从总统职位上退了下来,现在卧病在床。接替他的亚历山大·米勒兰(Alexandre millerand)总统和阿里斯蒂德·白里安(Aristide briand)总理,却被那场席卷全球的大萧条搞得焦头烂额,根本腾不出手来管我们。”
事实上,说来颇为意外,法国相较于英国、德国等国,算是受到大萧条影响较轻的国家之一。
因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损失了太多男性劳动力,使得战后法国长期面临劳力短缺的问题,因此当大萧条引发大规模裁员、失业率暴增时,法国反倒不如他国那样遭遇严重冲击。
但这并不代表大萧条对法国是好事。
历史上的1930年代,美国、德国和苏联凭借充沛的劳动力实现经济复苏与增长,而法国却因为人口结构问题迟迟走不出经济低谷。最终的结果,就是在面对德国入侵时,因财政紧张而无法有效应对,酿成了国家的悲剧。
不过,那是法国在“大战胜者”世界线上发生的故事。
现在的法国,却是大战中战败的一方。
因此,相比原本的历史轨迹,如今的法国经济更加凋敝,复苏更为迟缓,而一纸《桑苏西条约》,更如沉重的枷锁压在肩头。
这也意味着,大萧条对法国造成的伤害只会更深,而第三共和国早已积重难返的政治混乱,则进一步加剧了这一切。
“共和国根本无力应对这场经济浩劫。”
“这对我们来说,正是绝佳的机会。”
正如汉斯所言,混乱对极端主义者来说,是最肥沃的土壤。
而拉·罗克,正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他出狱时放声大笑,说“天助我也”,并非只是情绪宣泄,而是真真切切的信念。
共和国的威信将日益崩塌,民众会将希望寄托在另一个能替代它的存在上。
共和国政权,将再也无力阻拦他们的步伐。
那个最大的绊脚石德夏内尔,如今早已自取灭亡,卧床不起;而共和国政府,则忙于扑灭经济危机的烈火,哪还有功夫来应对他们的崛起。
“过去拿破仑说过:‘当敌人在犯错时,最好的策略就是任由其继续犯错。’”
所以,当那些愚蠢无能的共和派政客继续重复错误时,他便将悄然扩张自己的势力。
“我们必须尽快组建新的政党,吸纳更多、更多的支持者与资金。”
“那还用说吗,拉·罗克先生。”
然后,借助人民的支持,堂堂正正地夺取政权,用共和国的方式终结共和国。
这既是对共和国的复仇,也是他伟大事业的第一步。
......
“好了,感谢各位在百忙之中抽空前来。”
来自波兰、乌克兰、波罗的海、希腊、比利时等德国卫星国以及关税同盟成员国的全权大使、部长乃至总理,接到汉斯的召集后,纷纷赶到柏林,如今齐聚一堂。
原因,众人心知肚明,正是为了应对并克服大萧条所带来的冲击,商讨关税同盟内部的紧密经济合作问题。
“首先,关于当前的局势,在座诸位应当都已十分清楚,我就不再赘述了。”
“唉......”
“呼......”
汉斯的话音刚落,四周便响起一片叹息声。
不用多说,光看众人的脸色就知道,他们一个个面色憔悴、神情疲惫,仿佛刚从风暴中挣扎而出。
事实上,汉斯自己也好不到哪儿去。
“这是一个艰难的时代。源自美利坚的大萧条正如海啸般席卷欧洲。想要在这波浪潮中存活下来,在座诸位就必须团结一致。”
“团结一致?具体是指哪方面?”
发问的是希腊总理韦尼泽洛斯,自大战结束以来,这位二十世纪的政坛老将便始终牢牢把持着希腊政局。
汉斯回答道:
“想必韦尼泽洛斯总理也很清楚,目前由于大萧条的影响,各国的国际贸易活动受挫,生产能力下降,商品购买力减弱。这种状况若不加以应对,不出多久,必将引发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衰退与萧条,失业人口也将激增。”
若想避免这一切,必须让资金继续在市场中流动起来。
要让工厂继续运转,维持员工和工人的岗位。
“因此,我希望我们德意志帝国与关税同盟的各成员国能够彼此充当市场,相互购买各国当前供过于求的商品。”
“换句话说,就是为了生存,彼此携手。”
“正是如此。”
韦尼泽洛斯听后,神色一振,像是对此主张颇为感兴趣,点头表示认可。
其他国家的代表反应也大多积极。
‘说到底,除了这个,也确实没有更好的选择了。’
既然躲不过大萧条,不如主动出击。与其坐等经济彻底崩溃,不如先动手做点什么。
“我也赞同副总理阁下的提议。若我们这股占据欧洲半壁江山的力量能够团结一致,又有何惧之有?”
正当汉斯观察着众人的反应时,一道带着耀眼光芒的声音响起。
发言的是由约阿希姆和奥尔加派驻柏林的全权大使,同时也是乌克兰的光头代表,尼基塔·赫鲁晓夫(hnknтacepгeeвnчxpyщeв)。
可能有人会好奇,这个原本应是红色的老家伙,为何会出现在这里?但因为历史的走向发生了变化,他并未加入布尔什维克,而是留在了乌克兰。
嘛,也算不上什么稀奇事。
图哈切夫斯基不也没去苏联,反倒留在乌克兰,和古德里安成了笔友,一起唱着“坦克,坦克”的歌嘛。赫鲁晓夫没走红色之路也不稀奇。
‘听说他现在还创立了乌克兰社会民主党,干得风生水起呢。’
虽然没成为布尔什维克党人,但出身毕竟在那,骨子里的左派倾向还是没变。
不管怎么说,他确实是个有能力的人,对乌克兰来说是幸运,对苏联而言则是遗憾。
“此外,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急需一个庞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就拿我们乌克兰来说,光是小麦就已经供过于求,简直让人头疼。”
“哼,我还纳闷你怎么这么着急,原来是另有隐情啊?”
听到这话,从波兰赶来的经济专家,也就是在原本历史中曾任波兰财政部长、主导四年计划以应对大萧条的尤吉纽斯·克维亚特科夫斯基(Eugeniusz Kwiatkowski),冷笑着调侃了一句。
赫鲁晓夫只是耸耸肩,似乎并不打算否认。
话说回来,按照原本的历史,此时的乌克兰别说小麦过剩了,反而因为苏联,正濒临大饥荒的威胁......如今却完全换了副模样,堪称脱胎换骨。
“副总理阁下,合作固然好,但关于商品的价格调控和供给量分配等问题,您打算如何应对?”
“这一部分,正是我们今天要重点讨论的内容。我可不是仅仅为了提出一个口号,就把各位请来柏林的。”
“哈哈,说得也是。”
“那么,各位,请入座吧。”
接下来,还有许多事情要谈。
......
“天啊,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美国人究竟干了些什么!”
与此同时,在唐宁街,英国首相斯坦利·鲍德温(Stanley baldwin)正满脸煞白地尖叫着——美国经济一落千丈,英国经济也随之开始崩塌。
这一定是在做梦,一场恶劣至极的噩梦。
否则的话,怎么可能在去年总罢工、上个月伦敦股市暴跌之后,连掌握着全球四成经济份额的美国,也会突然崩溃?
“首相,遗憾的是,这不是梦,是现实。”
“丘吉尔大臣.......”
不愧是英国最臭名昭着的煞星,在这个如此微妙的时机,鲍德温听见了来自其内阁财政大臣温斯顿·丘吉尔的声音,才勉强回过神来,看向他说话的方向。
说不定,这一切都是温斯顿·“加里波利”·丘吉尔,为了赶自己下台而设下的阴谋,就像他对待阿斯奎斯或劳合·乔治一样?
“我们英国的经济,也已经拉响警报了。”
鲍德温半眯着眼盯着丘吉尔,心中充满了合理的怀疑。而丘吉尔似乎察觉到了他的视线,又或者是单纯因眼下的局势而感到焦虑,拿出手帕擦了擦额头的汗,继续开口说道。
“现在不是发呆的时候,必须立刻拟定应对之策。”
“没错,这一次我同意丘吉尔大臣的意见。”
“什么叫‘这一次’啊,张伯伦大臣?每一次都该听我的,难道不是吗!”
丘吉尔语气粗暴,可外交大臣奥斯汀·张伯伦(Joseph Austen chamberlain)依然无视着他,转头看向鲍德温。
顺便一提,光听这个姓氏也许就能猜到,他确实是大名鼎鼎的“我们时代的和平先生”兼现任英国卫生大臣,内维尔·张伯伦(Arthur Neville chamberlain)的亲兄弟,确切地说是异母兄长。
“来自美国的经济危机正迅速蔓延至全球。尤其是日本,已经开始显现出经济崩溃的迹象。”
这也难怪。由于大萧条的冲击,日本比其他国家更早迎来了被称作“昭和恐慌”(虽然此时可能是“大正恐慌”)的金融危机,东京股市暴跌,150多家银行爆发挤兑风潮,整个国家的经济正逐步陷入全面崩塌。
“德国呢?德意志帝国的情况如何?”
“德国目前还算安然无恙,不过他们也快要撑不住了。据说他们已经着手拟定应对方案了。虽然还不能确认情报的真实性,但听说他们计划利用关税同盟,甚至还要彻底放弃金本位制,转向保护主义经济体制。”
“放弃金本位?!德国人疯了吗?!”
“冷静点,丘吉尔大臣。德国打算放弃金本位制......吗。”
鲍德温低声嘀咕着,没有接话,反倒陷入了沉思,成功让喋喋不休的丘吉尔闭上了嘴。
仔细想来,英国经济的不稳定,也正是源自于金本位制的束缚。
“难道我们英国,也该学德国,放弃金本位制吗?”
可话虽如此,对于英国来说,放弃金本位可不是个容易的决定。
英国之所以坚持金本位制度,是为了守住英镑作为全球基准货币的地位。而一旦放弃金本位,那就等于放弃了大英帝国对世界经济的主导权。
“唉......看来今后要思考的事情,还会越来越多。总之,现在大家暂时都别想着回家了,我们必须想办法度过这场空前的危机。”
最终,鲍德温还是决定暂时保留金本位制度,他只是长叹一声,说出了这句话。
他全身上下都能感受到,属于大英帝国的时代,正在悄然谢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