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荷叶边围裙的女教师下意识把孩子们护在身后,她脖子上的记名牌亮起红灯——这是教育员的标记。
“别过来!你是谁?”于白身上的痕迹让女教师不得不防,抓起裁纸刀。
她身后,一个扎辫子的小女孩疑惑看向闯入者们。
追兵在走廊急停。
透过碎玻璃门,于白看见警卫们焦躁地徘徊——他们不敢对着儿童车厢开枪。
墙上的卡通挂钟滴答走着。
时间到,天花板突然喷洒雾化营养剂。
孩子们熟练地仰头张嘴,像雏鸟等待投喂。
于白趁机滚到教具柜旁,扯下消毒服擦了把脸上的血。
他的后背紧贴着教具柜,木屑和彩色黏土的气味钻入鼻腔。
女教师的裁纸刀在营养剂雾气中微微发颤,刀尖在他和门外警卫之间游移。
“请离开这里。根据《儿童保护条例》第7条...”
话音未落,领头的警卫突然摘下帽子。
他脸上的凶相瞬间切换成夸张的表演式笑容:“小朋友们别怕,叔叔们在玩抓坏人游戏~”
于白听到背后传来窸窸窣窣的声响。
一扭头,七八个小脑袋正从教具柜后面探出来,眼睛亮得惊人。
“我们要玩!”一个缺门牙的男孩突然拽住警卫的裤腿,“叔叔带我一起抓坏人!”
其他孩子一拥而上,有的抱住警卫的胳膊,有的直接往他们背上爬。领头的警卫脸色铁青,却不敢用力甩开——儿童车厢的监控直通车长办公室。
女教师慌了神:“孩子们快松手!这很危险...”
“才不危险呢!”扎辫子的小女孩突然爬上讲台,抓起麦克风,“这个闯进来的哥哥你长得真好看,才不是什么坏人呢!”
大人有点无语……小孩子还真是颜控……
这下彻底乱了套。
孩子们尖叫着满屋跑,有的拽警卫的配枪带,有的去扯女教师的围裙。
于白突然矮身贴近地面,抓起一把散落的彩色蜡笔。
“小朋友们,”他的声音压过嘈杂,带着游戏般的蛊惑,“你们看——”蜡笔在他指尖旋出残影,“谁先拿到警卫叔叔腰上那个'玩具',谁就能当下一轮游戏的鬼!”
孩子们的眼睛倏地亮了。
缺门牙的男孩第一个扑上去,小手灵活得像偷糖的小老鼠,直接钻进警卫的皮带扣里。
那警卫脸色大变,刚要挣脱,另一个孩子已经猴子似的爬上他的背,细胳膊勒住他的脖子:“叔叔背我跑一圈!”
电击枪的皮套弹开了——这群孩子从小玩机械拼装玩具,搭扣结构对他们而言和小火车没区别。
可枪柄滑出来的瞬间,警卫的瞳孔骤缩:“放下!那不是玩——”
话没说完,扎辫子的小女孩抄起地上的水彩笔,“啪”地砸在他眼睛上。
最小的那个男孩抢到了电击枪,兴奋得尖叫:“我赢啦!”
手指直接扣在了扳机上。
“别按——”于白扑过去,但已经晚了。
“嗞啦!!”
蓝白色的电弧炸裂,擦着女教师的鬓角飞过,击碎了墙上的监控屏幕。
火花四溅,烧焦的塑料味混着儿童香波的气味在空气里弥漫。
“哇!好厉害!”孩子们欢呼,完全没意识到危险。
警卫的脸已经惨白。
又一把枪落进了孩子堆里。
他们嬉笑着争抢,像对待最新款的玩具。
电击棒“嗞嗞”地在地板上乱扫,水洼导电,电流蛇一样窜向警卫的靴底。
“啊啊啊!”一个警卫抽搐着倒下。
于白趁机捞起电击枪,反手砸在另一个警卫的太阳穴上。
最后一支枪被小女孩抢到,她学着动画片里的英雄,奶声奶气地喊:“坏蛋!投降!”
警卫们僵在原地——他们既不敢对孩子动手,又没法放任武器被抢。
局面彻底失控。
于白喘着气,手指扣在电击枪扳机上微微发颤。
窗外,刺骨的寒风呼啸着灌进车厢,混杂着孩子们兴奋的尖叫。
他转头看向那个扎辫子的小女孩。
她正踮着脚,笨拙地用双手握着电击棒对准最后一个站着的警卫。
“小妹妹,”于白单膝跪地,让自己和她平视,声音刻意放轻,“你真是最勇敢的战士...”
女孩的睫毛轻轻颤动,手中的电击棒却不自觉地垂下来几分。
她显然对于白很有好感。
“可以帮帮我吗。”他伸出手,指尖轻轻摆弄女孩的辫尾,“能帮我打开那扇门吗?”
女孩的眼睛突然亮了起来。
她松开电击棒,从裙子的暗袋里摸出一串小巧的钥匙。“这是妈妈的。”她压低声音,带着隐秘的兴奋,“这个能打开所有的门。”
于白一愣,这倒是意外收获,没想到这个小女孩还挺有背景……?
钥匙串上最显眼的是一枚蝴蝶形状的银钥匙。
于白接过时,女孩突然拽住他的衣领,在他脸颊上响亮地啵了一口。
“我喜欢你的眼睛。”她咯咯笑起来,“像监控室里爸爸养的狐狸一样。”
电子门发出轻柔的“滴”声,缓缓开启。
于白最后看了眼满目狼藉的教室——玩具散落一地,孩子们还在欢快地捣乱,警卫们抱头蹲在角落...
“逃犯向b区移动!重复,b区!”
走廊尽头,一队紫衣守卫正从转角涌出。
于白果断转身撞开最近的一扇门——入眼是密密麻麻的晾衣绳,挂满灰扑扑的制式工服。
居民区的洗衣房。
三个正在折叠衣物的女人惊愕抬头。
于白抓起一把湿衣服甩向追兵,顺势钻进了纵横交错的晾衣架迷宫中。
“拦住他!”紫衣守卫的怒吼在身后炸响。
一个戴着头巾的洗衣女工突然伸脚绊倒了冲在最前面的守卫。
其他两人默契地推倒晾衣架,瞬间在通道中央筑起一道湿漉漉的屏障。
于白没时间思考她们为何相助。
他踹开通往居住区的应急门,扑面而来的是混杂着廉价香料气味的湿热空气。
狭窄的过道两侧挤满了蜂窝般的隔间,每个六平米的格子都塞着一整个家庭。
晾晒的衣物遮挡了大部分视线,炒菜声、婴儿哭声、收音机的杂音交织成掩护的最佳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