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发行那笔三个多亿的贷款,正像一股清流,稳稳地注入道口县发展的关键领域:一部分将化作农业合作社的崭新厂房、养殖小区里整齐的圈舍,让农户们的增收有了坚实依托;一部分流向食品产业园,为园区里刚招商进来的嗷嗷待哺的中小食品企业解了燃眉之急,助力产业链从田间向餐桌顺畅延伸;剩下的则全部投入灌溉水渠清淤、水库加固等十大民生工程。
华夏大地正裹挟着经济腾飞的热浪滚滚向前,各地工地上塔吊林立、厂房拔地而起,机器轰鸣声与创业者的吆喝声交织成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在这股浪潮中,银行贷款如同涨潮的江水般节节攀升,不少地方的贷款年息飙至十几个点,可即便如此,仍挡不住投资者追逐市场井喷式增长的脚步 —— 毕竟肉眼可见的盈利空间,足以让人们忽略高昂的融资成本。
可这份 “向好”,却没能驱散董远方心头的阴霾。
常委会上关于 “三通工程” 的讨论仍在耳边回响,他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会议纪要,眉头拧成了一个深深的 “川” 字。
别人都在乘着经济快车追逐盈利,扩大投资。
董远方却想让道口县啃下 “三通工程” 这块硬骨头,这可是关乎全县百姓出行、用水、用电的民生基石。
可偏偏道口县财政早已捉襟见肘。
他太清楚当前的融资环境了:银行本就对这类周期长、回报慢的民生项目避之不及,即便真能破天荒拿到十个亿贷款,一年一个多亿的利息,对道口县而言就是一座压垮骆驼的大山。
窗外的夜色渐浓,办公桌上的台灯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他起身走到窗边,望着远处城区零星的灯火,心里反复盘算着: “三通工程” 这样的大块头该怎么办?
总不能看着民生需求摆在眼前,却因为资金问题束手无策。
他的手指轻轻叩击着窗沿,每一次叩击,都藏着对县域发展的焦虑与期待 。
这条路,到底该怎么走才能既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又守住民生的底线?
董远方对道口县的未来充满信心,也许不用等太久,几年后道口县的财政实力上来了,十个亿的贷款完全能从容应付。
到那时,县城的路会更宽,水会更畅,电会更稳,老百姓的日子也能跟着再上一个台阶。
可这份信心背后,藏着他不愿退让的坚持。
他太清楚基层工作的 “惯性” 了,若是自己在这个时候松了劲,把 “三通工程” 往后推,换做其他领导,或许会因为怕担责、怕麻烦,让这个关乎民生的项目一直搁置下去。
他等不起,道口县的老百姓更等不起。
村里老人冬天挑水要走二里地的艰难,镇上新上马的工厂因电压不稳经常停工的无奈,这些画面都刻在他心里,容不得他有半分拖延。
正对着窗外出神时,办公室的门被轻轻推开,沈佳慧端着一份刚买的热粥走了进来:
“董书记,您一天都没出来吃饭了,晚上我特意约您出来垫垫肚子。” 她见董远方神色仍有些凝重,便主动提起了白天的话题。
“您可以去找一下周省长,上面和省里对贫困县都有扶持政策,说不定能再争取些支持。”
董远方接过热粥,却没立刻喝,只是轻轻摇了摇头,语气里带着几分无奈:
“我之前也了解过,贫困县的政策大多是税收减免,直接给钱的怕是没有。”
“不见得,”
沈佳慧在他对面坐下,语气恳切。
“就算不直接给钱,也可能在项目建设上给变相支持,比如补贴一部分建设成本,或者协调低息贷款。我觉得,还是去跑跑比较好,不试怎么知道不行?”
沈佳慧的话戳中了董远方的顾虑,他其实是在暗暗推辞。
去年为了十大民生工程筹资,他已经多次找省里厅委协调,还借着汇报工作的机会,给周省长卖了不少面子才凑齐资金。
这才刚过一年,要是再因为 “三通工程” 去麻烦省里,去打扰周省长,他担心会让领导觉得自己总在 “伸手要资源”,反而影响了领导对道口县的印象,更怕折损了领导的威严。
想到这里,他端起热粥抿了一口,温热的粥水滑过喉咙,却没驱散心里的纠结 。
去,怕给领导添麻烦;不去,又怕错过给道口县争取机会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