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阳的雪原上,护国军水师的行军队伍像一列黑色的蚁群,在苍茫天地间缓缓蠕动。
士兵们呼出的白气在刺骨的寒风里凝成雾霭,铳托托上结着冰碴,每一步都陷进及膝的积雪中。
远处被炮火点燃的民居腾起青烟,与铅灰色的云层纠缠在一起,将残阳割裂成血红的碎片。成均的皮靴碾过冻硬的尸体,发出令人牙酸的脆响,他俯身掰开溃烂的手指检查武器时,发现那具年轻辫子军的怀里还攥着一把梳子,这应该是买了送给情人的吧!可是还没送出去。
老城的守备衙门,负隅顽抗的辫子军把最后几罐火油泼向护国军的冲锋路线。当裹着棉絮的火把砸过来时,火焰瞬间舔上雪地,腾起的火墙里传来皮肉焦糊的爆裂声。
一团的一位士兵的绑腿被引燃,他滚进雪堆扑灭火苗的动作,与二十步外某个燃烧的躯体抽搐的节奏诡异同步。这种死亡交响乐持续到暮色降临,直到最顽固的据点被手雷轰成齑粉,砖石缝里突然迸出半截肠子,像条垂死的红蛇挂在窗棂上摇晃。
随着最后一声爆炸的余响消散在辽阳的寒风中,护国军士兵们踩着凝固的血冰冲进老城守备衙门。手雷的爆炸将人体撕扯成不规则的碎片,黏在砖墙上的肉块像被孩童胡乱涂抹的碳画,墙角半截焦黑的躯体保持着投掷姿势,凝固的火焰从它张开的指缝间延伸,如同某种诡异的雕塑。
年轻的士兵兵跪在门槛边呕吐,胆汁混着未消化的黄豆从嘴角溢出——他刚看见弹片如何将某个辫子军的头盖骨掀开,脑浆溅在雪地上像打翻的豆腐花。
这景象让见惯死伤的老班长也偏过头去,他踢开挡路的断臂时,靴底黏连着几缕带毛囊的头皮。屋内地面早已被血浸透,踩上去发出咕叽的声响,某具尸体腹腔里流出的肠子恰好横在门廊上,成为天然的警戒线。
当士兵们用刺刀挑开瓦砾搜索幸存者时,突然从梁柱后滚出个浑身是血的少年,他缺了半截的胳膊还在汩汩冒血,却用完好的那只手死死攥着护国军的裤腿:求...求你们...画面突然凝固在少年瞳孔里映出的刺刀寒光上,他身后那面布满弹孔的墙上,不知谁的血溅出一幅扇面。
当手雷的轰鸣震碎辽阳的大地,黄蜚正用马刀挑开俘虏们交缠的辫子。这些跪在雪地里乞降的辫子军像被抽了脊骨的狗,有个满脸血污的军官甚至把脸埋进融化的雪水,试图洗掉护国军徽章烙在额头的印记。
孙临的皮带抽在某个突然扑向妻儿的俘虏背上,金属扣带撕裂棉袄的声音,惊飞了屋檐下啄食人眼的乌鸦。
押送俘虏的队伍在弥陀寺前蜿蜒成黑色长蛇,某个瘸腿的辫子军试图藏进孕妇裙摆下,被士兵揪着辫子拖出来时,他吐出的血沫里混着金牙。寺门轰然关闭的瞬间,一个黑瘦的老妪突然挣脱绳索,用头巾缠住卫兵脖子——她枯枝般的手指在对方喉结上抓出五道血痕,直到被刺刀贯穿腹部才松开。
成均看着血柱从她佝偻的躯干喷出,突然想起头会那个攥着梳子的年轻辫子军,这两道弧线同样短暂,却在雪地上留下截然不同的轨迹。
刮地三尺的搜捕队带回来的不只是金银,还有被反绑双手的教书先生。
当他把《论语》残页塞进灶膛取暖时,火光照亮了他被烙铁烫穿的掌心——那是个残缺的仁字。远处新城传来此起彼伏的枪响,那是处决俘虏的例行公事,枪声惊起雪原上一群乌鸦,它们翅膀掠过的天空,刚刚还飘着某个辫子军被斩首时喷出的血雾。
当最后一缕硝烟从辽阳的残垣断壁间消散时,张好古站在皑皑雪原上俯瞰这场血色盛宴。那些被手雷撕碎的生命,那些在弥陀寺前颤抖的俘虏,此刻都化作雪地上深浅不一的红黑斑点,像被顽童摔碎的胭脂盒。他突然想起成均掰开年轻辫子军手指时,那把木梳子——那抹鲜亮的色彩,在灰白天地间显得如此刺目又如此脆弱。
战争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棋局。当护国军的刺刀挑起《论语》残页时,飞溅的火星照亮了仁字残缺的笔画;当辫子军俘虏用头巾勒向卫兵喉咙时,她枯瘦的指缝里还攥着半块没来得及塞给孙子的饽饽。这些被雪掩埋的细节,比横陈的尸骸更锋利地割裂着简单的正义叙事。
成均的皮靴碾过一片冰晶,里面封着半截染血的辫子,他突然意识到:所谓护国也好,辫子军也罢,不过是雪地上两群蚂蚁,用各自的方式在苍茫大地上爬行,最终都逃不过被历史风雪吞噬的命运。
远处新城传来零星的枪响,那清脆的啪啪声,像极了午后那个年轻辫子军被子弹贯穿胸膛时,从肺叶里漏出的最后一声叹息。成均解开领口的血痂,让寒风灌进衣领——这彻骨的刺痛,或许就是战争留给他最真实的印记。
外面参加围城的水师士兵,也堵截过侥幸逃出来的辫子军,辽阳城外的冰河裂开蛛网般的纹路,水师士兵的铳管上凝着霜。那些从雪地里爬出来的辫子军,还没看清对方的脸,就栽倒在血泊里——铅子钻进胸膛时,他们甚至来不及摸一摸怀里温和的银子。
“补枪!”连长的靴底碾过冻僵的手指。水兵们挨个检查,偶尔能听见雪地里微弱的喘息,像地底漏气的风箱。新兵王栓子手抖,铳口偏了三寸,结果那辫子军突然暴起,咬住了他的手腕。老兵一枪托砸下去,脑浆溅在铳管上,滋啦一声,冒了股白烟。
当城里的铳声逐渐变得稀疏,不再像之前那样密集而激烈时,这意味着战斗已经进入了最后的阶段。战场上的硝烟弥漫,到处都是残垣断壁和被破坏的建筑。士兵们疲惫不堪,但他们依然坚守着自己的岗位,警惕地注视着四周。
与此同时,城外的水师在完成了必要的警戒任务后,也迅速行动起来。他们留下了一部分人员继续守卫城外的防线,以确保没有敌人趁机逃脱或发起反击。其余的水师则毫不犹豫地冲入城中,与城内的友军一同展开搜索行动。
当老城的搜索队,搜索到一片低矮的窝棚时,气味是真的难闻,边上还有一些尸体,有的已经腐烂了,有的看样子没死几天,都是皮包骨头的那种瘦,也没人给他们埋掉。
而窝棚里活着的人,也都是瘦的可怕,两眼空洞无神,窝棚里的活人像被抽了骨头的皮影,肋骨在灰白的皮肤下凸起,像一排即将断裂的琴弦。
他们的眼睛是死的,瞳孔里凝固着饿死前的最后一口浊气——有个女人盯着自己的手臂看,上面爬满紫斑,仿佛那具干尸早已不属于她,但是她还活着,也已经死了。
清兵每日投喂的馊粥里漂着碎布片,他们用指甲刮着碗底,刮出吱嘎的响。最角落的老头突然抽搐起来,喉咙里挤出半句《正气歌》,随即一头栽进污水沟。水面浮起一串气泡,像他刚咽下的那口气。
夜里有老鼠啃食垂死者的脚趾,他们只是微微动了下眼皮,连抬手的力气都成了奢侈。
看到如此人间惨状,附近的护国军士兵也是震惊不已,纷纷拿出身上所有能吃的,投给这些活死人。
当吃完东西的那些人,也渐渐恢复了一点点生气,其中一位老者问着护国军士兵。
“敢问各位可是王师。”
有人回答“正是。”
那老者顿时嚎啕大哭。
“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到了大明王师,可是谁知道我们这些难民这些年是怎么过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