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罢免张尧佐一事上,御史台的官员之所以集体沉默其实原因也很简单,因为这里有何郯在坐镇!
自从文彦博当了首相之后,何郯在御史这个位置上明显有些“干劲不足”,他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突然间就打了折扣。之前我们就详细地分析了他的处境和心理,此时御史台方面任由谏院的官员孤军奋战再次让何郯感受到了一阵锥心之痛——他的良知在痛苦地呻吟。
去年张尧佐正式出任三司使的时候,何郯就已经背叛了自己的信念,甚至于是背叛了他的信仰,否则张尧佐很难坐上三司使的位置。可是,为了还宰相文彦博的人情,他终究还是妥协了。在那之后,他便开始了内心的煎熬与挣扎。如今,大半年时间过去了,何郯的挣扎也终于有结果了。
毫无疑问,御史台此时的沉默不但让谏院的包拯等人感到错愕和愤怒,同样也让御史台内部争议四起。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人,何郯当然知道自己这样做不对,他应该像包拯那样带领御史台的兄弟们趁此机会坚决把张尧佐拉下马,可现在他在干什么?他在沉默,说严重一点,身为此时御史台实际上的掌理人(侍御史知杂事),何郯的沉默就是在助纣为虐。这还是当初言官们所熟悉的那个刚直不阿且不畏权贵的何郯吗?
外人当然不会知道何郯与宰相文彦博之间曾经有过怎样的故事,所以对于何郯的反常举动他们只能是百思不得其解,何郯心里的挣扎只有他自己知道。那么,他挣扎大半年的结果是什么呢?
何郯选择了远离京城这个权力和争斗的中心,他向赵祯上疏请求回乡任职,而他的理由就是母亲年事已高需要他回去尽孝。
作为自己当年亲自点名提拔起来的御史,赵祯当然想让何郯留下来,而文彦博更别说了,他比任何人都希望何郯能够继续留在御史台以便为他遮风挡雨,更能为他保驾护航。但是,用了大半年时间才做出来的决定岂能是儿戏之言?任凭皇帝和宰相如何挽留,何郯去意已决,他宁可放弃近在眼前的这份美好而又远大的前程也不想再继续违背自己的人生信念。除了皇帝本人,他不想受制于任何人,他要做的是纯粹的自己。
见何郯去意已决,“害人不浅”的文彦博虽然不舍也不甘,但最后他在这件事情上还是表现得很有君子之风。前面我们同样也交代了,文彦博对于淡泊名利之人是很欣赏和佩服的,而他也知道何郯之所以要这样做的原因,他更清楚何郯选择回乡便意味着选择了自断大好前程。事实上,如果换了文彦博自己身处何郯的处境,他的选择恐怕会与何郯如出一辙,要知道他曾经也是一名从不阿附和畏惧权贵的钢铁御史。对于这样的人,文彦博打心里敬重和佩服。只是,从此没有了何郯的助力,他文彦博的宰相之路必定将会走得格外艰辛。
何郯最后如愿以偿地以“直龙图阁兼知汉州”的身份回到了蜀川,此时的他不过才四十五岁。其实他和文彦博算得上是真正的同龄人,两人之间只相差了一岁,但文彦博二十一岁中进士,何郯则是二十九岁那年才科考及第,可两人最终的命运却是天壤之别。
在离开京城之前,何郯针对赵祯与包拯等人之间围绕着张尧佐而产生的矛盾和僵局提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他几乎是以言官集团“叛徒”的身份向赵祯上了一道奏疏,他在里面说道:“陛下你知道包拯他们为什么要反对你给张尧佐升官吗?除了因为张尧佐是靠了张贵妃的关系才得以身居高位外,包拯他们最担心的就是你有一天会让张尧佐进入两府成为宰执大臣。如果真是这样,他们必定会以死相争。眼下这局面如果你惩处言官就会有损你的圣德,如果你顺从言官又会有损你的恩德,前者会让你声名狼藉,后者会让你结怨于后宫。为今之计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只给张尧佐加官但不给他实权,就像你的舅舅李用和那样,让他尊而不贵,这样的话你就可以谁都不得罪。”
赵祯看了这道奏疏直接猛拍了一下大腿给何郯点了一个赞。回到后宫,张美眉继续施展自己的那一身让赵祯毫无任何抵抗力的魅惑攻势,嘴边则絮叨着让赵祯给张尧佐继续加官进爵的碎碎念。
为了讨美人儿欢心,赵祯自然是满口答应:“你莫着急,现在还不是时候,等到今年郊祀大礼结束后,文武百官都会得到封赏,到那时再一并封赏也不迟!”
赵祯所说的这个秋季郊祀大礼按照惯例应该是在开封的南郊举行,但此时担任次相的宋庠翻看了黄历认为典礼当天的日子不适于在户外举行大礼,为此他建议应该效仿开国之君赵匡胤在建隆年间的先例将大典的举办地改在皇宫内。经过有关部门的一阵商议,最后大典的举办地改在了皇宫里的大庆殿。
就在大典举行的前一天,言官们听闻赵祯将会利用这次给百官加官的契机直接绕过中书省转而以皇命的形式给张尧佐再次加官。一时间,御史台和谏院的言官再次集体震怒了。
让言官们集体震怒的原因就在两个人身上,其中一个就是张尧佐,另一个便是赵祯在宫内的大红人、大太监王守忠(就是上次带兵平灭宫廷兵乱的那位太监兄)。此时两府大臣当中还空缺了一个参知政事的名额,传言说张贵妃已经得到了赵祯的允诺,这次加恩百官赵祯就会把张尧佐给直接任命为参知政事,而王守忠也在私下里向赵祯讨了一个节度使的头衔。
这次出来挑头的言官是刚刚被任命为侍御史的彭思永。他提议让大伙集体去请求赵祯接见,然后力劝赵祯不要给张尧佐和王守忠加官。但是,有人却表示反对并认为应该等诏命颁发下来之后再去劝谏,毕竟现在只是听闻的传言。
彭思永大怒,吼道:“我们必须先把这事直接给陛下挑明了,如果等到命令发出就一切都晚了!”
说完,彭御史却见身边的人都不吭声,这个样子完全就表明这些人不赞同他这样做。说到底这终终究只是个传言,况且赵祯之前明令言官不得风闻言事,在这个马上就要大行封赏的节骨眼上惹怒了赵祯,那指定会吃不了兜着走。言官也是人,也有妻儿老小要养活,这时候谁愿意跟皇帝陛下的赏赐过不去呢?
这事还真有人敢,比如这个彭思永。尽管同僚的态度和行为让他差点吐血,但他还是凭着一股虎劲儿单独给赵祯上了一道急奏。
彭思永在这份奏疏里说道:“听闻陛下这次准备给张尧佐和王守忠封官,而且还是参知政事和节度使这等高官,想必你这次加恩百官的主要目的就在于此吧?依臣看来,你这就是在堵我们的嘴。可是,陛下,外戚秉政和太监用事可是历朝历代的亡国之举,难道你不知道吗? 难道你想当亡国之君吗?”
彭思永的这道奏疏的用词可谓是太劲爆了,赵祯看完直接暴怒!他立马派了一个太监前去斥责彭思永纯属在胡说八道,而且还问他这些消息都是从哪里听来的?
眼瞅着彭大胆就要倒霉,谏官吴奎赶紧出面营救。他对赵祯说道:“御史本就有特权可以风闻言事,不管这事是真是假,陛下能容则容,不能容就适当处罚一下就行了。如果陛下非要追究这事到底是谁说的,那么以后可就没人再敢给御史透露内幕信息了,假如真到了那个时候,这对朝廷来说并非幸事啊!”
新任的御史中丞郭劝也为自己的下属求情,他说:“彭思永此举虽然鲁莽,但他也是出于一片忠心,所以还请陛下不要对他处罚过重!”
如此这般之下,赵祯的怒火才稍微平息了一点,但彭大人还是遭了秧,他被贬出京城出任宣州知州。
给张尧佐加封参知政事这件事到底有没有?显然有,但这只是张贵妃的一个美梦而已,赵祯将会用事实证明他虽然喜欢这个女人,但他绝对还没有到对其言听计从的地步。他好美色不假,但他还没到因此而沦为昏君的地步和程度。
赵祯对彭思永的惩处让所有人都大为吃惊,他的这番举动似乎表明他真的没有给张尧佐和王守忠加官的打算,但明眼人都知道赵祯之所以这么愤怒正是因为彭思永正好点中了他的要害。为了彻底断绝赵祯的念想,御史中丞郭劝带领手下的一帮御史前去向赵祯请见。
这次的会面很有艺术性。郭劝根本就没有提张尧佐的事,而是直接请求赵祯这次大典结束后不要加恩百官,如此就可为朝廷节省一大笔钱财,毕竟国家近几年灾祸不断,这日子还是紧着点过为好。郭劝以为自己的招数很高明,但赵祯早就是一个老谋深算的政治家了,想跟他玩这种套路只能是他的手下败将。果不其然,赵祯不留任何余地就把这个建议给否决了,祖宗家法岂能随意更改,郊祀大典结束后必须要加恩百官,这事不容商议。
郭劝不死心,回家后他又给赵祯上了一道奏疏,但赵祯仍然不为所动。看样子赵祯这次是铁了心要给张尧佐和王守忠加官,怒火攻心之下,郭劝以辞职相威胁,赵祯也来了脾气,他欣然同意。不过,在新任御史中丞上任前,你郭劝还是得先干着。这个新任的御史中丞赵祯很快就选好了,他便是枢密直学士、给事中、益州知州田况,但田大人这会儿还在成都等待赵祯的那一道正在路上的任命诏书。
九月,郊祀大典如期在大庆殿举行。在这之后便是加恩百官,所有官员官升一级并发放各种福利慰问品,但是请注意,这里面可没有张尧佐的份儿。为了不刺激到那帮言官,这次就连王守忠也没有被加官,但其他大臣则是一个也没少。
这里面帝国的顶级官员所得封赏自然是最为丰厚的, 夏竦、王德用、程琳、李昭亮这些在外地镇抚一方的朝廷元老都得到了大量的赏赐,而在京的高官也是一并受赏:首相文彦博加礼部尚书,次相宋庠加工部尚书,枢密使王贻永加镇海军节度使、进封邓国公,夏竦加郑国公,王德用加冀国公,枢密使庞籍和参知政事高若讷同加户部侍郎。
在中书省拟定封官名单时,参知政事高若讷对宰相文彦博说道:“现在国家冗官现象已经太严重了,这次又要大举加官和封官,这实在是不应该啊!陛下到底怎么想的?”
对此,文彦博笑而不语。事实上,这些事他和赵祯早就盘算好了,之所以要给朝臣大举加官,之所以这时候没有给贵为三司使的张尧佐和王守忠加官,这些都是有内幕的。一切都如彭昌永所言的那样,赵祯和文彦博之所以这样做都是为了要先行堵住这些人的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