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袁熙,对于鲜卑帝国的建设,基本上也就那回事,根本没放在心上。
主要是西域之战后,完全没有在西域打上仗的麴耀,把出兵的账单放在袁熙桌头时,袁熙的心在滴血:军费太高了。
另外,这次麴耀的功劳还小不了,袁熙得给麴耀从楼兰公升到国公级的凉国公。
其他的军队奖赏就更别说了。
当然,相对于出兵的军费来说,不算什么。
在与诸葛亮、司马懿二人讨论的时候,袁熙也是明白了原因,运输问题。
不光是路远,还有就是从凉州出兵到西域,完全没有可以依赖的水运。
要知道,袁熙在中原战场,也就是大燕国十七州的战场上时,大部分时间都是沿着河流作战,几乎完全依赖漕运作为粮草的运输,因为成本是真的低,而且速度还不慢。
一旦依赖陆运,那简直就是噩梦。
可是凉州到西域是没有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淮河流域等大型河流以及支脉给你利用的,你只能使用陆运。
最为关键的是从凉州到西域的旧轨道,年久失修,基本上荒废了。
这一轨道其实就是当初秦始皇搞车同轨时开始修的,后来汉武帝推进到了河西四郡,再由汉宣帝一直俢到了西域。
如今,袁熙在看了看军费后知道,如果想要维持西域的统治,就必须重新把凉州到西域的轨道重新修回来。
甚至,袁熙打算把全国的轨道都修出来,只不过,他需要一个样本。
原因很简单,袁熙不是要修秦汉时期那种围绕着车辙印子修缮的轨道,而是类似于后世铁轨一样的火车轨道,这一轨道主要是军用。
当然没有战争时期,也允许民用,只不过要收费罢了。
完全用钢铁制作铁轨肯定搞不起,太奢侈,但是木头的应该可以做,后世本来就有一些。
而且也不需要什么蒸汽、石油动力,只需要马匹和骡子来拉车就行。
说干就干,样本就直接让甄尧去建设,袁熙还专门把甄尧给改任为工商司的尚书,专门负责此事。
兵马司尚书陆逊负责协助。
而新任的尚书令王朗,也是十分支持。
至于新任侍中杜畿自然也是全面支持,因为他的上司中书令袁谦,被袁熙任命为新轨道建设的名义总负责人,甄尧都只是负责人。
尚书台左右仆射诸葛亮和司马懿,是看了很久袁熙的那看起来很奇怪的图纸,才最终点头。
不过,这次轨道建设,因为先搞样板,自然在河北府先开搞,出资大头还真不是国库,是河北府、皇宫以及甄家。
这是袁熙要求的,还定下规矩:未来所有地方性质的轨道建设,必须有各州郡出资一部分,富裕的州郡得出大头,穷一点的州郡由国库的财政出大头。
主要原因是国库的财政和地方都是七三开分账的,有钱的州郡自然分的就多一些。
而且,一旦轨道成型,地方上的商业一定会有发展,还能节省地方上的费用,那么地方上自然要出钱。
再加上,民用是那些世家豪族也能从轨道上获利,自然得让他们也出一些。
这次河北府由皇宫、甄家出钱,就是为了抛砖引玉,给各个地方做个表率。
你看,皇上和皇后的家族都出钱修轨道了,你们这些地方大族还不乖乖掏钱支持轨道建设!
由于甄尧要负责轨道的事,就曾经找过袁熙,希望把家族的生意事宜交给皇宫打理,说白了就是让几个姐姐接手。
“你干嘛不让甄像接手,他是你们家的嫡长孙,不是更合适?”袁熙一脸不理解地问着自己的小舅子。
“母亲不允许,我也不太想让甄像接手,那小子被惯坏了,当个郎官,对付着过去就行。”甄尧看出了袁熙不想让后妃们再掺和生意的事宜,也就是甄宓这个皇后还在经营着之前袁熙布置的一些生意,以皇家的名义。例如,金银坊这种金融行业的生意。
像甄脱、甄道、甄荣,现在都在后宫享清福,根本不问生意上的事,不过平时也会被甄宓拉过去当帮手罢了。
“那大姐呢?她不是在宫外吗?”袁熙想让甄姜管理甄家的生意,而且甄姜作为广阳夫人,在宫外生活,会更方便一些。
“母亲不同意。我也不想让大姐再累着了,她还要管理蓟城的生意。您又把甄良给调回来了,她带着一帮娘子军管理,还是很麻烦的!”甄尧一听到甄姜,直接开始吐槽袁熙这个皇帝。
确实,甄姜虽然经常回邺都跟袁熙见面,但实际上还是主要经营幽州那边的生意。
虽然张氏这个岳母已经不管事了,但是作为甄家的真正掌权者,张氏还是不愿意让甄姜回去掌管甄家。
“那就交给你二姐吧,她在宫里也快憋疯了,我觉得她入宫就是单纯好奇,来体验生活的,现在也差不多了,该让她出宫放松一下了!”袁熙最终还是敲定了甄脱作为甄家生意的接手人。
甄尧自然千恩万谢。
至于甄良,袁熙把他调回来,要专门负责一个重要的机构,那就是干支营。
主要原因就是作为斥候营和干支营的创建者之一,老李头去世了。
斥候营已经完全交给兵马司管理,袁熙不用担心会出什么问题。
可是,干支营仍然是袁熙这个皇帝的私人部队,而且是那种无法摆在台面上的。
因为,经干支营做的事大部分都没法公开于众,很多都是袁熙为了搞一些阴谋,才指使干支营做的。
虽然,干支营在一些将军和重臣中,已经不算什么秘密了,但是完全公开干支营,还不是袁熙的打算。
更何况,干支营设立的时候,袁熙跟所有队长承诺过,绝对不会公开他们的身份,也不会束缚这些人的自由。
干支营是一支袁熙独立管理的、纯粹的秘密特种部队罢了。
但是现在,由于袁熙曾经长时间把“天地”二令交给诸葛亮和司马懿使用的缘故,他对于干支营的掌控力度是不够的。
而对干支营深入了解的也就袁熙自己、老李头、诸葛亮和司马懿几个人。
老李头一死,袁熙要面对的是诸葛亮和司马懿这两个顶级智谋。
这一点袁熙真没这个自信,能保证干支营将来还会效忠于自己,就算效忠袁熙,还会效忠袁谦,以及袁家更未来的后代吗?
因此,袁熙不得不在这中间加入一个变量,那就是甄良,这自然也是临死前的老李头推荐的。
老李头的原话是:干支营前五队的领导者甄良都认识,而后五队的领导者甄良都见过;
甚至早期的六百死士中有一半都跟甄良当过战友,现在的这一批干支营成员,至少有四分之一还认识甄良;没有比甄良更适合的干支营领导者了。
于是,袁熙干脆把“天地”二令合一,合成“天地令”,专门交给甄良使用。
也就是除了袁熙,只有甄良能够使用干支营。
袁熙能看的出来,甄良不喜欢做生意,他虽然一直在幽州帮助甄姜打理生意,也经营着蓟城的很多买卖。
但是甄良一直都是个“甩手老板”,他请了很多掌柜的,帮忙打理各个生意,有赔有赚,反正就是一个不在乎。
可能也是因为这些生意都是“大风刮来”的缘故。
当袁熙让甄良管理干支营时,他是真的乐意,而且十分用心。
袁熙甚至明显能感觉到干支营的效率在提高。
据各队的队长给袁熙汇报说,甄良亲自动手杀了几个不上心的成员,才算镇住这帮干支营的成员。
还有,袁熙一直都不知道的是,甄良这几年悄悄地跟着赵云、麴耀等人学习武艺,又在河北笼络了一批高手教他,现在甄良基本上能在袁熙的手下中排到前五这个名次了。
这是麴付这个家伙跟袁熙说的,因为麴付也打不过甄良了。
这次,干支营里,甄良也塞进去了一些他笼络的高手。
只不过,十个队的队长,必须由袁熙任命,甄良一个也没换。
之所以,袁熙要把干支营整顿一下,还有一个重要的点,那就是一旦轨道成型,干支营必须在轨道的各个重要节点布置人员,之前松散的人员管理自然不行。
要知道,兵马司管理的斥候营都已经在准备轨道上的各个据点了。
祭礼司也把驿站的布置,根据轨道进行了调整。
这还只是在河北府实验性的样板上,一旦铺到全国,袁熙感觉干支营这六百人大概率不够用。
因此,袁熙特地给甄良批准扩建干支营,把原来的干支营设为阳曲。
再另加一个阴曲,专门用来在轨道交通上负责处理相关事务,就跟着轨道的铺设去增加人就行。
自此之后,干支营被袁熙作为传承大燕帝国的皇权象征之一,直至袁熙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