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黛玉名下的田庄和店铺里工作的人,对于即将到来的严冬虽然也有些忧虑,但因为他们的生活条件已经得到大大的改善,所以倒也无所畏惧。
反正手上有钱,无非就是赶在严冬到来之前,把自家的房屋修缮修缮,该补的补,该换的换,确保不会出现被大雪压塌房子的事情,也不会四面漏风,再多拿些银钱准备足够过冬的柴火、给家人多添置几件棉衣,也就罢了。
但在偌大的京城,这些下人的生活条件只是特例,绝大部分的平民百姓只能勉强维持温饱,即便炭价只是微微上调一丁点,也足以让他们叫苦连天,何况现在因为大雪纷飞,炭价涨得飞快,按照黛玉的估计,如果继续这样的势头,到了冬季,至少能涨到往年的两倍甚至三倍。
对于日子本就过得相当辛苦的老百姓来说,这绝对是生命中不可负担之重。
指望朝廷的救济也不太可能,林海现在就在户部主事,所以黛玉对于国库的现状了如指掌,前阵子好不容易才从那些欠债的达官贵人手中凑到了一笔银钱,其中的绝大部分都已经化作了军费,支撑着朝廷在九边对蛮夷的军事行动,还有一部分要作为压库银,应对不时之需。
因此,除非是再发生前两年那样的雪灾,落到许多人都无家可归的地步,否则朝廷是不会轻易拿钱出来赈灾的。
但如果事态真恶化到那样的地步,许多人的性命就难以挽回了。
黛玉和三春等人都是亲自参加过赈灾的,至今对那些灾民的惨状仍然还历历在目,虽然当时她们已经想方设法去帮助那些灾民,但冻饿而死的人仍然不在少数。
所以事后补救,完全比不上未雨绸缪。
三春等人谈及今年的冬天,一个个都显得忧心忡忡,然而她们也自知能力有限,连黛玉这个小富婆都不敢拍着胸脯保证自己能够帮到全天下的平民百姓,又何况每月只有几两零花银子的她们呢?
她们所能想到的办法,也只有建议黛玉借着跟皇家的关系,找机会向皇帝进言,以朝廷的名义发布公告、平抑炭价,好让更多的百姓能够顺利度过这个严冬。
然而黛玉却知道事情没有这么简单,商人都是趋利的,除非朝廷敢于下狠手整治,否则想让他们放弃送到嘴边的巨额利润,只凭一纸公告,压根就不可能。
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商人们有的是办法囤积居奇、暗中牟利,朝廷真要逼急了他们,商人们索性联合起来不做这门生意,到时候受伤的还是老百姓。
朝廷也不至于因为这点小事就大动干戈、杀的人头滚滚,否则反而会使得局势更加动荡不安。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也是没用的,或许会说服部分良心尚存的商人,但绝大部分商人看不到真金白银,就不会理朝廷的那一套,真想让炭价降下来,除非朝廷愿意给予商人们一定的补贴。
然而,就国库里的那点存银,这条路也是万万走不通的。
黛玉稍加解释,三春等人便明白了过来,顿时一个个都深感无力。
探春更是忍不住叹息道:“往日我总觉得自己若是身为男儿,定然能够在外面大展拳脚,却想不到原来朝堂上的事情,竟是如此复杂。这就是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吧?明明知道危机近在眼前,稍有不慎,就会有人在这个严冬失去性命,却只能望洋兴叹,无能为力。若是连朝廷都无法解决这些问题,那我们现在辛辛苦苦的备战科举又有何意义?”
黛玉正色道:“怎会没有意义?至少若是科举高中,能够有一个官身,我们的所思所想也会上达天听,有了能够站在高处解决问题的资格。何至于像现在这样,只能在宅院里空谈,却没有设法解决此事的权力?”
探春也是因为心里太过失望,才一时钻了牛角尖,听了黛玉的话之后,转念一想,立时便明白了过来。
且不论能不能解决这些让人头疼的问题,至少先把解决问题的权力和资格握在手中再说。
如此一来,众人不禁更是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准备来年的科举考试,争取步步高中,从而能够真正的坐在牌桌之前,为天下的百姓做点实事。
宝钗在旁边道:“我倒是可以让店里的伙计们多囤些木炭,到时候还是按照平常的价格出售,只恐怕对于京城附近的百姓来说,仍然只是杯水车薪。”
这些日子,宝钗总算是慢慢的融入了黛玉和三春等人的小圈子,特别是选秀失利之后,更是对于平步青云的捷径断了念想,至于薛姨妈和王夫人心心念念的金玉良缘,她也因为看清了宝玉的本质而没什么兴趣。
再加上黛玉跟宫里关系密切,如今颇有些如日中天的势头,宝钗反倒觉得与其把薛家的最后希望放在自己的终身大事上,倒不如跟黛玉打好关系,提前抱紧她的大腿,或许日后反倒有些意外之喜。
若是在往常,天气寒冷会不会冻死更多的平民百姓,除非这种事情就发生在她的眼前,宝钗或许还会生出些怜悯之心,否则各人自扫门前雪,哪里管得了这许多闲事?
宝钗一贯的原则,就是有多大的头做多大的帽子,如今薛家江河日下,她觉得能够顾好自家人就不错了,哪里还有闲工夫去悲天悯人?
不过见黛玉和三春等人都因为此事而烦恼,惯会做人的宝钗,自然不会在这种时候泼冷水、说风凉话,因此也出了点力所能及的主意。
只不过薛家如今是自顾不暇、外实内虚,因此就算能够拿出些银钱来贴补平民百姓,但所能做到的也相当有限。
黛玉和三春等人私底下也听宝钗说起过薛家的各种烦心事,这也是众人之间的关系渐渐融洽的证明,所以听了之后都摇头说不妥。
薛家的店铺本来就已经有些入不敷出,若再拿出银钱来贴补在炭价上,到时候岂不更是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