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各方面情报,蒙恬韩信认为,匈奴核心在代郡雁门关正北方,阴山南麓的一块相对平坦的冲积平原。
阴山南北,北面是黄沙漫天的戈壁沙漠,常年风沙尘暴,既不能农耕,也不适合游牧,哪怕是最耐苦的东胡人都无法在此生存。
大阴山南麓,后世叫做呼和浩特的地方,则是阴山脚下最肥美的草原。匈奴人自古在此放牧牛羊。
古歌《敕勒歌》所唱的敕勒川,就在这里。
赵武灵王时期,赵国把长城修到阴山之上,这片草原就被赵国所占有。
始皇帝一统六国,也夺下了赵国全境。蒙恬将燕赵秦的长城连接起来,又率三十万大军驻守,就牢牢的把匈奴人挡在阴山以北。
蒙恬主理长城的时代,是匈奴最黑暗的时代。史书说“匈奴失阴山,过之未尝不哭也”。失去阴山,就失去了整个民族的生命线。虽然头曼单于第一个称王,但是整个头曼单于时期,匈奴是被蒙恬死死的压住了。
“匈奴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大秦的军队,让最彪悍的草原人见到黑旗就敬畏低头。这种恐惧已经写进了骨头里。
自雁门关以北,直到阴山,这五百里河山,都是秦土。
天下内乱,军备废弛,这五百里土地就被匈奴人夺去。
所以刘邦追击韩王信到雁门关,匈奴人就能破关而入。
听到这样消息的时候,蒙恬大呼不可思议。
以蒙恬的经验、对雁门关以北地理地貌的理解,和白登山战役的复盘,蒙恬韩信都觉得,如果匈奴有一个王庭,这个王庭的位置最有可能是在阴山南麓,敕勒川一带。
这里水草最是肥美,气候适宜,与东胡月氏的距离相当,是有野心的匈奴王最理想的驻陛之所。
如果匈奴要扣关南下,最有可能是从这里南下雁门关,在代郡腹地大肆劫掠。
但是,匈奴人的报复来得酷烈,所选择的突破口,也不是雁门关。
而是上郡以北,长城外侧,一个叫做新秦中的小城。
新秦中是赵芃所开创的工商贸易之城,最早的目的是帮助张村找到一个出路,也是为了发展与匈奴的商业。这座城大肆收购牧民的羊毛和牛羊马匹,转运中原。同时把张村的搪瓷盆煤油灯玻璃碗四系瓶之类的日用品卖到匈奴。
小城不大,只有五千多人,大多数是女子。羊毛纺织厂最需要细致坚韧的女生。
随着张村南迁,新秦中的羊毛纺织业务也随之南迁,这里的主营就变成了羊毛收购、羊毛纺线。线锭运送到巩邑,再进染色织布。毕竟巩邑纺织厂的机器设备更完善,生产效率提高,布匹的花色也更多。
随着主营业务南迁,新秦中的收缩看起来是必然。
也许有一天,会有行商去草原上采集收购羊毛,运送到上郡,那个时候,新秦中这个人口只有两三千的小城,就会整体南迁了吧?
时代发展太快,一些城镇还没来得及完全繁荣,就被停止了。
没有人料到,匈奴人是从这个小城下手。
六月,一支匈奴部落混编的四万人大军,突袭新秦中。
小城虽然曾经做过战争训练,也有大量火炮、气枪,奈何敌众我寡,匈奴人冒着巨大的死伤围攻冲杀,敌我之比超过十比一,女子为主的新秦中终究战力有限。抵抗四个时辰后,城破。
自匈奴攻城开始,新秦中就发电报向公主汇报,向朝廷汇报。是汇报而不是求援。守城的副城主知道公主和长安都距离自己太远,知道张村和长城新村能够抽调的兵力也极为有限,更知道眼前这支四万人的匈奴部队有多么凶残。因此只是汇报了敌情,汇报了每一轮进攻防守的情况。
城破的时候,城中守城物资仍有富余,火药还有库存,火炮仍能发射。但是敌军已经攻上城墙,已经突进到短兵相接的距离,火炮在这个距离上已经无用。
年轻的女副城主下了最后一道命令,要求所有炮位上的炮手,焚毁燃爆火药和火炮。
下完命令后,副城主就走到火药库门口,把一支火把扔进了火药桶。
一团火光冲天。声浪掩盖了女城主的低声啜泣。
六月,匈奴多个部落组成联军,突袭新秦中,围攻强袭四个时辰,城破,副城主和多位炮手殉职。新秦中人口、机械、物资,尽被匈奴掳掠。城主府被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