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佗接到了横浦关破关的军报。
蒙恬纵火焚烧横浦关,王太子赵仲始被焚。火烧三日,横浦关两侧山林烧成灰烬,守关士兵死伤泰半,大火蔓延至周围的村落,山中野兽和村民土着已经开始逃窜。
因为大火,秦军也没有忙着过关,而是守在横浦关北面,砍伐树木打出防火区,就坐视大火烧山。
赵佗暴怒。都知道水火无情,这些年水淹破城的战争也有过几次,但是烈火烧山这种手段就未免太酷烈了。这是要将山林中的土着赶尽杀绝,要将大好河山烧成白地的意思吗?
赵佗也终于明白了:蒙恬他根本不在乎这块土地上的人。这一把火,透露了蒙恬所部的战争目标——就是要消灭这块土地上的一切抵抗者,蒙恬只要拿到这块土地,土地上的人是否无辜,他根本不在意。
大将军有一颗铁石心肠,在这焚天大火中也丝毫不可动摇。
这是蒙恬的意思?还是皇帝的意思?还是整个大秦朝廷的意思?
赵仲始连敌人的面都没见到,就和部属在大火之中被活活烧死!根本都来不及救援!
这是朕的太子啊!
就……被烧死了?
老年丧子是人生大痛,赵佗却已经来不及悲痛。横浦关被破,南越国朝堂震动,赵佗只好先宣布赵仲始的长子赵昧为储君皇太孙。
又调集南郡守军于珠江南岸番禺城下陈兵,拱卫南越都城。
横浦关不能凭恃、从横浦关向南的这一段道路,也根本阻不住蒙恬。只剩下珠江水深流急,也许可以作为天险屏障?
来到百越数十年,赵佗第一次觉得心里没底。
韩信接到军报。在未央宫的大殿里,为陛下简单复盘分说横浦关一战的战况、
在一个巨大的几案上,韩信用染色的羊毛、木块作为道具,概况搭建横浦关之战的模型。这个模型当然并不准确,长安城没有人掌握横浦关的详细地图。更不要说制作横浦关的作战沙盘。韩信只不过是用彩色的羊毛堆出两座山的模样,在两山之间以木块当做横浦关。以碎木块和泥偶作为敌我军队,解说蒙恬如何进行这一战。
“放火是一门学问。”韩信说。
这句话听起来古怪。如果廷尉在这里,廷尉一定会说,放火是一种罪行。
但是对韩信来说,放火确实是一门学问。韩信一生用兵,在用水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却鲜有使用火攻的战例。唯一一次用火,是在洛阳为了脱身制造了一次粉尘爆炸。
韩信不爱使用火攻,一体方面是当初技术条件所限,并没有旋翼机和煤油这样的工具技术。二来也是因为战场用火,涉及到的因素更为复杂。风力、风向、可燃物体的数量种类、敌我两军的位置、周边地形等等,总之火攻比水攻更难控制、更复杂。
蒙恬这一战发挥了火攻的全部优势,战场处理的极为简单粗暴。
秦军完全没有考虑风向、敌我军队位置、纵火区域可燃物分布这些问题,直接旋翼机升空,三个波次8万斤火油、4万斤炸药包投放,靠在自己军营一次打出隔离带避免火烧到自己,就简单解决了纵火的几个要素。
至于这火势最后有多大、火势是否会蔓延,是不是会持续数月不止,在战区乃至占领区造成多大损失,蒙恬根本就没考虑。
与其说没考虑,不如说蒙恬就想放纵这场大火,如果这一场山火能一直烧到番禺,甚至烧光整个百越地区,蒙恬也不怎么在乎。如果一把火就能解决百越战争,蒙恬宁可带领大军驻扎在横浦关下,等着这场火烧光。
之前韩信的战争,都只是在中原地区,战区的土地、人口、财物都是战争所必争。消灭敌人的同时,还要尽可能保存财产和人口,这才有大量战利品可以分配。
而蒙恬,根本不在乎战区的一切,这一支秦军就只是要打到大海之滨,把代表大秦的黑旗插上每一块土地,至于战区成为焦土?南国这么潮热,下几场雨,过上几年,自然就能长出草木来,草木灰是最好的肥料。
战区人口流散?只要把荆楚的人口迁过来,男耕女织若干年,必然会人口繁衍。
战利品?
打下万里疆域,蒙恬大将军和麾下的将士根本无需从那些穷鬼野人的家宅里搜刮什么战利品,皇帝能够给出的土地钱财,远远超过战场上的搜刮。
战争的目的不同,决定了领军大将的选择。
至于是不是残忍……
跟大将军讨论残忍?兵家就是干这个的。兵家哪一天是慈悲的?
韩信考虑回去以后就修改自己的那部韩信兵法三篇。自己的火攻篇写的实在是太浅薄了、比起蒙恬这样的前代名将,自己欠缺的不仅仅是技术代差,真正欠缺的甚至是对战争的理解和把握把。
慈不掌兵啊!
扶苏已经听得两眼放光。若是南下五路大军都能如此善用技术之力,自己没有损伤却消耗敌人、取得战果,如果战争这样展开和结束,百越这一战就太成功了。
“未必每一路将军都能如太尉一样果决。不过秦军的技术装备后勤都远超百越,带兵将领都是战场上打出来的经验丰富的将军,即便不能如太尉这样威猛,取胜却无忧。”韩信点点头。
“但是山火还是会阻住我军南下,会不会对后续的战斗有影响?”扶苏问。
“太尉大军携带的辎重充足,大火最多会把南下剩余的道路烧成白地,最大的问题不过是这一段路上缺乏粮秣而已。太尉的粮秣,足够打到番禺再全军返回,这倒是没有什么问题。而烧成白地……沿途就不会再有骚扰的游击队了。行军速度还会更快。这一战可能会比我们预计的更早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