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老太太夫家就是本地村子里的人,在当地,周是大姓。
小妞妞只有跟老太太夫家的姓,才能算是老太太的小闺女。
吕老太太的年纪足够当小妞妞的奶奶,甚至太奶奶,但只有小闺女才能直接上周家村周家大姓的族谱。
吕老太太就靠着周家村的大姓族谱,跟村里说她夫家后继有人了。
她一边闹到族里,一边闹到村里,硬是靠着撒泼打滚要死要活,逼着族里和村里想办法,把小妞妞户口的问题给解决了。
吕小梅压根不介意小妞妞姓什么,只要孩子能上户口,以后能上学,咋样她都接受。
不管小妞妞姓什么,小妞妞永远都是她的孩子,是她生下来的小宝。
只要她能好好的,姓什么没那么重要。
姜糖听老周说了这事后,当即对老周晃了晃大拇指,真心实意的承认老周在这方面真的特别有天赋。
姜糖:“周主任,我现在觉得咱厂子里有你真是靠谱多了!”
老周那是挖窟捣洞想法子,只要能把事情解决了,过程咋样不重要,只看结果。
谁要是敢对老周提意见,老周就一句话就堵回去了:“就问小妞妞的户口问题解决没解决?”
这句话能怼的大部分人目瞪口呆,哑口无言。
这还用说吗?
不但解决了,还帮他们村的孤寡老人找了个后代。
她在有生之年,让夫家那一支后继有人,她当然愿意了!
老周心眼没那么多,但是周老太太心眼多啊。
从吕老太太拼死抱住夫家老宅这事上看,就知道吕老太太是想守住她丈夫留给老宅,根本目的还是想要留住根啊。
她一辈子无儿无女,眼看着脖子以下都埋进黄土了,一个水灵灵乖乖巧的小闺女送到了她跟前,她能不要吗?
吕小梅也跟老太太承诺,以后绝对不会给孩子改姓,姓周挺好的。
小妞妞户口问题解决后,吕小梅的干劲就更加足了。
就在她打算继续出去跑业务的时候,先前那个大老板的第一笔订单也发到了工厂。
老周那周第一份到的订单说:
“吕小梅同志,这次收到的样品单,你得跟张工打个招呼,这份订单的质量一定要过硬,这样送货的时候才不会出问题,后续的订单才能源源不断。”
电话是老周接的,也是他记录了对方的要求,吕小梅听到的时候,眼睛都亮了。
吕小梅:“谢谢周主任!”
姜糖来的时候,就看到吕小梅一阵风似的冲到她跟前,声音都带了哭腔:“姜厂长,订单……那个大订单正式下了!”
姜糖:“真的?太好了。走,我带你去找张工,第一份订单,质量一定要小心又小心!”
吕小梅抹着激动的眼泪点头:“嗯!”
她现在虽然能赚钱了,但是赚钱的压力也确实很大。
她要养小闺女,还要负责吕老太太每个月的生活费,同时周老太太的工资和母女俩的住宿都要花钱。
要花钱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
虽说每样要花的钱都不多,但是加在一起也不是小钱。
她必须得更加努力才行。
张工得知吕小梅的第一份订单正式下了后,看了吕小梅一眼:
“姜厂长,吕小梅同志,你们放心吧,肯定不会有问题的。”
吕小梅对着张工深深鞠躬,“谢谢张工,特别特别的感谢!”
姜糖:“你别担心,张工在咱们厂子干了几十年,对家具的品质要求从来没有变过。”
“咱们厂子有他在,质量这一块就完全不用担心!”
吕小梅抹着激动的眼泪点头:“谢谢姜厂长,谢谢张工,谢谢……”
姜糖拍拍她的肩膀说:“不用谢,谢自己,一切都是你应得的!”
虽然姜厂长这么说,但是吕小梅知道自己要感谢的人太多了,而其中最应该感谢的就是姜厂长。
姜厂长从一开始就没有嫌弃她什么都不懂,也没有觉得她脏。
姜厂长对自己就像对她厂里其他的员工一样,没有因为自己曾经在城里的发廊干过,就觉得她低人一等。
是姜厂长的态度让吕小梅有勇气跟她坐下来谈合作的。
这个厂子里的每个人都对她很好,让她觉得自己活着也有一点用。
她拉过来的订单,可以帮助厂子里的工人提高他们的干活量,让他们多拿一点工资。
吕小梅带着感激又兴奋的心情再次踏上了跑业务的路。
跟第一次出门比,这一次的吕小梅自信心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她给自己置办了两身换洗的衣裳,走路的腰杆也挺直了。
吕小梅的状态和订单量刺激到了她另外两个小姐妹,小姐妹一开始总觉得家里有依仗,她们用不着像吕小梅那么拼命。
在得知吕小梅正式订单到了,也估算出吕小梅这个月能拿多少的工资后,小姐妹坐不住了。
她俩跟吕小梅同时进厂,一块学习,咋就比不上吕小梅呢?
考试一个五十三,一个六十七,吕小梅差点考满分。
她俩心里有点酸,也很不服气,终于开始认真起来了。
因为家里有家庭,男人公婆对着都不错,她俩没有办法像吕小梅那样义无反顾的跑到很远的地方跑业务,她俩就充分利用身边亲朋好友的关系。
到处问人家要不要家具,她们厂子的家具有亲友价。
还别说,人想什么就总能来什么。
其中一个小姐妹,还真的顺利的拉到一个亲戚家做写字台的业务。
只是这种写字台价格便宜,小姐妹忐忑的问了厂里,得知啥都做,这才放心。
虽说就是一个小柜子,但是这个小柜子给了小姐妹极大的信心,让小姐妹意识到勤快是有用的。
大阳做了大半年的小凳子小椅子,姜糖终于分给他一个写字的小柜子,大阳给激动坏了。
大阳:“姜厂长,你终于让我做正经家具了?”
姜糖:“你现在做的都是正经家具,考验你想象力的活,难度可大了。这写字台就方方正正一个柜子,有啥稀奇的?”
“再说了,你赚的少啊?”
大阳:“……不少,就是总觉得做大一几号的东西,显得正经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