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杨开接到内地的消息,老家大棚蔬菜可以采摘了。自从投身江岛的商业战场,他已经很久没有回到家乡了。听到这个消息,一种浓浓的思乡之情涌上心头。他迅速处理好江岛的事情,一刻也不敢耽搁,马上回深区,然后托关系坐飞机回了长安。
在飞机上,杨开望着窗外的云海,思绪飘回了故乡。小时候,他在那片土地上奔跑嬉戏,帮着家人在田间劳作。如今,自己在江岛打拼出了一片天地,但家乡始终是他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到了长安,杨开没有休息,直接回了县里,又马不停蹄地赶往村子。当熟悉的村庄出现在眼前时,他的眼眶不禁湿润了。村里的小路还是记忆中的模样,路旁的杨树依旧枝繁叶茂。
他刚走进村子,就碰到了儿时的伙伴二狗。二狗看到他,惊喜地喊道:“哟,这不是杨开嘛!啥时候回来的?”
杨开笑着说:“刚到。这不,听说大棚蔬菜能摘了,就赶紧回来了。”
二狗拍了拍他的肩膀,“你现在可是咱们村的骄傲啊!在外面干得风生水起。走,先去我家喝口水。”
1983 年的 6 月,夕阳的余晖洒在杨家庄的土地上,给整个村庄镀上了一层金黄。杨开谢绝了二狗的挽留,回到家后,连口水都没来得及喝,就第一时间跑去大棚种植区。他沿着一个个大棚挨个查看,手指轻轻触碰着翠绿的叶片,眼神里满是关切。大棚里弥漫着泥土和蔬菜混合的清新气息,黄瓜、西红柿、辣椒等蔬菜在藤蔓上挂着,饱满而诱人。
在杨家庄大队部,昏黄的灯光下,杨开和几个村干部围桌而坐。桌上放着几杯冒着热气的粗瓷大碗茶,茶香在空气中弥漫。杨开率先开口:“村长,各位队长,这段时间我没在村里,大家说说大棚的情况。”
李队长清了清嗓子,说道:“杨开啊,这几个月可不容易。刚开始的时候,大棚里的温度和湿度怎么都调不好,蔬菜苗长得稀稀拉拉的。后来在江岛教授的电话指导下,我们一点点摸索,才总算有了起色。”
王队长接着说:“还有病虫害的问题,可把我们愁坏了。多亏了省城高校农业干部给我们寄来的防治方法,我们按照那方法做,才把病虫害控制住了。”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详细说了这几个月大棚种植的经历和所遇到的问题。最后,村长做了总结:“在江岛教授的悉心指导下,省城高校农业干部的支持下,县里农业干部的关心下,我们克服了所有困难,现在终于到了采摘收获的时间了。但现在的问题是,这些菜售价多少,往哪里销售?这些我们都没有思路,所以才想着请你回来。”
杨开认真地听着,不时地点头。他深知,在这个 1983 年,改革才在沿海有些地区开始实施,对于西北这个偏僻县城来说,一切都还在摸索阶段。
“村长,各位队长,大家别着急。我在江岛也了解了一些市场情况。咱们的蔬菜品质这么好,肯定能卖上好价钱。”杨开说道。
“可咱们也不认识外面的收购商啊,咋卖出去呢?”李队长皱着眉头问道。
杨开思考了一下,说:“我在江岛有一些人脉,我可以试着联系联系,看看能不能找到合适的收购商。至于价格,咱们得先了解一下市场行情。”
村长点头说:“行,那就全指望你了。不过,这改革才刚开始,咱们也不知道市场到底啥样。”
杨开坚定地说:“不管怎么样,咱们得试试。现在国家鼓励发展经济,咱们不能错过这个机会。”
杨开望着大棚里成熟的蔬菜,眉头紧锁。他原本想着实在不行就去江岛销售,可现实却像一堵难以逾越的高墙横在面前。
内地诸多政策限制,让蔬菜运往江岛的计划困难重重。而且眼下大棚蔬菜产量较低,道路状况差,运输工具也十分落后。若是真的折腾着运往江岛,来回不仅赚不到钱,反而要亏上一大笔。更让他着急的是,许多蔬菜都已经成熟,如果再拖下去,不仅这批菜会烂在地里,还可能影响接下来的产量。
不过,好在杨家庄的大棚是以村集体开办的企业,这也让县里的干部格外关心。毕竟在物资困乏的当下,大棚种植算得上是高科技产业。一天,县里的张干部来到了杨家庄。他穿着朴素的中山装,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眼神里透着关切。张干部和杨开、村长等人在大队部里坐下,开始商量蔬菜销售的事情。
“杨开啊,你们这大棚蔬菜可是咱们县的宝贝。但现在销售问题确实棘手。”张干部说道。
杨开无奈地说:“张干部,我原本想运到江岛去卖,可这政策、运输各方面都不允许啊。”
村长也在一旁附和:“是啊,再这么拖下去,菜都要坏了。”
张干部沉思了一会儿,说:“我看这样,咱们先在县里打开销路。我去联系一下县里的供销社、食堂这些地方,看看他们有没有收购的意向。”
杨开眼睛一亮,说:“这是个办法。但咱们的产量有限,要是县里消化不完怎么办?”
张干部笑了笑,“咱们还可以联系周边的县城。现在大家物资都缺,咱们这新鲜的大棚蔬菜肯定受欢迎。”
于是,在张干部的牵线搭桥下,杨开和村长开始忙碌起来。他们先是和县里的供销社对接,把一部分蔬菜送到了供销社的仓库。供销社的工作人员看到这些新鲜的黄瓜、西红柿,都赞不绝口。
“这菜的品质真好啊,在咱们这可不多见。”供销社的李主任说道。
杨开笑着说:“李主任,以后咱们还会扩大产量,保证供应。”
接着,他们又联系了县里的几家食堂,把蔬菜送了过去。食堂的师傅们用这些蔬菜做出了一道道美味的菜肴,受到了大家的好评。
然而,大棚里还有不少蔬菜剩余。
杨开站在大棚前,望着那一片生机勃勃的蔬菜,心中有了新的打算——跳过市里,直接往省城销售。
“现在县城就这么大的量,要想让咱这大棚蔬菜产业真正发展起来,得去省城试试。”杨开在大队部和村干部们说道。
村长皱着眉头:“杨开啊,省城那么远,咱这运输、销售啥的都没经验,能成不?”
杨开坚定地说:“咱得试试。大城市人口多,物资消耗大,就算大家日子都不好过,但对新鲜蔬菜的需求肯定比咱这县城大。而且省城就算物质紧缺,可消费能力也比咱这强。”
大家听了杨开的话,虽还有些担忧,但也都觉得值得一试。于是,杨开开始着手准备前往省城。他和几个年轻力壮的村民一起,挑选了一批品质最好的蔬菜,装上了村里唯一一辆破旧的卡车。
经过几天几夜的颠簸,卡车终于驶入了省城。省城的街道上车水马龙,高楼大厦林立,和西北小县城的景象截然不同。杨开带着村民们,先找了个便宜的旅馆住下,然后就开始四处打听蔬菜市场的情况。
他们来到省城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市场里人来人往,各种蔬菜琳琅满目。杨开和村民们推着装满自家蔬菜的小车,小心翼翼地在市场里寻找着机会。
“老板,看看我们这蔬菜,都是新鲜的大棚菜。”杨开向一个菜摊老板推销着。
菜摊老板看了看蔬菜,不屑地说:“就你们这小地方来的菜,能有啥特别的。”
杨开不气馁,继续说道:“老板,我们这是大棚种出来的,不受季节限制,品质绝对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