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六,当新年的热闹氛围还未完全消散,杨家庄的村民们就已投入到紧张的劳作中。
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这片质朴的土地上,村子里回荡着阵阵吆喝声和工具碰撞的声响。
根据杨开的要求,大家分成了几个小组。
负责清理土地的小组,拿着锄头、铁锹,用力地翻着土,将地里的杂草和石块一一清除。
搭建大棚基础的小组也不甘示弱,大家齐心协力地搬运木头,和泥,开始打地基、打墙。
尽管天气寒冷,寒风如刀般割在脸上,但所有人都干得热火朝天,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衫。
杨民等村干部在旁边忙碌地协调着各项工作。
杨民一会儿跑到这边,提醒大家注意安全;一会儿又跑到那边,解决材料分配的问题。
他的嗓子因为不停地喊话而变得沙哑,但他依然坚守在岗位上。
“大伙加把劲啊,这大棚建好了,咱以后的日子就有盼头啦!”杨民大声地鼓励着大家。
乡长李向阳每天都会来到工地查看进展。
穿着一件厚厚的大衣,在工地上走来走去,仔细地检查着每一处细节。
“大家辛苦啦,一定要保证质量,有什么困难随时跟我说。”李向阳关切地对村民们说道。
王书记和李磊也隔三差五地来视察。
“你们干得很不错,继续保持,争取早日让这大棚发挥作用。”王书记微笑着鼓励大家。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日子一天天过去。
尽管天气依旧寒冷,但工地上的热情丝毫未减。
村民们手上都是厚厚的茧子,脸上也被寒风吹得红扑扑的,但他们没有一个人喊累。
半个月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对于杨家庄的村民们来说,只要大家把大棚的框架都盖好了,大家才有好日子。
一排排整齐的大棚框架矗立在田野上,村民们站在大棚前,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终于把框架建好了,接下来就等上薄膜和种植了。”杨开看着大棚,心中充满了喜悦。
“是啊,这半个月可真是没白忙活,就盼着能有个好收成。”杨民兴奋地说道。
杨开将所有村民叫到一起,他站在村子中央那棵古老的槐树下,周围围满了村民,大家脸上带着疲惫却又充满期待的神情。
杨开清了清嗓子说:“大家这段时间辛苦了,大棚的基本框架已经成了。剩下的就得等薄膜到了才能开始了,明天刚好正月三十,也是燎干、送灶神的日子,大家也好好休息一天,等薄膜到了,就得开始种植了,到时候大家可得辛苦了。”
村民们听后,纷纷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相互交谈着。
次日吃过早饭,杨开去大棚基地看看哪里还有欠缺。
就在这时,村里一个大叔急匆匆地跑来叫他:“杨开,赶紧回村里,杨文回来了。”
杨开听后大喜,他知道需要的东西到了,连忙跟着大叔一起回了村里。
到了家门口时,杨开就看到家门口停着一辆解放牌汽车,车身有些陈旧,车上盖着篷布,装的满满的。
杨开推门进入院子,直接来到客厅,就看到父亲正陪着杨文和一个老者。
杨开连忙笑着打招呼:“文哥,回来了,辛苦了。”
杨文站起身,笑着说:“刚回来。”
然后指着老者介绍:“这位是梁兴义教授,江岛大学农业方面的专家,对于大棚种植技术有一定的了解,对于内地种植大棚种植很感兴趣。”
接着又对着梁兴义说:“梁教授,这位就是我们公司的董事长杨开杨先生。”
杨开打量着梁兴义,六十来岁,带着一副金丝边框的眼镜,镜片后面是一双充满智慧的眼睛,典型的读书人打扮,双鬓有些白发,不同于内地的穿衣风格,衣着相对鲜艳,布料很好。
杨开连忙握住梁兴义的手说:“梁教授,欢迎您来到杨家庄,这里的环境和江岛比不了,接下来的时间就辛苦您了。”
梁兴义起身,笑着回复:“杨先生不用客气,你们给了那么丰厚的报酬,我绝对会用心做事,我个人对于大棚种植还是非常感兴趣的,这对于我的学术也有一定帮助。”
杨开点头,笑着说:“梁教授,咱们坐下聊。”
大家围坐在圆桌旁,杨开将杨家庄的情况大概说了一下,接着说:“梁教授,大概情况就是这样。目前,大棚的基本建设已经完成,只要把薄膜盖上,就可以竣工了,剩下的种植等就麻烦梁教授了。”
梁教授点头,然后说:“这样,咱们去大棚基地看一看。”
杨开说:“不急,你们连着赶路挺累的,今天好好休息一下,咱们明天再开始工作。
刚好晚上咱们这里送灶神,梁教授可以感受一下这里的风土人情。”
梁兴义摆了摆手说:“不用,一路上不是坐飞机就是坐车,休息好了,走了走,活动一下手脚,也看一看大棚基地的情况。”
杨开见状,说:“行,那咱们就去现场看一看。”
然后又对杨文说:“文哥,你去找村长,把车上的东西都放在大队部,把购物发票保存好,做好交接。”
然后,他带着梁兴义去了大棚基地。
一路上,梁兴义好奇地看着周围的乡村景色,时不时询问一些关于村子的情况。
到了大棚基地,梁兴义看着眼前的大棚框架,满意的点点头,说:“总体来说还不错,有些小问题咱们明天修改一下就好了。”
看完大棚基地,两人回到杨开家。
杨开开始请教梁兴义一些关于大棚种植的问题,梁兴义耐心地解答着,还不时地用手比划着。
“梁教授,您看我们这大棚里种些什么蔬菜比较合适呢?”杨开问道。
梁兴义想了想,说:“你们这里的气候和土壤条件,种西红柿、黄瓜、辣椒这些都很不错。不过要注意控制好大棚里的温度和湿度。”
开皱着眉头,眼神里带着一丝疑惑,开口问道:“我看一些书上写着还要对土壤进行检测,然后根据检测结果进行调整,再种植适合的农作物,咱们这个不需要吗?”
梁兴义教授推了推眼镜,微笑着耐心解释道:“杨先生,土壤检测确实是农业中很重要的一环。
不过咱们这次情况特殊,一来时间比较紧张,等检测结果出来再调整土壤,会耽误种植的最佳时机;
二来根据我初步对咱们杨家庄这片土地的观察,土壤肥力和酸碱度等条件还是比较适合常见大棚蔬菜种植的。”
杨开听了,挠了挠头,还是有些不太放心:“梁教授,可书上说不同的农作物对土壤的要求差异很大,就怕咱们种下去,最后收成不好,那大家这段时间的辛苦可就白费了。”
梁兴义教授轻轻拍了拍杨开的肩膀,安慰道:“杨先生你考虑得很周全,不过咱们也不是完全不做处理。
我带来了一些土壤改良剂和肥料,在种植前咱们可以先进行适度改良。
而且我会在种植过程中密切观察作物的生长情况,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方案。”
这时,杨文处理完车上物资的交接,走进屋子,听到他们的对话,也凑过来问道:“梁教授,那咱们先种上,如果后面发现土壤不合适,还有办法补救不?”
梁兴义教授自信地说:“当然有办法。如果发现土壤肥力不够,我们可以追加有机肥或者化肥;
要是酸碱度不合适,也可以用石灰或者硫磺来调节。
只要及时发现问题,都能解决。”
杨开微微点头,眼神里的忧虑稍微减轻了一些:“那就好,梁教授,那就按您说的办。
不过我还是觉得心里有点没底,要不咱们先选几个大棚做个小范围的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