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上前一步,指尖点向地图上鞑子疆域的方向,语气愈发恳切:“先前大明为何难撼鞑子?那是因为他们军备废弛,更因民心离散、正统飘摇”。
“可我大夏不同,这些年革新旧制、轻徭薄赋,早已让百姓归心”。
“如今再借这对外大捷之势大肆宣扬,便能让天下人看清:是谁能护他们免于鞑子铁蹄践踏,是谁能终结百年边患,是谁才是天命所归的正统!”。
苏明哲的目光扫过雷虎、周立民等人,最后定格在秦思源脸上,字字铿锵:“臣斗胆请示大王——此战之功,当大书特书!可令文臣撰写捷报,遍贴各州府县城门”。
“也可让戏班编排战歌,唱遍市井街巷,更可将鞑子溃逃、修罗卫收复失地的景象,绘成画卷送往各地”。
“要让所有人都知道,大夏不仅能安内,更能攘外,大夏的王,不仅能治天下,更能护天下!如此一来,我大夏的正统根基,便如这港口坚城一般,再无撼动之理!”。
书房内一时寂静,苏明哲这番话,句句戳中“正统”二字的要害——对内,是安抚民心。
对外,是震慑敌寇,对潜在的观望者,更是一记响亮的宣告。
雷虎眼中闪过赞同,周立民亦微微点头,就连始终低调的林云,也抬眼看向秦思源,等着这位王者的决断。
书房内的寂静未持续太久,秦思源指尖终于停下敲击桌案的动作,唇角勾起一抹了然的弧度。
他抬眼看向苏明哲,语气不疾不徐,却带着一股四两拨千斤的从容:“苏相所言,字字在理,但要夯实正统、传扬功业,倒不必如此麻烦——本王早有打算,王府正欲开办一份‘报纸’”。
“报纸?”雷虎率先挑眉,眼中满是疑惑,周立民与林云也纷纷侧目,显然是首次听闻这个新鲜名号。
秦思源起身走到地图前,指尖不再指向疆土,而是虚虚一划,似要将整个大夏疆域都纳入其中:“这报纸,不是捷报传单,也不是戏台唱本,而是能送到百姓案头、士子手中、甚至藩属部族帐篷里的东西”。
他转过身,目光扫过众人,语气陡然加重,“你们想,捷报贴在城门,能看的不过一城之人;戏班唱遍街巷,能听的不过一时之众”。
“可这报纸不一样——它能把大夏的粮价稳了、税赋减了,印在纸上送到每个州县,能把港口筑城的进度、修罗卫的战绩,一笔一画讲给江南士子、塞北牧民”。
“更能把本王对天下的承诺、大夏革新的决心,白纸黑字钉在人心上!”。
苏明哲眼中瞬间亮起,镜片后的光芒几乎要溢出来:“大王英明!这报纸若是能普及,便是将‘正统’二字,从朝堂深宅送到了市井陋巷!”。
“百姓见日日有民生利好,士子见时时有治国良策,藩属见处处有强军护佑,比千百份捷报、万场戏班都管用!”。
“不止于此”,秦思源补充道,“大明为何民心离散?除了苛政,更因信息闭塞,百姓只闻官府欺压,不见天下变化”。
“可我大夏的报纸,要让百姓知道,他们种的粮能卖上价,是政务院调了粮道,他们走的路修得平整,是军部派了工兵 他们免受鞑子侵扰,是夏军在前线浴血”。
“如此一来,百姓才会觉得,大夏是‘自己的王朝’,这正统根基,才能扎进泥土里,拔都拔不掉!”。
雷虎摩挲着掌心,沉声道:“那这报纸,必须得严谨!若是登了不实消息,反倒坏了根基”。
“所以,这报纸不能由王府独办”,秦思源看向苏明哲,“就定名为《大夏旬日报》,由王府与政务院合力执掌”。
“王府负责审定军国大事、边疆战报,确保权威;政务院负责采编民生实事、新政进展,确保真实”。
“每十日一期,各州府设驿站传送,凡大夏疆域之内,只要有人烟处,便要让这报纸能到!”。
周立民立刻接话:“臣这就去筹备印刷工坊,调最好的纸墨,招最得力的书吏!务必让第一期报纸,能跟着商队、随着驿马,尽快送到天下人手中!”。
林云也难得开口,语气带着几分郑重:“情报局可协助核查各地信息,确保报纸所载,无一字虚言、无一处错漏”。
秦思源看着众人眼中的振奋,缓缓抬手按在桌案上,掌心下仿佛压着整个大夏的未来:“好!那就从今日起,启动《大夏旬日报》之事”。
“待第一期报纸印出,本要让天下人看看——大夏的正统,不是靠刀剑刻的,是靠民心堆的,大夏的天下,不是靠征战夺的,是靠日日向好、步步扎实守的!”。
书房内的气氛彻底沸腾,烛火跳动间,仿佛已能看到无数份《大夏旬日报》,正从夏王府出发,顺着驿道、伴着商队,涌向天下各处,将“大夏”二字,牢牢钉进每一个人的心里。
此事一锤定音,雷虎当即从怀中抽出一卷厚重文书,双手捧着上前,军靴踏在青砖上发出沉稳声响:“大王,我大夏军队改制已全数完成!经军部核查统计,目前全军共编为三部分——禁卫军九万人,大夏野战军三十一万,地方守备军十五万”。
他顿了顿,声音愈发清晰有力,每一个数字都掷地有声:“其中禁卫军作为精锐之师,编制尤为精良——含全骑兵师一万人,皆配良驹、持特制步枪,可奔袭千里”。
“山地师一万人,擅攀山越岭,专克险地要塞,炮兵一万人,装备新式大炮与弩炮,火力覆盖远超传统火器,其余六万兵力,均为经过严苛训练的精锐步兵,个个能以一当十”。
秦思源指尖轻轻敲击着桌案,目光落在文书上的兵力数字,缓缓颔首。
随即他话锋一转,看向周立民,语气带着几分急切与期许:“周相,禁卫军全员列装新式步枪,此事进度如何?何时能全数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