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个大儒也站起来反驳,“尔等受前明恩惠,自然处处维护!然治史者当秉笔直书,岂能因个人恩情而曲阿?”
“我等维护的是华夏正统传承!是立国之本!岂是私恩?!”。
场面彻底失控,殿堂之上,不再是庄严肃穆的学术讨论,而变成了充满火药味的激烈交锋。
皓首老儒们引经据典,拍案而起,唾沫横飞,争得面红耳赤。一方紧扣“正统性”、“开国伟业”、“皇明恩泽”。
引证乃是《明实录》、《明史》等官方记载,另一方则死死抓住“时间线”、“战役规模”、“北元延续”等具体史实,旁征博引各类笔记、地方志乃至域外史料。
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都试图在秦思源和众高官面前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这不仅关乎对明朝的评价,更隐隐触及了新生的夏国如何定义自身继承的“华夏道统”这一核心命题。
秦思源端坐于王座之上,深邃的目光缓缓扫过下方这如同沸鼎般的殿堂。
实话说,他内心并无任何暗示或授意某些人去刻意抹黑大明的意图。
眼前这场激烈的争论,根源在于他赋予《华夏通史》编纂的最高准则——真实、公正。
他,秦思源,灵魂深处烙印着后世那个资讯爆炸时代的印记。
在那个时代,大明十六位帝王的一生功过,早已被无数人置于显微镜下反复剖析、争论不休。
后世相对客观的史观清晰地告诉他:朱元璋在登基称帝前的战略重心,确非直指北方的蒙元主力。
那位开国太祖更像一位深谙韬光养晦之道的棋手,其主要精力集中于积蓄力量、经营江南根基,并逐一剪灭如陈友谅、张士诚等南方强大的割据势力。
从这个角度看,殿中那位率先发难、指出太祖早期抗元贡献有限的老儒,其观点并非无的放矢。
夏军平定江南后,从那些传承数百年的世家大族秘藏中收缴的诸多原始记录和地方志,都从侧面佐证了这些大事件的另一面。
至于“驱逐鞑虏”这面光辉的旗帜,大明自然举了起来,也确实将元廷逐出了汉地核心,这是政治正确。
然而,这面旗帜的成色,在后世史家眼中却并非毫无瑕疵,蒙元政权并未被彻底消灭,而是退回了漠北草原。
以“北元”的形式继续存在,其骑兵的阴影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始终悬在大明北疆之上。
从洪武、永乐直至土木堡之变,乃至嘉靖年间的庚戌之变,威胁从未真正解除。
大明帝国的国都,某种意义上始终处于北方游牧力量的战略威慑半径之内。
更何况,大明自身的制度典章,从严苛的户籍束缚到中后期的宦官干政、党争倾轧、卫所崩坏,其间的“黑历史”足以令人扼腕叹息。
殿中这些为大明激烈“辩经”的大儒们,其慷慨激昂背后,固然有维护正统的情怀,但又何尝没有自身作为旧明既得利益的立场在驱动?
维护大明的历史地位,某种程度上也是在维护他们自身曾经辉煌的根基。
然而,政治现实如同一条无形的钢索。秦思源心中雪亮:有些事情可以洞若观火地“想”,甚至可以在小范围内基于史料“议”,但绝不能毫无顾忌地“做”。
更不能在即将颁行天下、作为“华夏标准”的《华夏通史》中过度渲染。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凝聚华夏民族认同的核心政治正确;大明作为接续宋元、统一华夏近三百年的正统王朝,其历史地位不容根本性否定。
可以批判其制度的弊端,可以揭露其君王的昏聩,可以分析其边防的疏漏,可以哀叹其民生的凋敝——这些“腐朽”之处皆可评说。
但彻底抹杀其“驱逐异族统治”、“重建汉家天下”、“维系华夏一统”的历史功绩?这触碰了底线,是绝不被允许的。
历史的书写,既要追求真实,也需兼顾凝聚与传承。
纷乱的思绪在秦思源脑中迅速理清,眼见殿中两派大儒争得面红耳赤,言辞愈发激烈,几乎要上升到人身攻击和立场攻讦的地步,他明白必须出手掌控局面了。
再争下去,非但于事无补,反而可能激化矛盾,偏离了编纂史书的初衷。
“笃、笃、笃。”
清脆而沉稳的三声叩响,并不响亮,却如同带着无形的魔力,瞬间穿透了鼎沸的喧嚣。
那是秦思源拿起置于王座扶手旁的一柄小巧玉锤,轻轻敲击在坚实的紫檀木案几上发出的声音。
刹那间,仿佛被按下了静音键。
唾沫横飞的老儒张着嘴,激昂的斥责卡在喉咙里,正要拍案而起的手臂僵在半空,相互怒目而视的学者们仿佛被定身。
连奋笔疾书的史官也停下了笔尖,墨滴悬垂。
整个议事殿内针落可闻,前一秒还如同风暴海洋般的激烈争论,瞬间化为一片死寂的冰湖。
所有人的目光,带着惊愕、敬畏、疑惑和期待,齐刷刷地投向了王座之上——那位掌握着历史书写最终裁决权的夏王。
秦思源放下玉锤,平静地迎向这汇聚而来的目光,深邃的眼眸中看不出喜怒,却自有一股令人屏息的威仪。
“各位”,秦思源面带微笑,语气沉稳地说道,“大明在华夏正史中有着其独特的地位和意义,这一点是不可忽视的”。
“而驱逐鞑虏这一事实,更是不容置疑的。我们应该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去看待这段历史,不必过于苛求”。
他的话音刚落,在场的一些前大明大儒们纷纷起身,拱手向秦思源行礼,表示感激。
他们深知,如果不是夏王发话,这部“华夏通史”恐怕会对大明进行诸多不利的描述。
这些大儒们心里明白,大明和大夏相比,在对待百姓方面存在着天壤之别,但他们毕竟曾经受过大明的恩惠。
因此,他们对秦思源的宽容表示由衷的感谢。
秦思源见状,微笑着摆了摆手,继续说道:“用公正的态度去评价大明,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我们大夏的一种警醒。只有正确地认识过去,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