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调度大厅的灯已全数点亮。不同于昨日的“红单风暴”,今天观摩团的任务更为锋利——并联审批流程验证。
这是星城制度体系中最受关注、也最难以伪装的模块。群众办事是否便捷、干部是否真正“联审”、流程是否线上留痕,全看这一次模拟真实操作。李一凡亲自主持早会,只说一句话:“今天不是展示,是拷问。”
上午八点,代表团混编进入四个功能区大厅——房产联审窗口、工程审批窗口、民政业务综合窗口、教育入学并联模块。每一组随行配备两名群众代表,由星城调度中心筛选长期办过事、曾写过投诉信的市民。群众代表坐在办理椅上,一一陈述曾经办事的流程卡顿、退单理由、重跑次数。系统记录这些陈述,在终端生成“申诉轨迹单”。
朱洲民政局综合窗口处,一位年近六十的女代表拿出三年前的档案:“2022年我孙子户口从乡镇迁到市里,跑了五次,还被告知系统不通,要去街道盖章。”窗口内工作人员一时语塞,代表团中的东南省干部提出:“系统现在还能找出当年轨迹吗?”调度员点头:“能,三分钟。”
系统导出历史路径图,清晰呈现出“申请→村审核→乡派出所→市审批→区核验→退单→补件→重新申请”的七步流程,节点间耗时从2小时到13天不等。代表轻声一句:“这哪是联审,是连拖。”星城方面回应:“这正是我们制度改革的起点,群众墙上最早一批签名,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在房产审批大厅,群众代表现场提出“隐形资料库”问题。过去多年,不少手续要求“拿不到但必须有”的文书,比如“历史遗留证明”“老房产管理协议”。今天她带着问题卡片来到窗口,调度组要求工作人员模拟当前流程——结果被系统拦截:“需上传附加凭证”。群众代表立刻抬头:“这不还是换个马甲继续为难群众?”
围观代表中,一位西北省副市长站出来说:“我们省前年也建了审批集成大厅,但群众说‘合并不合心’,就是因为表面并联,实际还是割裂。”星城调度员立即现场演示“制度补丁”——后台调度系统调用“群众灰单反馈模块”,展示去年十起此类投诉与制度调整轨迹。这一动作赢得现场掌声,却也点燃了更多“掘地三尺”的决心。
至中午,全市共接入32起群众代表现场申诉,平均系统响应时间6.8分钟,退件率为零,但每一个办理流程都被放大审视。下午两点,调度室信息墙上点亮五个黄色预警点,分别为朱洲、沙渡、河口、南岳和新港区,涉及流程卡顿、同步记录缺失、群众反复质询等问题。李一凡在指挥席坐下,说了一句:“今天不是答辩,是临床查房。”
黄昏前,朱洲再一次“上榜”。一项老旧小区改造并联流程因“消防审批节点滞后三日”,被群众代表点出漏洞,系统自动推送绿单中止建议。市长第一时间赶赴调度室向群众代表说明,并签署“并联流程复核承诺书”,承诺三天内重新修订任务流图。代表团中,一位华东省信息办副主任问:“你们敢上墙,是不是也敢联省复测?”
李一凡回答:“敢,我们已经申请第三批试点复测向外延伸,欢迎诸位回去之后,把我们的问题搬过去。”他微微一笑,“我们不怕拷问,怕的是拷问来得不够狠。”全场哗然。西南代表团团长点头:“今天我拍下了四个节点,准备回省组织一次‘群众墙提问会’。”
当晚八点,调度大厅发出“并联观察日总结”,三十二起群众申诉全部完成闭环审查,五项流程被判“机制未完全生效”,建议列入制度再优化列表。同时,调度室系统宣布启动“外省比对模式”——未来两周内,代表团所在省份如自建群众墙平台,可调用星城样本数据做横向交叉比照。
九点整,李一凡走进调度大厅的夜间班前会。他没有讲话,只站在大屏前静静看着五个黄色点位闪烁。他身后,陈晓峰递来“今日群众墙签名页”。厚厚一摞,编号从c1032到c1067,每一页上都有群众的亲笔字:“我今天提出的问题,已得到响应。”他点头,将档案放入钢柜:“这才是制度的骨头,不是橡皮的皮。”
晚十一点,东部某省副厅长在驻地会议室内对本省代表说:“这趟来,我们不是看,而是被看。”一位女干部则补充:“星城今天办事流程比我们强太多,但他们制度后面有人盯,我们有吗?”无人回答。
次日凌晨,星城发布“并联观摩日全市流程图复核建议书”,陈晓峰在首页附言:“群众墙不是台上唱戏,而是往下钉钉。”而在文末,一行小字悄然出现:“准备对接东部、北部、西南三省,发起制度共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