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下旬的星城,夜色笼罩下的省政府大楼依旧灯火通明。中央汇报刚过,省委小会室又一次聚起了全省的目光。这一回,桌面中央摊开的不再是流程图,而是一份厚重的人事名单。
赵建国把茶杯轻轻放下,目光落在名单首页,开口就直奔主题:“制度跑通了,人要跟上。今天我们谈的是干部,谁前移,谁退出,谁带队。”
气氛凝固了一瞬。组织部长许宏志率先开口,声音不疾不徐:“按照三类划分,可复制的十六人,建议全部前移,进入省直教员团。可培养的三十二人,结对帮带,分片区跟岗;可调整的九人,退出岗位,三个月后再评估。”
他说着,把一张表格推到桌上,每一名干部的后面都标注了群众代表的评语——“能解释,能落地”“怕签字”“不熟练”。这一排字比任何官话都锋利。
王平冷冷补充:“纪委在回溯时发现,有两人虽然未被红卡,但有规避倾向。一个习惯推给下属代签,一个总是口头承诺不落笔。这两人不适合留在关键岗位。建议一并调整。”他的话音刚落,会议室里一片静默,几名常委交换目光,却没人替这两人开口。
财政厅长周德兴忍不住试探:“书记,省长,干部换得太快,会不会影响队伍稳定?毕竟很多人还在适应期。”李一凡放下手里的笔,语气坚决:“稳定不是躺在位置上不动,是真能在秒表下跑出来。今天不动,明天中央追问,动得更狠。怕换,是怕真跑。”话音掷地,整个会场被压得更沉。
赵建国看了一圈,点头定调:“就按组织部和纪委的意见执行。前移的,今天挂出名单,明天上岗;培养的,周内进入结对,月底写出第一份复盘;调整的,今晚宣布,明早交接。名单不是威胁,是制度的护栏。”
散会后,走廊里人群散开,窃窃私语却更密。有人叹息:“这次真是一刀切。”有人低声回:“刀切得快,才能止血。”陈晓峰抱着文件夹从人群间穿过,心里清楚,省长需要的不是和稀泥,而是把风声再紧一扣。
当晚,省委组织部正式挂出公告。十六名“可复制”干部被点名组建“教员团”,名单贴在问题墙旁边。群众代表纷纷驻足,指着那些名字议论:“这个小伙子我见过,讲流程比谁都清楚。”“这位女干部敢当场改文书,没遮掩。”教员团首批任务是带着流程跑到市州去,教的不只是动作,还有那一份敢晒的劲头。
第二天一早,岳州的会场里,第一批教员登台。他们不是说教,而是把自己在暗访时的红卡经历摊开:“那天我迟了两分钟,群众代表盯着秒表,我只能现场认错签字。后来我背下了口令,三分钟内完成。今天教你们,就是少丢一次脸。”台下干部听得神情复杂,既有惭愧,也有警醒。
衡山的口岸大厅,同样的场景上演。年轻教员带着窗口员逐项填写“缺项—影响—时限”,提醒他们:“写‘情况复杂’没用,必须写清谁损失、损失多少、几天补齐。否则群众不会签,系统也不认。”一名干部迟疑着问:“写实了会不会担责太重?”教员反问:“担得起叫责任,担不起叫推诿。今天你怕签,明天群众就怕你。”一句话让全场无声。
星城高新区的机房里,技术教员演示回滚操作。他打开后台日志,指着时间戳说:“这是我那天晚录的十七分钟,当场被卡红。群众代表盯着看,我签了认错。今天我告诉你们,回滚要先锁定,再旁路见证,别想着补录蒙混。蒙混得过群众,蒙不过秒表。”学员们面面相觑,心里暗暗发紧。
舆论很快捕捉到这股风。财经媒体推出专题《干部当教员》,评论写得直白:“潇湘不是只晒群众的秒表,还让干部拿自己的错来教学。敢拿伤口当教材,本身就是勇气。”网友留言热烈:“这样的干部才可信。”有人质疑:“会不会让干部人人自危?”高赞回复却是一句:“怕群众监督的干部,不配留在台上。”
夜幕降临,省政府大楼依旧亮着。问题墙前又多了几行新字:岳州“教员团复盘日常化”;衡山“口令背诵每日一遍”;星城“回滚操作群众在场”。签名、时间戳一行行钉上去,风声比汇报前更紧。
李一凡站在窗前,看着广场上灯光下的问题墙,心里明白:制度跑通靠秒表,人事跑通靠名单。今天的定音,是潇湘真正的第二答卷。他轻声自语:“干部能跑,制度才跑得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