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九日的清晨,星城的天色有些阴沉。昨夜下过雨,省政府大楼前的石阶上还留着水痕。李一凡一早就走进十楼会议室,桌上已经摆好了几份刚刚送来的文件。文件的封面赫然写着五个字——“督导组反馈”。
陈晓峰快步走进来,脸色凝重:“省长,四九城督导组离开前留下了一份清单,分三类,共十七条,要求我们限期整改并形成报告。”
李一凡翻开第一页,眉头微蹙。第一条是“退回原因码未形成全国口径,需统一分类”;第二条是“销号周期存在个别超时现象”;第三条是“开放日制度需固化为地方性法规”。他合上文件,声音冷峻:“十七条里,有真问题,也有挑刺。不要辩解,该改的立刻改;能提前的提前做;需要立法的,马上和省人大沟通。记住,我们要的不是‘过关’,而是要把这张清单变成潇湘的升级版。”
张廷山接过话头:“省长,财政方面的两条是最棘手的,他们认为我们配套资金消耗过快,可能带来风险。”
李一凡点点头:“这条我来背书,资金压力是事实,但只要项目落地、税收形成,风险就能转化为动力。问题不在钱,而在速度。钱是流动的,速度才是关键。”
——
上午九点,全省视频会议准时召开。三十余个市州的主官、园区负责人全部上线。屏幕里人影一片,气氛压抑。李一凡没有寒暄,直接切入主题:“四九城督导组走之前,给我们留了十七条问题清单。今天的任务只有一个——每一条由谁负责,什么时候改到位,拿出明确答案。谁不能改、谁不敢改,就在墙上写明理由。”
屏幕另一端,有市长小声试探:“省长,有些条目确实需要时间,比如立法、全国口径统一,我们省里做不了。”
李一凡目光一沉:“做不了的写清楚原因,但能做的必须马上动。不要把所有问题都推到上面。凡是我们自己能动手的,今天就要有动作。潇湘要做的是先行者,不是推诿者。”
陈晓峰在笔记本上飞快记录,把十七条逐一写下,旁边标注责任单位和时限。会后,这份表格直接被贴到问题墙的“特别督办”一栏。
——
午后,人民日报客户端发布了一篇观察文章:《潇湘的问题墙:敢写红卡,能翻绿卡》。文章点出了几个现场的细节:窗口人员当众选退回原因码、企业代表在直播里收到交地清单、居民代表亲手按下检测按钮。评论区里有人写:“这是政府把脸放在阳光下。”也有人冷笑:“是不是演得太逼真?”
陈晓峰看完文章,把那句冷笑抄了下来,转头说:“省长,越是质疑越说明他们在看。我们需要的不是掌声,而是逼他们承认这套制度是真的。”
李一凡笑了笑:“记住一句话,做事不是为了被理解,而是为了不被替代。潇湘跑在前面,就注定会有人质疑。怕质疑,就不要跑。”
——
傍晚,岳州临港园区传来消息。第二家配套厂正式提交迁入申请,要求三天内完成并联审批。园区主任打来电话,语气里满是焦急:“陈主任,三天,怕是来不及。”
陈晓峰冷冷回答:“怕来不及,就把每一步亮出来。今天晚上,把并联清单贴在大厅,缺哪项、谁签字、时间节点,一条条写清楚。你们能做到哪一步,群众和企业都会看见。做不到的,明天早上我亲自贴红卡。”
园区主任愣了愣,半晌才回了一句:“明白。”
——
夜幕降临,星江边的风吹得树叶沙沙作响。李一凡站在办公室的窗前,望着远处工地上的灯火。四九城的清单像一张压力表,时刻提醒着潇湘的速度并非没有风险。但他心里清楚,这十七条如果全部翻绿,潇湘就会站在一个新的高度。
他低声自语:“别人看我们是被挑刺,其实每一根刺,都是锚点。锚得越深,走得越稳。”
此时,协同台的大屏幕再次刷新:新增问题三条,已销号两条,待复核一条。墙上的灯光明暗交错,却勾勒出一条愈发清晰的路线。
潇湘的快车道,已经驶入一个新的加速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