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底的四九城,热浪扑面而来,天安门广场上人流如织,广阔的柏油路面被阳光炙烤得发烫。潇湘省长李一凡随代表团抵达首都,准备参加国家发改委牵头召开的“中部地区产业转移专题会议”。这是他担任省长以来第一次以主官身份出席中央层面的经济战略会议。
飞机落地的那一刻,李一凡没有丝毫松懈。随行的秘书陈晓峰早已安排好车队,张廷山和许宏志紧随其后,几人一同前往驻京办。车内气氛凝重,连空调吹出的冷风都似乎驱不散暗涌的燥热。
“省长,这次会议规格很高,参会的不仅有我们中部几省的省长,还有来自财政部、工信部、商务部的司局长,甚至传言姜主任也会亲自出席。”张廷山低声提醒。
李一凡点了点头,目光望向窗外飞速倒退的街景,语气沉稳:“这场会,表面是产业转移,实质是国家资源重新分配。我们必须打起十二分精神。”
抵达驻京办后,李一凡立刻召集核心小组开会。几张简洁的长桌拼在一起,桌面上摊满了文件、图表和笔记本。每个人神情紧绷,仿佛置身战前的作战室。
“江淮已经明确提出要打造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集群。”张廷山翻开最新的媒体报道,语气中带着一丝不安,“他们的宣传攻势很猛,企业家、媒体都被卷入进去,声势不小。”
“陶铭泽的手段一向老辣,”许宏志接过话茬,“他擅长把政策和资本绑在一起,让人防不胜防。”
李一凡目光如炬,缓缓开口:“声势大不代表能笑到最后。潇湘不靠喊口号,我们要拿出硬实力。文件、数据必须经得起推敲。到时候中央要看的,不是我们谁嗓门大,而是谁能真正把产业链承接好。”
他停顿片刻,扫视全场:“今晚必须把所有资料再过一遍,不能出现任何纰漏。”
众人齐齐点头,心中暗暗生出一股紧迫感。
第二天清晨,会议在国家发改委大楼举行。整个会场庄重而冷肃,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无形的压力。来自中部几省的代表陆续入座,彼此间眼神交汇,暗潮汹涌。
会议由国家发改委主任姜承远主持。他年逾五十,气度沉稳,话语不疾不徐,却带着不容忽视的威严。
“各位同志,今天召开这场会议,核心目的就是研究如何在当前国际环境变化、国内产业升级的背景下,推动中部地区更好地承接产业转移。”姜承远环视全场,目光沉稳,“中部地区未来能不能成为国家新的增长极,就看诸位的谋划与执行。”
话音落下,会场陷入短暂的沉默。随后,江淮省常务副省长陶铭泽第一个发言。他声音洪亮,语调铿锵,仿佛早已准备好。
“江淮地处中部要冲,交通便利,产业基础扎实。我们完全有能力在三到五年内,打造全国最大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并且吸引全球产业链企业入驻。我们已经与多家外资车企达成意向协议,初步投资规模将超过五百亿元。”
这一番话掷地有声,会场内不少人微微点头,甚至有些侧目。江淮的底气和决心显而易见。
李一凡静静聆听,没有插话,只是笔尖在纸上划过,记下关键数据。等陶铭泽结束,他才缓缓起身,声音低沉而有力。
“潇湘虽然在区位上不如江淮居中,但我们有自己的独特优势。第一,潇湘电子信息产业起步早,拥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产业链基础较为完整。第二,我们的高校科研力量雄厚,人才供给稳定。第三,省政府已经规划了若干承接产业转移的高新区和产业园区,土地、环保、金融配套均已落实。”
他顿了顿,扫视全场,语气更加坚定:“我们不追求一哄而上,也不会搞低水平重复建设。潇湘要承接的,是整个产业链的升级和再造,而不仅仅是引进几个工厂。未来十到二十年,潇湘必须成为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高地。”
他的发言没有激情四射,却字字铿锵,掷地有声。会场不少人暗暗点头,甚至有人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
陶铭泽眉头微皱,眼神闪过一丝冷意。他没想到李一凡敢在中央的会议上,正面将话题提升到二十年的战略高度。
会议中途,财政部和工信部的代表陆续发问,问题一个比一个尖锐:土地能否保障?环保压力如何控制?金融如何支持?
李一凡不急不缓,一一作答。每个回答都引用了潇湘实际案例,从星城市高新区的成功模式,到召阳县早年打造的产业集群经验,他以冷静而精准的数据支撑,让挑剔的司局干部也挑不出明显漏洞。
姜承远看在眼里,心中暗暗点头。林建国之后,他第一次在会议上感受到一个年轻省长的锋芒。
会议持续了整整一天。散会时,天色已暗。李一凡走出大楼,京城的夜风扑面而来,带着一丝凉意。他没有立刻上车,而是抬头望向不远处的长安街,眼神沉静而坚定。
陈晓峰悄声问:“省长,您觉得今天的表现如何?”
李一凡淡淡一笑:“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会场上的话是一回事,背后各省的动作才是关键。”
他顿了顿,低声补充:“通知张廷山,今晚不许休息,把江淮的产业方案和我们可能的对接点全部梳理出来。明天,我要亲自去见几家在京的龙头企业代表。”
夜色愈发深沉,京城的灯火辉煌,仿佛映照着一场无形的博弈正在暗中展开。李一凡心知,这不仅是潇湘与江淮的竞争,更是整个中部地区未来的权力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