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川,这座地处潇湘东南、山水相映的工业重镇,今日却迎来了不同寻常的热度。
清晨七点半,衡川市委大院已是车水马龙。市长韩志平站在门口,等候的身影略显拘谨。他身旁,是市委书记黎玉成——一位典型的“老潇湘”,从科级到厅级,一路熬上来,谨慎有余,魄力不足。但今日两人神色皆不同往常,皆因一个名字:李一凡。
八点整,潇湘省省长李一凡抵达衡川。
这是他以省长身份,首次以改革为主题深入地市调研。不同于以往“走流程”“听简报”的例行检查,今天的衡川,是省政府重点选定的制度型改革“二号试验区”。
在衡川市府会议厅,气氛凝重,二十余位市委、市政府核心部门负责人齐聚一堂。李一凡并未急于开口,而是让秘书陈晓峰将资料一一分发。那是一份厚达64页的《衡川制度改革预研报告》,由省政研室与潇湘智治改革实验室联合撰写。
报告封面上,标题醒目:
《以数据统管财政、以平台协同行政 —— 衡川市治理现代化初步路径建议》
“我不是来宣读材料的。”李一凡的声音在厅内响起,清晰却无怒气,“我今天只问两个问题:第一,衡川改革准备好了没有?第二,你们,是准备做第一批吃螃蟹的人,还是在后面观望的人?”
厅内一时寂静。黎玉成嘴角微动,似要说话,最终却选择了沉默。
反倒是市财政局局长高宁站起身,声音干脆:“李省长,我们财政系统准备好了!我们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
这句话,像一枚火星,点燃了现场。
市数据局、政务服务中心、工商联等单位负责人也纷纷表态。韩志平紧跟着表态:“省长,衡川是工业大市,但过去在治理上确有冗余、滞后、分散的顽疾。我们盼着这场变革,您来了,就是最大的信号!”
李一凡点头,却并不言语。他缓缓走到投影屏前,按下遥控器,一张流程图出现。
那是潇湘省政务平台的蓝图——将全省所有地市的财政、政务、工商、数据、医保、社保、公安等系统统一纳入五大平台,以ApI协作取代部门壁垒,以一号窗口取代群众奔波。
“衡川将成为第一批实验点,推行‘一体化财政与政务联动系统’,你们的试点结果,将直接影响到是否推广到下一个地市。”李一凡话锋一转,补充道:“同时,衡川干部体系也会做同步调整。组织部已在对照‘改革适配性评价体系’进行打分。”
此言一出,黎玉成脸色顿变。
干部体系调整——这才是今天真正的重磅。
李一凡早已看出,衡川的官场生态表面稳定,实则派系林立。尤其是黎玉成,虽然资历深厚,但在多项关键改革上迟疑不决。在上次的“财政归口预算体系”汇报中,更是以“先观望星城市试点效果”为由搪塞推进。
此次,李一凡决定“以改带评”“以绩换岗”。改革做得好,干部可以晋升;拖延怠政者,不论资历,一律调整。
与此同时,他已安排省委组织部副部长李永中亲赴衡川,设立“改革干部专项观察小组”。而“凡系”中调入省政府不久的政策顾问杨劲松,也将担任此次制度改革的外部评估官。
在之后的闭门会议上,李一凡只问一件事:
“从预算编制、资金下拨、项目审批,到末端考评,能否形成‘一张图’?能否把财政、工信、住建的数据贯通?”
市发改委主任王琦艰难道:“原来是不能的,因为系统不互通,数据壁垒严重。但现在,我们正在推进数据清洗、标签化,我们希望三个月内交出答卷。”
李一凡没有夸奖,转头望向窗口外山色:
“三个月,我给你们,但衡川要明白,潇湘的发展,不能只靠星城唱独角戏,要全省共奏协奏曲。”
会议结束,已近中午。厅外阳光明媚,李一凡却选择不去酒店,而是直接走进衡川市政务服务大厅。
这里,是未来“制度型治理”最直观的窗口。他逐一巡视了窗口设置、系统运行、群众评价机制。更在突访窗口人员时,发现仍有多个服务事项需要“线上预约+纸质递交”。
“照此进度,再给十年你们都跑不完群众‘两头跑’。”李一凡语气平静,却让现场几名负责人背后冷汗直冒。
李一凡临走前,只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衡川,是第二张牌,打得好,别人会争着上牌桌;打不好,后面没有机会了。”
当天傍晚,省委组织部发布一则干部调整公示:
——衡川市政府常务副市长职位空缺,将由省发改委下派一名“制度改革专项挂职干部”。
这一消息迅速在官场炸开——“改革挂职”正在成为李一凡重塑干部生态、打破地方山头的重要利器。
而衡川,只是开始。
夜色渐深,李一凡回到星城市的官邸,翻开会议记录,看到最后一句备注:
“赵书记来电,建议李省长在本月内亲赴北部衡阳片区考察新农村数字治理试点。”
他轻轻合上本子,眼神坚定如初。
“衡川之后,下一站,是整个潇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