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察小组离开潇湘的第六天,潇湘省委组织部内部召开了一场非公开会议。
主持人是省委组织部长许宏志,参会人员除了组织部主要领导,还有来自省纪委、省政府办公厅、省政务数据局的骨干。
会议的主题非常清晰:
“以京察调研为契机,全面梳理现有破格干部模型的合法性、可复制性和省级推广机制,抓紧建立‘新一轮权力梯队系统’。”
而这次会议,并未邀请省委书记赵建国出席。
这既是一种默契,也是一种态度:这场变革,从组织系统自身开始。
许宏志当场拿出一份厚厚的红皮文件,上面印着一行字:
《潇湘省权力梯队重构工程:破格提拔与平台晋升并行机制试点方案(草案)》
他语速极快地掀开第一页:
“一、干部选拔将不再单一以‘资历+岗位稳定年限’为主要标准,而引入三项新指标:系统绩效得分、协同能力评分、数字治理熟练度。”
“二、试点范围首先选择星城市、湘北市和潇南新区,实行‘平台转干部’双向通道,即平台公司、政府办事系统的优秀项目负责人,经考核可破格转任事业编或副科级干部。”
“三、建立干部影子库机制,由省政务系统、组织系统、纪检系统共同维护候选池,并由省委常委会季度审议一批次。”
会议室里安静得落针可闻。
这不是一次“听取意见”式的常规汇报,而是一次“组织部主动推进”的实质性变革提案。
甚至可以说,这是在省委书记不出面、省委常委会尚未表态前,组织部长“先行一步”的风险性布局。
有人忍不住问:“许部长,这么做……省委会同意吗?”
许宏志只是淡淡一句:“省委不表态,我也不等。”
“李省长回来第一天就说过一句话:真正的改革,是在组织部开第一枪。”
与此同时,星城市也在悄然布局。
陈启明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亲自拍板设立“星城市破格晋升协调办公室”,由市委秘书长梁国涛兼任首任主任。
此办公室地位极高,直接归属市委常委会领导,拥有三权:
1.\t推荐权(可向组织部提出建议名单)
2.\t调查权(有权调取市内干部项目材料和绩效数据)
3.\t否决权(对破格提拔提出一票否决)
陈启明还在会上提出一项极为重要的建议:
“我们要在星城市建立第一个‘破格干部训练营’,由省委组织部牵头,配合凡星智库与湘政数据中心,共同组训。”
“目标是打造30人以下的第一批全省型人才模型样本。”
潇湘省内部,一种全新的“人事激活机制”正在悄然成形。
但“凡星”这两个字,再次成为焦点。
省纪委书记王平私下找过许宏志,问了一个简单却犀利的问题:
“凡星究竟是参与者,还是设定者?”
许宏志如实答:“他们只是算法模型和技术提供方,权力永远握在组织手里。”
“再说,凡星的命运,跟李一凡绑得太深,不敢越线。”
“他们比谁都清楚,一旦系统性出事,第一个倒的就是凡星。”
王平没再说话,只点了点头。
省政府办公厅则在李一凡的直接授意下,牵头起草《潇湘省政务干部能力评估模型应用试点实施方案》,与组织部破格模型形成制度协同。
方案明确指出:今后所有副厅级以下新晋干部,必须接受“政务协同能力、财政逻辑理解力、数据化处理能力”三项测试,达标后方可提拔。
同时,在省级层面同步设立“干部行为与履职记录数据库”,由政务平台自动跟踪评分。
该数据库并不对外开放,仅向省委常委会提供阅览权限。
林建国也关注到了潇湘正在发生的变化。
他在政务院常委会内部会议上,公开引用潇湘做法:
“这不是破格提拔的问题,而是‘治理型干部’体系的雏形。”
“现在的问题不是缺人,是好人不能动、能动的人不合格。”
“潇湘这一步,虽然政治风险高,但如果能成功,未来可向整个中部复制。”
第十天晚上,李一凡在省政府六楼会议室内,召集组织部、办公厅、纪委、政数局四家一把手碰头。
这不是文件会议,而是一次“闭门定策”。
他喝了一口茶,语气缓慢而有力:
“我们现在正在重建这个省的权力地基。”
“什么是地基?不是哪个人、哪个派系,而是让权力找到能动的人、做事的人。”
“我知道很多人会说我们太急,太冒险,但我不怕。”
“我怕的是十年后,这个省的干部体系还像今天这样——年年守摊子,月月跑手续,天天批公文。”
“从今晚开始,把这套‘潇湘干部模型’推进全省。”
“需要谁的签字,你们告诉我;需要谁让位,我来办。”
“我要一个不靠裙带,不靠背景,不靠混日子的干部体系。”
全场鸦雀无声。
唯有屏幕上,潇南新区的实时路况平台还在闪动,跳出这样一行字:
【高新区九号路】系统测试报告上传成功,责任人:唐臻,破格提拔候选人编号:b4732。
这一晚,李一凡批示了17份文件,免去4人职务,提拔6人为代区长、副县长、数据中心主任。
其中3人,年龄不满35岁。
系统性的权力重塑,正在静悄悄地改变潇湘的每一个县市、每一个窗口、每一个平台。
但没有人知道,几千公里外的京都某处,林老也在看着这些动向。
“权力之根,不在高处,而在地基。”
这是林老留给林建国的一句话。
也是李一凡此刻心中的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