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存,淑贞,小灵和伊人对李笊篱的所作所为恨之入骨,凡是万家寨发生的坏事,都有李笊篱的影子。
“这人死有余辜!得想办法除掉这个祸害了,为民除害。”
万恭存恨恨的说。
“即使除掉他,咱们最好也不能直接参与,借助官府的力量,合情合理又合法。”
淑贞认真的说。
“哪有什么办法呢?”
伊人焦急的说。
“我有一计,肯定奏效!”
龙小灵神秘的说。
“赶快说来听听!”
淑贞急不可耐。
正当四个人凑着头要说的时候,寨外一阵锣鼓声打破了万家寨的宁静。
就在三个月前,万良典正坐在上房的梨花木太师椅上。
指他尖摩挲着茶盏边缘的冰裂纹,目光落在院中那棵半枯的老槐树梢上。院外传来“吱呀”一声推门响,五子万恭轩撩着青布长衫快步进来,脸上带着几分急切:“爹,二哥从京城捎信回来了!”
万良典猛地直起身,茶盏在桌面上磕出轻响。万恭轩将一封火漆封口的信笺递过去,信封上“恭玉亲启”四个字笔力遒劲,正是二儿子万恭玉的字迹。万良典拆信的手微微发颤,展开信纸时,目光扫过“会试榜首”四字,喉结狠狠滚动了一下,竟一时说不出话来。
“爹,二哥考中贡生了!还是头名!”万恭轩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激动,“信上说三月还要参加殿试,让家里不必挂心。”
上房的动静惊动了后院,夫人李氏扶着丫鬟的手匆匆赶来。
“老爷,真是恭玉的喜信?”李氏话音未落,眼泪已涌了上来。万良典将信纸递过去,声音带着几分沙哑:“是真的,咱们万家门庭,总算又出了以个读书人。”
石淑贞忙上前扶住婆婆,柔声安慰:“太太别急着哭,二弟这才是第一步,殿试定能更顺利。我这就去吩咐厨房,今晚加几个菜,也让全家都高兴高兴。”她说完便转身出去,脚步轻快,青布裙裾扫过门槛时,带起一阵微风。
万府上下顿时忙活起来。掌管商号的三儿子万恭宝从铺子赶回来时,手里还攥着账本,听说二哥中了会试榜首,当即拍着大腿笑道:“我就说二弟不是凡人!明日我就去布庄扯几匹好布,给全家都做身新衣裳,等二弟殿试回来,咱们风风光光去接他!”
四儿子万恭山刚从田埂上回来,裤脚还沾着泥点,听闻喜讯,黝黑的脸上笑出几道褶子:“我那几亩水田今年长势正好,等二弟回来,定要让他尝尝新米酿的酒!”最小的万恭轩捧着书卷从西厢房跑出来,眼睛亮晶晶的:“二哥真厉害!我也要好好读书,将来跟二哥一样考功名!”
“是不是告诉爷爷去啊?”
恭存欣喜的说。
“你爷爷正在闭关修炼,先不要打扰他,等玉儿参加完殿试,告诉他也不急。”
万良典道。
万良典看着围在身边的儿子们,心里熨帖得很。想当年他白手起家,在万龙湾开了家杂货铺,起早贪黑攒下这份家业,如今长子掌家、三子管商、四子务农,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二儿子万恭玉——这孩子打小就爱读书,三岁识千字,五岁背唐诗,十六岁中秀才,二十岁中举人,如今又成了会试榜首,真是给万家长脸了。
转眼到了三月,殿试的日子越来越近。万府上下每日都派人去村口等信,太太李夫人更是每天清晨都要去祠堂上香,祈求菩萨保佑万恭玉顺顺利利。万恭轩也愈发刻苦,每日天不亮就起来背书,遇到不懂的地方,就跑去问大哥万恭存,哪怕只是得到几句模糊的指点,也能琢磨半天。
话接开头,恭存四人正商量着怎么为民除害,把李笊篱除掉。忽然听见村口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紧接着便是“咚咚咚”的锣鼓响。他心里一动,扔下算盘就往外跑,刚到门口,就看见一个穿着官服的差役骑着高头大马,手里举着一面写着“捷报”的红旗,后面跟着几个敲锣打鼓的随从,正往万府赶来。
“来了!来了!”万恭存大喊一声,整个万府瞬间沸腾起来。万良典和李氏披衣从屋里出来,万恭宝、万恭山也从各自的地方奔回,就连正在读书的万恭轩也扔下书卷,跟着众人涌到门口。
差役在万府门前勒住马,高声唱喏:“捷报!万龙湾万恭玉,殿试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
锣鼓声、鞭炮声瞬间炸响,万良典老泪纵横,颤抖着接过捷报,指尖抚过那烫金的字迹,反复念叨着:“赐进士出身,赐进士出身啊……”李氏靠在石淑贞怀里,哭得说不出话,嘴里却不停念叨着“谢天谢地”。
万恭宝当即让人去镇上买了最好的鞭炮,从村口一路摆到家门口,噼啪作响的鞭炮声引得四邻八乡的人都来围观。“万老爷,您真是好福气啊!”“万二公子真是文曲星下凡!”街坊邻居的称赞声此起彼伏,万良典一一拱手道谢,脸上的笑容就没断过。
石淑贞早已安排好了宴席,邀请了万龙湾的族长和乡邻们前来赴宴。席间,万恭山端着酒碗站起来,大声说:“我二哥能有今天,全靠他自己争气!我敬大家一杯,等二哥回来,咱们再好好热闹一场!”众人纷纷举杯,酒桌上欢声笑语不断。
几日后,万恭玉带着随从返乡。万良典亲自带着儿子们去十里外的渡口迎接,石淑贞则带着丫鬟们在家布置新房,换上了崭新的被褥和窗帘。当万恭玉穿着深蓝色的进士袍服出现在渡口时,万良典快步上前,一把拉住他的手,哽咽道:“好儿子,你没让爹失望!”
万恭玉跪倒在父母面前,磕了三个响头:“儿子能有今天,全靠爹娘养育之恩,大哥大嫂操持家务,弟弟们支持,儿子感激不尽。”万恭存连忙扶起他,拍着他的肩膀笑道:“自家兄弟,说这些干什么?快跟我们回家,娘和大嫂都等着呢。”
一行人浩浩荡荡回到万府,李氏早已在门口等候,看见儿子,当即拉着他的手细细打量,眼眶又红了:“瘦了,也黑了,在京城定是吃了不少苦。”万恭玉笑着安慰:“娘,儿子不苦,能为咱们万家争光,再苦也值。”
当晚的宴席比之前更加热闹,万恭玉挨桌敬酒,与乡邻们谈笑风生。席间,有人问起殿试的情景,万恭玉便细细讲述:“殿试那日,圣上亲自主考,问的是农桑水利之事。儿子结合咱们万龙湾的情况,谈了些浅见,没想到竟得了圣上的认可。”众人听得连连点头,纷纷称赞他有见识。
万恭轩坐在二哥身边,满眼崇拜地问:“二哥,殿试难不难?我将来也能去京城参加考试吗?”万恭玉摸了摸他的头,温声道:“只要你好好读书,踏实肯学,将来一定能比二哥更有出息。”万恭轩重重点头,把这句话牢牢记在了心里。
几日后,县衙的官员亲自登门拜访,送来圣上的旨意,任命万恭玉为江南苏州府推官,负责刑狱之事。万良典接过圣旨,心里既高兴又不舍——高兴的是儿子得到了朝廷的重用,不舍的是儿子又要离家远去。
万恭玉看出了父亲的心思,劝道:“爹,苏州离咱们万龙湾不算太远,儿子定会常回来探望您和娘。再说,大哥大嫂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弟弟们也都各有本事,儿子在外面也能放心。”万良典叹了口气,点了点头:“你说得对,男儿志在四方,你就放心去上任吧,家里有我们呢。”
启程那日,万府上下都来送行。李氏把一包亲手缝制的衣物塞进万恭玉的行囊,反复叮嘱:“在外要照顾好自己,别太累着,记得常写信回来。”石淑贞也递上一个包裹:“这里面是些干粮和药材,路上用得上。二弟放心,家里的事有我和大哥,定不会让爹娘操心。”
万恭玉一一谢过,又对万恭宝、万恭山说:“商号和田里的事就拜托两位弟弟了,遇事多和大哥商量。”接着又看向万恭轩:“你要好好读书,等我回来,可要考你功课。”万恭轩用力点头:“二哥放心,我一定好好学!”
随着马车缓缓开动,万恭玉掀开帘子,向家人挥手告别。看着熟悉的万府渐渐远去,他的心里百感交集——这里有他的亲人,有他的童年记忆,但他知道,自己的人生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回到家中,万良典坐在太师椅上,看着墙上挂着的捷报,心里感慨万千。万恭存端来一杯茶,轻声道:“爹,二弟这一去,定能做出一番事业。咱们万家的日子,定会越来越好。”万良典接过茶盏,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此后,万府的日子依旧平静而忙碌。万恭存和石淑贞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万恭宝的商号越做越大,生意扩展到了邻县,万恭山的田地年年丰收,粮仓里的粮食堆得满满的,万恭轩则更加刻苦读书,每日手不释卷。
每隔一段时间,万恭玉就会寄信回来,讲述在苏州的经历:处理了多少案件,为百姓做了多少实事,还说苏州的风景如何秀美,物产如何丰富。每次收到信,万良典都会让万恭轩读给大家听,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仿佛二儿子就在身边。
这年秋天,万恭轩参加了县试,一举考中了秀才。消息传来,万府再次热闹起来。万良典拿着喜报,激动地说:“咱们万家又出了个秀才!将来恭轩定能像他二哥一样,考中进士,光宗耀祖!”李氏笑着说:“这孩子打小就有志气,肯定能行。”
万恭轩拿着自己的秀才凭证,跑到祠堂里,对着列祖列宗的牌位磕了三个头:“列祖列宗在上,孙儿考中秀才了,将来定要像二哥一样,为万家争光!”跪在一旁的万良典看着孙子,眼里满是希望。
日子一天天过去,万府的声望在万龙湾越来越高,但万家人始终保持着谦逊低调的作风。万恭存时常告诫弟弟们:“咱们如今的日子好了,更不能忘本,要多帮衬乡邻,这样才能对得起这份家业。”弟弟们都一一应允。
这年冬天,万龙湾遭遇了罕见的大雪,许多农户的房屋被压塌,粮食也不够吃。万恭存召集弟弟们商量,决定打开自家的粮仓,给受灾的农户发放粮食,还拿出钱来帮助大家修缮房屋。万恭玉在苏州听说此事后,特意寄回一笔钱,让大哥多帮衬乡邻。
乡邻们对万府感激不尽,纷纷上门道谢。万良典说:“远亲不如近邻,咱们都是万龙湾的人,互相帮衬是应该的。”从此,万府在万龙湾的口碑更好了,谁家有困难,都会来向万恭存求助,而万恭存也总是尽力帮忙。
转过年春天,万恭玉因为在苏州任上政绩突出,被朝廷提拔为江宁知府。消息传来,万府再次迎来了捷报。万温然看着捷报,笑着对家人说:“恭玉这孩子,没让咱们失望。将来恭轩也要好好努力,争取比他二哥更有出息。”
万恭轩听了,用力点头:“爷爷放心,我一定不会让您失望的!”此时的他,已经长成了一个挺拔的少年,眉宇间透着一股英气,眼神里满是坚定的信念。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万府的庭院里,老槐树上的新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万温然坐在太师椅上,看着围在身边的家人,心里充满了幸福和满足。
“下一个任务,就是除掉李笊篱这个祸害了!听说最近他又干了不少坏事。”
“爷爷放心,都在我们掌握之中!”
恭存信心满满,同时看向小灵。
小灵靠近老爷子,将一个完美的计策说给他听,老爷子听完,满意的点点头。
“好,这个计划好!”
万温然老爷子说着,竖起了大拇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