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三十八章:晨光里的暗号
李渊的皮鞋踩过办公楼下的水洼时,溅起的泥点刚好落在台阶第三级的裂缝里。这个位置他记了三年——每天早上七点四十分,保洁阿姨会用拖把拖到这里,留下半干的水痕,像极了潜伏任务中需要避开的红外线感应区。他抬头看了眼二十层的落地窗,赵坤办公室的窗帘拉得严严实实,只有一角透出冷白的光,与周围格子间的暖黄格格不入。
一、咖啡渍的密码
“李哥,这是赵总让我给你的。”王助理抱着文件夹,手指紧张地绞着衣角,递过来的咖啡杯沿沾着圈奶泡,“他说……这是你以前爱喝的牌子,加双份糖。”
李渊接过咖啡时,指尖的温度让杯壁的水珠迅速滑落,在文件袋上晕开浅褐色的印子。印子的形状很奇怪,像个歪歪扭扭的“S”,与苏瑶昨晚在保鲜盒上画的标记惊人地相似——她总爱在装剩菜的盒子上画符号,S代表“需要加热”,c代表“可以直接吃”,都是他教的战场简易暗号。
“赵总还说什么了?”他拧开杯盖,咖啡的焦香里混着淡淡的杏仁味。这种味道他太熟悉了,五年前在北非执行任务,目标人物的书房里就弥漫着同样的气味,后来才知道那是氰化物的伪装香。
王助理的喉结动了动:“他说……西区项目的报价单,你最好按他给的模板改。还说‘都是老战友,没必要搞得太僵’。”小姑娘突然压低声音,“我早上整理他的废纸篓,发现张撕碎的机票,目的地是巴拿马。”
李渊把咖啡倒进洗手间的水槽,水流漩涡里,那些褐色的液体打着转,像极了记忆里北非沙漠的流沙。他想起赵坤在超市说的“新兵连你总帮我背背包”,当时没细想,现在才觉出破绽——赵坤是南方人,普通话里从没有那种刻意的儿化音,就像此刻咖啡杯底的刻痕,看似随意的“73”,实则是用特种部队的刻刀留下的,边缘带着金属特有的冷光。
隔间的门突然被推开,市场部的老张哼着小曲洗手,袖口沾着的墨渍蹭在镜面上,画出道斜杠。李渊的目光落在老张的皮鞋上——鞋跟的磨损程度显示,他最近常走下坡路,鞋底的泥渍里混着细小的沙粒,与公司后山的沙质完全不同。
二、抽屉里的旧物
九点十五分,李渊敲响了赵坤办公室的门。“请进”两个字从里面传来,声音洪亮得刻意,像在掩饰什么。他推门的瞬间,眼角的余光扫过办公桌的抽屉——最左边的抽屉虚掩着,露出半截黑色的带子,材质是尼龙,边缘有磨损,是军用背带特有的样式。
“坐。”赵坤坐在真皮座椅上,手指在桌面上敲击着,节奏是“咚、咚、咚咚”,与新兵连的紧急集合哨完全一致。他面前的文件堆得很高,最上面的报价单上,数字被红笔圈了又圈,墨迹的晕染程度显示,这支笔的笔尖有细微的分叉,和李渊当年在热带雨林里用的那支一模一样。
李渊的目光落在书架的第三层。那里摆着个相框,照片上是两个穿着迷彩服的年轻人,左边的是他,右边的是赵坤,两人手里举着军功章,背景是戈壁滩的落日。照片的右下角有处折痕,折痕的角度是四十五度,刚好遮住赵坤胸前的编号——这个编号他记得,是73,和那个境外电话里提到的代号完全吻合。
“西区项目的利润空间,比你算的要大得多。”赵坤突然开口,把一份文件推过来,“你看这里,把原材料成本压到三成,再让合作方承担运输费,我们至少能多赚两百万。”他的指甲在“合作方”三个字上划了划,那里的纸张比别处薄,显然被反复折叠过。
李渊翻开文件,发现夹层里夹着张便签,上面用铅笔写着“码头三号仓库”。字迹很轻,却能看出笔锋——是苏瑶的笔迹。他猛地抬头,赵坤的嘴角噙着笑,眼神却像在说“我知道你发现了”。
三、便当盒的战术
午休时,李渊在公司天台吃便当。苏瑶给他准备的是红烧肉和炒青菜,肉炖得很烂,青菜上还留着锅铲的痕迹,是她特有的翻炒手法,每下都带着轻微的弧度。便当盒的底层垫着张纸巾,上面印着超市的logo,logo的右上角有个很小的墨点,用指甲刮开,里面露出层银色的膜——是反光纸,能在阳光下发出信号。
天台的风很大,吹得衣角猎猎作响。李渊把纸巾对着太阳,反光在对面的写字楼墙面上,组成个模糊的图案——是李阳画的机器人,胸口有个圆形的能量核心,位置刚好对应赵坤办公室的位置。他突然想起早上出门时,李阳塞给他的漫画书,里面夹着张纸条:“爸爸,机器人的心脏不能被坏人偷走哦。”
手机震动时,屏幕上显示的是苏瑶的号码。“中午吃饭了吗?”她的声音很温柔,背景里有李悦唱歌的声音,“悦悦说,她画的全家福被老师贴在教室后面了,还加了颗星星。”
李渊望着远处的居民区,阳台上晾晒的衣服在风中摇晃,像无数个小小的旗帜。“吃了,红烧肉很好吃。”他的声音很轻,“下午可能晚点回来,要加个班。”
“知道了。”苏瑶顿了顿,“我给你留了汤,放在保温桶里,记得热了再喝。对了,阳阳的数学作业有道题不会,说等你回来教他。”
挂了电话,李渊发现便当盒的底部刻着个小小的“危”字,是用指甲刻的,边缘还沾着点肉汁。这个字他认识,是苏瑶在他执行危险任务前,总会偷偷刻在他的军用水壶上的。
四、放学路上的暗哨
下午五点半,李渊提前下班去接李阳和李悦放学。校门口挤满了家长,卖糖葫芦的老爷爷推着车在人群中穿梭,冰糖的甜味混着汽车尾气的味道,形成种奇异的熟悉感,像极了当年在中东集市执行任务时的气息。
“爸爸!”李悦第一个看到他,举着张画跑过来,画上是个穿着西装的男人,牵着两个孩子,背景是菜市场,“老师说这叫‘幸福的一家’。”
李阳跟在后面,书包沉甸甸的,走到李渊身边时,悄悄塞给他个纸条。“是今天那个黑衣服叔叔给我的。”少年的声音压得很低,“他说让你去码头三号仓库,晚上八点。”
李渊的手指捏紧了纸条,纸的边缘很粗糙,是从作业本上撕下来的,上面还印着淡淡的格子线。他抬头看向校门口的小卖部,那个穿黑衣服的男人果然还在,靠在电线杆上抽烟,目光时不时扫过来,鞋底在地面上摩擦着,画出个又一个圆圈。
回家的路上,李悦叽叽喳喳地说着学校的事,李阳却异常沉默。走到菜市场门口时,他突然说:“爸,那个叔叔的腰上有个枪套,是空的。”少年的声音很平静,“你以前给我看过的图片里,就有这种枪套。”
李渊的脚步顿了顿。他想起赵坤办公室抽屉里的那半截背带,想起那张撕碎的巴拿马机票,想起便签上的“码头三号仓库”。这些碎片在他脑海里拼凑起来,形成个清晰的轮廓——这不是简单的资产转移,是场精心策划的陷阱。
五、厨房的密码本
晚饭时,苏瑶做了李阳最爱吃的糖醋排骨,李悦爱吃的番茄炒蛋,还有李渊爱吃的红烧肉。餐桌上的气氛很温馨,孩子们说着笑着,苏瑶时不时给李渊夹菜,眼神里却藏着担忧。
“爸,你明天能去参加我的家长会吗?”李阳突然说,“老师说要讲关于‘我的爸爸’的主题。”
李渊的目光落在儿子的脸上,少年的眼神很期待,像在说“我知道你很忙,但我很希望你能来”。他想起自己答应过儿子,这学期一定去参加一次家长会,却因为工作忙,一次次失约。
晚饭后,李渊在书房整理文件,苏瑶端着杯牛奶进来。“我给你熨好了明天穿的衬衫。”她把牛奶放在桌上,手指在文件上划过,“这个码头三号仓库,我查了下,是个废弃的货运码头,最近经常有可疑的船只出入。”
李渊抬头看着她,突然发现苏瑶的指甲缝里沾着点墨渍,是打印纸的墨。“你怎么知道的?”
“我下午去了趟图书馆,查了些旧报纸。”苏瑶的声音很轻,“上面说,十年前那里发生过一起走私案,主犯的代号是‘73’。”
李渊的心脏猛地一缩。他想起那张照片上被折痕遮住的编号,想起那个境外电话里的“代号73请求归队”,想起赵坤抽屉里的那半截军用背带。所有的线索都指向一个答案——赵坤就是当年的“73”,他没有牺牲,而是叛逃了,现在正利用公司的平台进行走私活动。
“我明天不去公司了。”李渊说,“我去码头三号仓库。”
苏瑶的手轻轻放在他的肩上:“我跟你一起去。”
“不行,太危险了。”
“我们是一家人,不是吗?”苏瑶的眼神很坚定,“你教过我,遇到危险时,要并肩作战。”
六、码头的对峙
晚上八点,李渊和苏瑶来到码头三号仓库。仓库里黑漆漆的,只有几盏应急灯亮着,照在堆积如山的集装箱上,拉出长长的影子,像一个个蛰伏的怪兽。
“李渊,你果然来了。”赵坤的声音从仓库深处传来,他站在一个巨大的集装箱前,手里拿着把枪,“我就知道,你不会不管73的。”
“你到底想干什么?”李渊的声音很沉,身体挡在苏瑶前面。
“我要离开这里,去一个没有人认识我的地方。”赵坤的声音有些激动,“这些年,我活得像个影子,每天都在害怕被发现。只有离开,我才能真正自由。”
“你以为走私就能换来自由吗?”李渊说,“你看看这些集装箱里的东西,是多少人的血汗钱,多少家庭的希望。你这样做,对得起那些信任你的人吗?”
赵坤的眼神闪烁着,手里的枪抖了抖。“我也是被逼的。”他说,“当年如果不是为了救你,我也不会落到今天这个地步。我欠你的,现在要你还回来。”
“我不需要你还。”李渊说,“我只希望你能回头,自首,争取宽大处理。”
就在这时,仓库外传来警笛声,越来越近。赵坤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他举起枪,对准了李渊。“你骗我!”他嘶吼着,“你报警了!”
“不是我。”李渊说,“是你的良心报警了。”
赵坤的手颤抖着,枪最终还是没有响。他看着越来越近的警察,突然笑了,笑得很凄凉。“也好,这样我就不用再逃了。”
警察冲进来,把赵坤带走了。他走的时候,回头看了李渊一眼,眼神里有愧疚,有解脱,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感激。
李渊和苏瑶走出仓库,月光洒在他们身上,很温柔。“都结束了。”苏瑶靠在李渊的肩上,声音很轻。
“嗯,都结束了。”李渊紧紧抱着她,心里很踏实。
七、晨光里的约定
第二天早上,李渊去参加了李阳的家长会。他坐在儿子的座位上,听着老师讲关于“我的爸爸”的主题,看着儿子在台上,骄傲地说着“我的爸爸是个英雄,他保护了很多人”,心里充满了自豪。
家长会结束后,李渊带着孩子们去了公园。阳光很好,孩子们在草地上跑着笑着,苏瑶坐在长椅上,看着他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爸,你以后能多陪陪我们吗?”李阳跑过来,拉着李渊的手说。
“好。”李渊蹲下来,看着儿子的眼睛,“爸爸以后一定多陪陪你们,再也不缺席你们的成长了。”
李悦也跑过来,扑进李渊的怀里。“爸爸,你是世界上最好的爸爸。”
李渊抱着女儿,看着远处的妻子,心里充满了温暖。他知道,自己终于可以放下过去的包袱,好好地珍惜眼前的幸福了。
阳光洒在他们身上,暖洋洋的,像一首温暖的歌。在这首歌声里,有家人的笑声,有幸福的味道,还有一个兵王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