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利福尼亚州广袤无垠的土地上,一片原本属于牧牛与草场的宁静之地,此刻正经历着一场奇异的蜕变。
空气中弥漫的不再是青草与泥土的芬芳,而是木材、油漆和一种刻意营造的、属于遥远东方的神秘气息。
这里,正是好莱坞巨制《艺伎回忆录》的核心外景地。
这部改编自阿瑟·高顿同名畅销小说的电影,其视觉世界的构建,主要在美国本土和本子两处完成。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影片中那些充满浓郁本子风情的场景,其主体并非诞生于京都的古街巷弄,而是在导演罗伯·马歇尔的指挥棒下,于美国西海岸的这片牧场上,历经整整14周的精心雕琢,硬生生“生长”出来的一个艺伎区。
马歇尔的要求极为苛刻,“我需要一个能够准确缓缓本子只园艺伎区氛围的场地。”
最终,加州这片开阔的牧场以其可塑性和可控性胜出。
他们铺设了蜿蜒的石板小径,搭建起带有精致木格窗和深色瓦顶的传统町屋,移植了符合意境的植物,甚至人工营造了潺潺流水。
每一个细节都力求逼真,力求让观众相信,这就是那个充满浮世绘般色彩与幽玄之美的只园一角。
当然,纯粹的搭建不足以支撑整部电影的时空跨度。
影片的取景地还涵盖了洛杉矶及其周边地区。
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例子是片中重要的火车站场景,其拍摄地并非在本子,而是选在了加利福尼亚州铁路博物馆。
这座博物馆以其保存完好的历史火车和站台,为电影提供了完美的时代背景。
而在本子本土的取景,则更多地承担了“背景板”和氛围营造的功能。
摄制组确实踏足了本子那些闻名遐迩的地方。
游人如织却风情独特的花见小路,那绵延不绝、仿佛通向神域的伏见稻荷大社千本鸟居,悬于山崖、俯瞰古都的清水寺,以及幽静深沉的吉峰寺。
尤其是作为本子最负盛名的艺伎区——只园。
其整体氛围、建筑的精髓、街巷的肌理,都被巧妙地捕捉并融入 到了这座加州搭建的“只园”。
今天,剧组正在拍摄“千代”遭遇男爵强迫的场景。
这场戏情感复杂,需要演员在极度的恐惧、屈辱中,依然保持艺伎特有的隐忍与克制,眼神的传递至关重要。
“cut!”导演马歇尔的声音带着明显的焦躁,打破了片场的寂静。
这已经是这个镜头的第N次重拍了。
他大步走向场中,目光锐利地锁定章子宜:
“你的眼神!不对!完全不对!”
他的声音在空旷的片场回荡,“你需要的是那种深入骨髓的无助感,是那种无声的、强烈的祈求!你要让观众透过你的眼睛,看到千代内心的呐喊——‘放过我!’你懂吗?这是艺术!艺术需要这种极致的真实和冲击力!”
章子宜站在布景中央,身着繁复的和服,妆容精致却难掩疲惫。
她咽了一口唾沫,努力平复着情绪,眼神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为难,但她很快调整了过来,果算什么,被强算什么?
为了好莱坞,她什么都可以忍受:
“好的,导演。我明白了。我再调整一下。”
她深知这场戏的分量,但反复的NG和导演的严厉,无疑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马歇尔脸色有些发青,他深吸一口气,似乎在极力控制自己的情绪。
他没有立刻下令重拍,而是转身走向片场边缘。
那里站着几位身着西装、表情严肃的人士,他们是来自电影制作保险公司的代表。
马歇尔需要向他们解释当前的状况,为何进度受阻,以及这场戏的必要性和可控性。
在好莱坞成熟的电影工业体系里,保险公司的身影几乎无处不在,他们并非简单的旁观者,而是深度参与项目风险管理的“隐形监工”。
好莱坞的电影保险制度,堪称全球最完善和最复杂的体系之一。
其覆盖范围之广,令人咋舌。它不仅仅保障导演、主演、配角等核心人员的人身安全,更延伸至昂贵的拍摄设备摄像机、灯光器材、精细的服装道具、甚至影片的制作进度。
限重包括但不限于,防超支险。
还有各种意外事故——大到交通事故、火灾水灾、自然灾害,小到演员因伤病,甚至包括因角色需要导致的过度肥胖或消瘦无法继续拍摄。
这是一种将电影制作这一高风险、高投入的商业行为,尽可能纳入可预测、可管理轨道的金融工具。
明星们对自己“独特资产”的投保,更是好莱坞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安吉丽娜·朱莉为其标志性的丰唇投保了惊人的2700万美元。
这并非虚荣,而是基于现实的商业考量。朱莉的嘴唇是她极具辨识度的外貌特征,是其银幕魅力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为众多角色,如《古墓丽影》中的劳拉,增添了独特的性感与力量感。
投保,是对自身独特魅力和演艺资产价值的一种保护与风险对冲。
因此,在拍摄《古墓丽影》这类动作大片时,保险公司全程“护航”,严格评估每一个特技动作的风险系数。
一旦认为风险过高,便会坚决反对演员亲自上阵,强制要求使用替身或依赖日益成熟的电脑特效技术。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好莱坞黄金时代的传奇女星贝蒂·戴维斯,以其“强势美人”的形象和精湛演技闻名。
她的纤细腰肢也是其银幕形象的一部分,契合了她常扮演的那些锋利、野心勃勃的角色特质。
她的腰线,与玛丽莲·梦露的性感曲线、奥黛丽·赫本的优雅纤瘦并列为那个时代的身体美学符号。
据说她也曾为自己的细腰投保,保险公司直接介入她的日常生活,安排专业的健康师监督她的饮食和运动,以确保这一“资产”在拍摄期间维持在合同约定的状态。
拉丁天后詹妮弗·洛佩兹为其傲人的臀部投保巨额保险的新闻,更是广为人知。
明星身体部位在商业价值上的具象化再次展露无疑。
《艺伎回忆录》这部投资高达8500万美元的A级制作,自然也在严密的保险网络覆盖之下。
如此庞大的资金,很大一部分来源于银行的贷款。
银行并非慈善家,他们需要确保投资的安全。
因此,贷款协议中通常会强制要求制片方购买完片担保。
承保方承诺,如果影片因各种原因,如导演被解雇、主演死亡或重伤、严重超支等,无法完成,他们将介入并负责完成影片,或者赔偿银行的损失。
保险公司在承接这份保单前,会进行极其严格的评估,派出专业的风险评估师审阅剧本、预算、拍摄计划、主创团队过往记录等,预测影片的市场前景和完成风险。
只有他们认为项目可行且风险可控,才会接下保单。
一旦承保,保险公司便不仅仅是事后理赔的角色。
他们会派遣代表常驻片场,成为剧组的“编外成员”。
这些代表拥有相当大的话语权,他们的核心任务是监控整个制作过程,确保拍摄按计划、预算表进行,严格防范可能导致保险赔付的风险事件发生。
导演的临时创意发挥、演员的危险动作、超时的拍摄计划,都可能受到他们的质疑和干预。
在好莱坞,片场边站着西装革履、表情严肃的保险公司代表,早已是行业常态,是电影工业化、金融化运作的一个鲜明注脚。
马歇尔向保险公司代表解释一番,获得默许后,才示意各部门准备,拍摄再次开始。
灯光重新聚焦,摄像机无声运转。
役所广司饰演的男爵带着压迫感逼近,章子宜饰演的千代在精心布置的和室内退缩,空气中弥漫着令人窒息的紧张气氛。
男爵的手伸向千代的和服腰带……整个剧组,在导演的严格要求下,在保险公司的“注视”下,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
就在这紧张拍摄的间隙,在围观的工作人员和保障人员之外,一个身影悄然举起了相机。
快门轻响,凝固了片场某个瞬间…
…
…
《艺伎回忆录》从立项之初,就因其题材聚焦本子艺伎文化和主演阵容而备受关注,也潜藏着文化争议的暗流。
有趣的是,在拍摄期间及完成后的一段时间内,华夏大陆并未出现大规模的公开批评声浪。
究其原因,一方面,当时国内公众对影片的具体内容,尤其是其中可能涉及的情色或文化争议细节,了解并不深入,普遍认知停留在“这是一部美国人拍的关于本子艺伎的故事”层面。
另一方面,更关键的是,影片最终未能通过华夏大陆的电影审查制度,无缘在内地院线上映。
既然无法与最广大的本土观众见面,激烈的公开批评也就失去了最直接的靶子和发酵的土壤。
况且,当影片在海外上映、相关争议细节逐渐传回国内时,拍摄早已完成,木已成舟,批评的声音更多是事后诸葛式的文化讨论,而非能改变影片内容的实质性抗议。
…
“呵~” 李琦翻看着助手小雷石刚刚传真过来的、来自加州片场的偷拍照片,嘴角勾起一丝意味深长的弧度。
他立刻拨通了内线电话:“孔阳,到我办公室来一趟。”
等孔阳进来,李琦将照片递过去,眼神锐利:“把这些照片,发给香江的媒体,还有,本子那边的媒体也别忘了,记住,多找几家,覆盖面要广。”
“本子那边也给?”孔阳有些意外,确认道。
“没错,”李琦语气笃定,“就按我说的做。”
他的意图清晰:不仅要让华人世界看到片场的“内幕”,更要让故事发生的“本土”——本子,也感受到这股冲击波。
他要让这场酝酿中的文化争议,提前点燃,并烧得更旺。
…
此刻,在太平洋彼岸的本子京都,一位真正的传奇人物——岩崎峰子,正伏案疾书。
她被誉为“昭和最后的伟大艺伎”,是只园甲部曾经的“花魁”。
早在听闻好莱坞要将《艺伎回忆录》搬上银幕时,岩崎峰子就表达了强烈的愤慨和反对。
她甚至公开放话,措辞严厉:“如果有本子演员胆敢出演这部电影,那就是与我岩崎峰子为敌!”
在她看来,这部电影从根源上就是对艺伎文化的曲解和亵渎。
她正在撰写一本名为《真正的艺伎回忆录》的书稿。
他写这本书,就是对阿瑟·高顿那本风靡全球的小说及其改编电影的最有力回击。
岩崎峰子的经历本身就是一部传奇。
书中,她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详细回溯了自己从5岁起便接受严苛的艺伎训练,包括舞蹈、三味线、茶道、花道、谈吐礼仪等。
15岁正式出道即崭露头角,并在此后连续六年蝉联行业收入榜首的辉煌历程。
21岁时,她就达成了艺伎生涯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襟换”。
即获得了将和服领子从象征学徒的红色更换为象征正式艺伎的白色资格。
在巅峰时期,她却做出了轰动整个本子的惊人之举——急流勇退。
彻底告别了艺伎生涯,震惊整个本子。
她的书稿,尤其着重描写了她亲身经历的、接待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等国际政要名流的实例,以此力证艺伎的核心身份是传统艺术的表演者与传承者。
就在岩崎峰子为她的书稿奋笔疾书,准备向世界展示“真正的艺伎”之际,本子各大媒体突然被一组来自大洋彼岸的照片和报道席卷。
这些报道详细描述了《艺伎回忆录》在加州牧场的拍摄细节,特别是那些涉及敏感戏份,如“千代”被强迫的片场花絮,以及导演与演员之间的对话。
这些信息,如同投入平静水面的巨石,瞬间在本子文化界和社会舆论中激起了巨大的涟漪。
“纳尼??”
岩崎峰子看着报纸,脸都气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