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下来48个小时的时间里,炮兵2师也快速的抵达了浦江,并且没有任何的隐瞒,甚至还在火车站周围进行了个小型的阅兵式,让浦江老百姓过足了瘾。
以前外国海军陆战队来的时候也会在码头举行阅兵式,但是跟我们72军比起来,好像那些外国的海军陆战队也没有这么独杖进的装备,尤其是汽车的数量。
日本散落在浦江的间谍,见到这个小型阅兵式之后,一个个的都脸色铁青,赶紧的跑回去汇报了,72军的炮兵实力将在短时间之内得到长足的发展。
除此之外,在火车运下来的火炮当中,日本间谍还发现了要命的203毫米重炮。
李绍义要用火炮清理雷区,这已经不算是什么秘密了,那天开完会之后,各级长官就给手下的人发布了命令,让他们把自己眼前的雷区调查清楚,哪个地方需要重点照顾,哪里需要简单的扫一下,这都必须得在地图上标出来。
十几个小时的时间,然后全部都绘制到地图上,并上交浦江战区司令部。
所以这对于日本人来说不算是秘密,等到炮兵2师抵达之后,或许李绍义的进攻就会再次来了,留给他们的时间也就没那么多了,地雷的确是可以给你们争取时间,但是也争取不到多少时间。
炮兵二师是早上8:30抵达,浦江的10:30左右就已经分散到各炮兵阵地上,等到中午12:30的时候,随着李绍义一声令下清理雷区的工作开始了。
首先登场的并不是刚刚抵达浦江的炮兵二师,首先登场的是从金陵起飞的67架重型轰炸机,携带将近400吨的炸弹,在浦江雷区掀起一片火海。
日本方面出动75架战斗机进行拦截。72军和中央空军出动115架飞机,对日本的75架战斗机进行绞杀,在数量和质量都占据优势的情况下,日本方面只有15架飞机脱离战场,其余战斗机全部被击垮。
72军损失9架战斗机,中央空军损失20架战斗机。
以29架战斗机的战果,击毁日本军队60架战斗机。这对于中央空军来说是个不错的结果,但是72军方面却对这个战果感觉到耻辱。
下午3:00返回金陵装填炸弹的飞机,再次对日本阵地进行轰炸。
因12点多的时候日本空军吃了个亏,所以这次直接出动170架战斗机。
其中还包括65架海军航空兵。
浦江战区司令部出动175架战斗机,双方在浦江上空大战将近40分钟,最终日本飞机损失55架,浦江战区所属飞机损失22架。
日本全天损失飞机将近120架。
李绍义所属军队损失51架。
日本地面部队被炸死炸伤大约2700多人。
在被摧毁的雷区当中,我方工兵也趁乱进行了检查,按照他们给出的评估,现在还不适合军队进行进攻。
当天晚上的时候,日本军队认为空军不会继续轰炸,所以大批日本工兵开始布地雷,但是当他们进入雷区之后,我方两个炮兵师开始向阵地倾泻弹药,1000余名日本工兵捐献了自己的脑袋。
浦江派遣军才算是明白李绍义为什么白天没有让炮兵师的人参与进攻,原来炮兵师的人白天休息,晚上才会对既定地点进行炮击,就是为了弥补飞机轰炸的不足。
得知晚上炸死了1000多名日本工兵的时候,龙国各阵地都高兴的叫起来了,大晚上喝彩声一片,可把这些鬼子给气的要吐血了。
第2天天亮的时候鬼子那边早饭还没有做好,70多架重型轰炸机再次带着400吨炸弹过来了,昨天晚上我们进行勘探的时候,至少还存留40%以上的地雷,既然是这样的话,那我们就继续炸弹洗地。
当这一轮飞机刚刚离开的时候,鬼子们正准备从防空洞里钻出来,却发现从北方又飞来了一批飞机。
李绍义已经是让参谋部做好准备了,金陵的飞机和岛城的飞机最好要交叉开,让日本阵地上没有任何空闲的时间,岛城的飞机来回一趟时间比较长,那就得让金陵的飞机多次起降。
刚钻出来的日本人,还没弄明白是怎么回事儿呢?天空当中再次扔下了一大堆的炸弹,从天空当中看过去,地面上简直没有一块好地,估计这里面的老鼠都得被炸死了,不知道那些日本士兵都藏到什么地方了。
浦江派遣军的日本士兵,算是知道战场有多么的残酷了,之前他们总认为胜利在握,但是经过今天的轰炸之后,才知道双方之间的差距到底有多么的大,如果要是接下来一直这么打仗,就算再来十几个师团的兵力又能如何?难道我们就能够躲过去吗?
松井大将也在快速的更改着一系列作战计划,以前的作战计划已经没有用处了,所以浦江派遣军必须要制定一份新的作战计划。
在李绍义不断增加兵力的情况下,要在龙国沿海多处进行登陆实施多点开发策略,如果要是继续堆在浦江,光是一个罗店就过不去。
更何况按照现在的轰炸水准,最多也就48个小时的时间,雷区恐怕就撑不住了,那个时候各路军队再次打一波反击,日本军队手里所占领的土地就更少了,别说是在本地增加军队继续攻击,就算是能守住眼下的阵地,那也是不容易的事儿。
所以先从日本来的军队,必须得从别的地方找新的战场。
让72军和浦江各路军队分兵!
不能让他们攥成一个拳头,要让他们把自己的优势兵力分散到浦江各处,只有这样日本军队才能够有获胜的希望。
而且日本军队还制定出另外一份作战计划,那就是当遇到72军军队的时候,立刻命令手下的人躲避。
集中所有的力量,率先解决浦江其他军阀的军队,最后再解决72军的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