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深沉,李乘风的目光从遥远的思绪中收回,落回现实这间破败的农舍。
一个冰冷而现实的问题摆在眼前:
他需要扮演好“灵植夫李富贵”这个角色。
然而,真相是——李乘风根本不懂种植。
除了浸淫百年的阵法之道,他在修仙百艺中堪称“偏科”到了极致。
丹、符、器、阵四大门类,他仅精于“阵”之一道。
至于炼丹画符、炼器制傀,他几乎一窍不通。
并非李乘风不愿学,而是天赋所限,这些修行的门槛,绝非仅靠勤奋就能跨越。
李乘风早已深刻领悟修仙界最残酷的法则之一:努力与收获,从来就不成正比。
没有那份与生俱来的天赋灵光,所有的汗水最终只能化作一声叹息,连同辛苦积攒的灵石一起,白白流逝。
勤奋和努力,唯有在天赋相近的竞争者之间,才具备决定性的意义。
对于一个没有种植天赋的人而言,即便将灵谷仙种的图谱倒背如流,日夜不眠地守在田边,地里的苗株该蔫还是会蔫,该死还是会死。
但,“李富贵”不能不会种植。
所幸,天道无常,总会留下一线机缘。
李乘风虽不通农事,他却另辟蹊径,走上了一条极为偏僻冷门却又强大诡异的道路——不光阵法和剑道,他还是一代虫修大师!
而在他所掌控的诸多可怕灵虫之中,恰恰有一种极为特殊的存在——变异灵虫圣甲虫。
这种灵虫并非凡俗意义上的秽物,它们通体呈现一种暗绿的金属光泽,鞘翅上天然生有繁复而玄奥的纹路,仿佛微型的移动阵法。
它们仿佛是天生的植物系精灵,对一切草木植被有着本能的亲近与掌控力。
它们能自发地梳理地脉,将散乱的微弱灵气汇聚起来,精准地输送给灵植的根系;它们能温和地改良贫瘠的土壤;它们能敏锐地察觉并清除任何病虫害,甚至能将一些弱小的害兽或入侵者直接分解为最本源的养分,反哺灵田……
用这样一群潜力无穷、堪称战略级资源的变异灵虫,来种植区区最低阶的灵谷、灵蔬,简直是杀鸡用牛刀,大材小用到了一种令人发指的地步。
但对于需要完美伪装身份的李乘风而言,这却是最安全、最隐蔽的手段。
李乘风他不需亲自去学习那些繁琐的灵植法诀,不必担心因技艺生疏而露出马脚。
他只需要在夜深人静时,悄然放出几只圣甲虫,它们自会无声无息地将那片贫瘠的“死地”,经营成一片看似被他“辛苦”培育出来的、长势“还算过得去”的灵田。
这,便是独属于虫修宗师李乘风的,“种植”之道。
李乘风根据当年那些经验丰富的灵植师们的权威判断,他所培育出的低级圣甲虫,竟拥有让灵材生长年份稳定提升四至五倍的惊人能力——这个数字放在任何场合都足以令人侧目。
需知,即便是真正通过考核、掌握秘法的正式灵植师,凭借自身修为与传承技艺,对灵材的增益效果一般也只在五到十倍之间。
如此算来,一只小小的、看似不起眼的低级圣甲虫,其实际效用竟几乎等同于一名受宗门礼遇的灵植师。
这件事若传扬出去,恐怕会颠覆不少人对灵植培育的认知。
而灵植夫,作为灵植师之下的基础职业,其能力限度则更为明显。
依照通行的行业标准,一名灵植夫即便竭尽所能,最多也只能将灵材年份提升四倍,且其中绝大多数人受天赋与资源所限,通常仅能达到二至三倍的水准。
灵植夫与灵植师之间,虽只一级之别,却意味着身份与技艺上的巨大跨越。
一旦某个灵植夫所培育的灵材中,有九成以上达到五倍年份效果——也就是俗称的“五倍成师”线——他便正式踏入了灵植师的行列。
但也因晋升艰难,那些能够稳定产出高倍效灵材的灵植师,无一不是修仙门派和修真家族重点招揽的对象,不仅待遇优厚,地位也极为尊崇。
“李小哥,这么早就下地,你这次种植茯苓草啊!”
天刚蒙蒙亮,晨雾尚未散去,李乘风正有些笨拙地在灵田里施法布种,半空中那把用了多年的旧灵锄还沾着湿润的泥土。
一个熟悉的声音从田埂边传来,语气中带着几分熟络和好奇。
“正是,王道友来得也早啊!”
李乘风转过身,擦了擦额角不存在的薄汗,笑着回应。
说话的是老王,王首尔。
他在邻近的另一片灵田里租种,和李乘风算是田间地头的“邻居”。
老王种的是沁心草——一种对灵气极为敏感、价值不菲的灵材,但稍有不慎就容易歉收。
李乘风一边答话,一边心里嘀咕:
他们这些租种下品灵田的人,本钱有限、风险又大,实在不该像老王这样冒险种高价值的灵材。
虽说收成好时赚得不少,可万一失手呢?
“种茯苓草好啊,”
老王笑呵呵地说,声音洪亮:
“李小哥是个稳妥之人。”
两人简单寒暄几句,老王就转身往自家灵田走去。
李乘风望着对方略显发福的背影,眼睛微微眯了起来。
他咂摸着老王刚才那几句话,越琢磨越觉得不对——这孙子话里有话啊。
茯苓草的市场价确实远不如沁心草,但它好种易活,尤其适合在这种下品灵田中生长,成活率极高,风险小、收益稳。
而沁心草虽说价高,但对种植技艺、灵气环境要求苛刻,一旦种植不利,收成恐怕会难看得没法见人。
老王这话表面是夸他稳妥,实则恐怕是在暗讽他不敢冒险、只求温饱吧?
李乘风轻轻哼了一声,不再多想,重新施法灵锄,继续专注地种他的茯苓草,我既不靠天吃饭,也不靠手艺,我靠的是虫虫。
修仙界评定灵植师与灵植夫,是有一套严格规范的。
依据的并非任意灵材,而是指定数种具有代表性的特定灵材,以其最终培育出的年份效果作为评判标准。
即便是最低阶的灵植夫,若只种植最普通、最容易成活的灵材——例如随处可见的养神花——经过一年悉心照料,其产出通常也能达到三至八年份的效果。
然而,养神花这类灵材灵气稀薄,市价极低,除了刚入行练手的新人,几乎无人愿意耗费灵田与精力去种植。
李乘风这次选择的茯苓草,情况则有所不同。
它本身价值虽不算高昂,却因用途广泛、需求量稳定也算得上是市场上的硬通货。
一名合格的灵植夫,哪怕一年下来只能将茯苓草培育到三年份的效果,也绝不愁销路。
若能有灵植师出手,达到七至十年份,价格自然水涨船高。
但问题在于,正式灵植师往往不屑于种植茯苓草——对他们而言,投入同等心力去培育更高价的灵材,显然更为划算。
李乘风心里自有算计。
他并不贪心,只求稳妥。
在他的圣甲虫辅助下,若能将这些茯苓草培育到五到六年份,便已足够。
这产量既不至于低到交不上田租,也不会高到引人注目。
毕竟,就连祝彪那批人正常种植茯苓草,一年下来通常也能达到六到七年份的水平。
他这点收成混在其中,可谓恰到好处,不会掀起任何波澜。
若是不懂行的外人看到茯苓草的长势,或许会觉得灵植师和灵植夫之间差别不大——毕竟他们种出来的茯苓,年份上似乎相差并不悬殊。
但这其实是一种外行的误解。
凡事皆有其下限与上限,关键不在于某一种作物的表现,而在于他们所能驾驭的范畴与稳定的产出能力。
是的,单就茯苓草而言,一位灵植师竭尽所能,大概也只能将其培育到八至十年份的水准;而一位熟练的灵植夫若风调雨顺、照料得当,有些许运气加持,甚至偶尔也能触及七到八年份——表面看似乎相差无几。
可账,从来不是这么算的。
若是换作像“七芯草”那样娇贵、对灵田环境和种植技艺要求极高的灵材,情况便截然不同。
灵植夫别说追求年份,就连能否成功种活都是个问题。
即便侥幸成活,年份往往也只能达到二到四年,更关键的是,产量极低,十株中能存活三四株已属不易。
而真正厉害的灵植师却完全不同。他们种植七芯草,不但能保证较高的成活率,年份更可稳定达到五至十年。
若是天时地利、灵气沛然,再碰上几分运气,偶尔收获少量十二年份的也并非天方夜谭——那便是技艺与底蕴的差距。
这背后的现实,关乎整个修仙界的丹药根基。
修仙之人炼丹服药,岂能全倚赖天生地养、机缘偶得的野生灵药?
野外采集而来的灵株,往往药力强横、灵气天成,可作为丹药的主药;而大批量、稳定产出的种植灵材,则是不可或缺的辅药。
唯有依靠灵植师们一代代的传承与耕耘,才能保障炼丹材料的持续供应,才能有如此大量的丹药流通于市,供万千修士服用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