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刘骜自己在答应自己母后之前,也隐隐觉得如此抬高外戚有所不妥,不过再仔细一回忆,最宠爱自己的祖父孝宣皇帝刘询,好像也是在登基之后大肆提拔自己奶奶许氏一脉,而许氏一脉好像最后也没有翻了天吧,想到这里,皇帝刘骜犯懒的劲头就上来了,既然太后都这么说了,那就直接让自己的大舅王凤担任大司马、大将军辅政吧,这可是从前孝武皇帝刘彻给辅政大臣霍光的职位,自己这个大舅舅的能力虽然不可能比得上前朝的霍光,但是至少比自己更会操心天下大事。
那些宦官嘛,还是陪着自己纵情酒色吧,至于儒学大臣,虽然不能轻信,却也不能没有,也不知道现在这是怎么了,大汉的天灾是越来越多了,已经被大汉广为接受的天人感应,得靠这些儒学大臣去解释,大不了自己就学祖父刘询,遇到天灾就大赦天下,或者减免赋税呗,只要自己不对这些地主豪强动手,这些地主豪强背后的大臣们就不会轻易反对自己,更何况,刘骜再不理朝政也知道,现在大汉天下最大的地主豪强不就是自己的这些舅舅吗?
把朝堂的事情扔给身为大司马的舅舅王凤之后,皇帝为了遵守太后王政君的嘱托,在一天时间赏赐了王家五个侯爵,分别是:王谭,封为平阿侯;王商,封为成都侯;王立,封为红阳侯;王根,封为曲阳侯;王逢时,封为高平侯。
在同一天,同时封赏如此多的侯爵,皇帝刘骜也算前无古人了,这样的结果自然是太后欢喜,王氏欢喜,皇帝刘骜自己也乐的清闲。
不过这样的热闹依然没有影响到用心学习儒家经典的少年王莽,此时他就是整个王氏一脉中的异类,其他王氏子侄纵情深色、飞扬跋扈的时候,王莽满腹才华谦卑待人,相比之下王莽的名声就在同辈子侄中越来越好了,从前的透明人,也开始被人提及和夸赞了。
不过此时,王莽还没有完成外戚和儒学大臣的结合,而且叔伯辈正值中流砥柱的年纪,王莽还需要完成母亲嘱咐中的第一件事情,努力读书,而就是这个读书的过程中,王莽结识了越来越多的人,也看到了越来越多的民间疾苦,听到了越来越多关于大汉天命易主的谶纬之言,此时的王莽还没有意识到自己会成为改变大汉历史走向的那个人,因为此时王莽的影响力,还没有达到让那股力量注意的水准,那股力量在打算扶宦官上位的计划失败之后,就一直悄悄蛰伏了起来,耐心等待着那个有能力也有野心颠覆大汉帝国的人出现,眼下这股力量已经盯上了另外一个可能是目标的人选……
其实也真要找有实力颠覆大汉朝堂的人,人选就在明面上,自然就是现在权倾朝野的王家人,当今皇帝刘骜本来就不怎么管事儿,最近有新添了个名叫班婕妤的美人,这位班婕妤在入宫之前都是出了名的文采斐然,刘骜为了博得美人一笑,可是大把大把的时间都花在了诗词歌赋上了,哪里还顾得上王家人会做什么。
更重要的是,王家人可不仅仅只有侯爵的虚名,大汉的军权也在王家人手上,皇帝刘骜也不知道到底是心大,还是因为自己母亲也是王家人就对王家人绝对信任,这几乎是把自己的身家性命都全权交给了王家。
此处,大司马大将军王凤正在看明天要呈报给皇帝刘骜的奏章,黄河又出现了水患,百姓良田被毁,以至于大量的农民成了流民,这可不是什么好现象,一旦处理的不够妥当,朝廷收不上赋税是小事,激起民变可就是大事了。
王凤想到这里,也很是疲惫,会想起孝宣皇帝刘询和霍光之间的关系,当时刘询可是一心想重树天威,小小年纪平衡各方势力的手段让政坛老手霍光都不得不佩服,而自己侍奉的这位帝王可好,把任务往自己这个舅舅的头上一丢,就去和自己心爱的妃嫔把酒言欢去了,可叹自己一把年纪了,还得为这个外甥操心,而且这个挑子自己是无论如何都丢不掉,自己想丢,自己的那个妹妹,现在的太后王政君也不会同意自己这么做,对于王凤而言,在接受大司马大将军印绶的那一刻起,就已经知道不出意外的话,此生的终点就是殉职在这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子上了。
深深地叹了口气,王凤伸了伸因为久久伏案而酸痛的老腰,稍稍舒服之后,吩咐下人又加了几根烛火来,自己还不能休息,得提前把黄河水患的善后事宜安排好,首先得问大司农国库中可以赈灾的银钱还有多少,从先帝孝元皇帝刘奭开始,民间的土地兼并现象就极为严重,地主豪强瞒报土地面积的事情屡见不鲜,甚至已经和当地的官府相互勾结,贪没本身应该上交国库的赋税,这样的事情已经渐渐成了大汉官商之间的潜规则了,和皇帝刘骜一样,王凤也增想过改变这一局面,但是还没等动手,自己的王氏子弟就首先开始设法阻挠了,王凤一看也就明白,王家现在已经成了个庞然大物,即便是自己,也不可能对这个庞然大物完全掌控了。
屏退下人之后,王凤在书房一边踱步子,一边思考该怎么处理这件事情,最稳妥的办法还是参照旧例,继续按着孝宣皇帝刘询的路子来,先是皇帝承认自己的德行有亏,然后从国库调拨银钱赈灾,要是国库真没有钱了,王凤也有办法,让王家这些子侄也出出血,王家现在太过兴盛,盛极而衰的道理王凤比谁都清楚,与其让别人因为嫉妒来给王家放血,还不如自己这个当家人亲自来给王家瘦瘦身,想好了各种可能性,王凤就准备走回位子提笔写明天的上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