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城内粮草充足,再撑上几个月也没问题,只是我担心因战事导致耕种受到影响,收成降低,届时我军粮食不足,日后南下之时,就会缺粮,友若先生可有妙计击破敌军,或让敌军尽快退兵吗?”
荀谌知道赵云急于退敌,连忙劝道:“敌军兵力雄厚,我军坚守才是稳妥之策,那周瑜并非庸才,稍有不慎,就会落入其陷阱,将军不可急躁。”
“好吧,友若先生言之有理……”赵云明白荀谌不支持他主动出击。
“报……报……将军,西门有人送来消息,是用箭射上来的纸条。”
“哦,快拿上来吧!”赵云从士兵的手中接过来一看,大笑了起来:“哈哈哈哈,原来我军援军到了。”
“援军?”
“高顺将军率两千步兵三千骑兵,进驻于寿春,特派人来告知……不过,我并未向高将军求援呀,且我虽向齐公求援,但路途如此遥远,就算齐公让高将军率军支援,恐怕也不会来得这么快。”
“那定是齐公提前得知孙权出兵攻合肥,就做了安排。”
“想来定是如此,如今援军到了,你我亦是无忧了。”赵云想起陈炎有飞鸽传书,提前知道消息也不足为奇,虽然淮南没有飞鸽传书的路线。
荀谌突然想到了一个办法:“将军,不如你与高将军商议一番,让他出兵攻占六安。荆州军想再攻合肥,走紫蓬山是不可能了,唯有绕行六安,高将军先率军把六安给占了,届时荆州军过不了,合肥就安全了。”
“友若先生言之有理,我这就给高将军回封信。”
……
扬州淮南郡寿春城
高顺和成廉正在等着合肥方向的消息,同时安排督运粮草事宜。
“报将军,合肥方向赵将军有了回话。”士兵来报,并递上书信。
高顺接过来打开看了起来:“原来赵将军的意思是让我出兵攻打庐江郡的六安,以挡荆州军,这……倒也可以。”他只是稍稍沉吟,就同意了:“来人,传令下去,派出斥候,查探六安方向的动态,大军做好准备,随时出兵。”
过了一会儿,又一个士兵走了进来:“报将军,有人求见,自称是淮南刘晔刘子扬。”
原来,陈兰去成德县,找到了刘晔,希望刘晔能代他们去见赵云。刘晔听了这回事,心中一动。自从离开曹操后,他一直赋闲在家。曹操已经败亡,他就想着自己总得出来做点事情,赚钱养家糊口。可是,他与陈炎的人素无往来,也没人举荐,没有门路。
此时,陈兰找上门来,把事情一说,刘晔马上就答应了。对他而言,这是一次机会,办好了,他就能借此功劳谋个一官半职。本来,他想去合肥见赵云的,但他得到消息,汝南方向来了支军队,进驻寿春。他立即得出结论,这是陈军的援军。于是,他就打算不去合肥了,改去寿春,这也是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毕竟合肥正处于交战状态。
“刘晔刘子扬?我不认识,是谁?”高顺不是淮南人,可不认识什么刘晔。
“据称是受雷簿和陈兰所邀,来想见将军。”
“雷簿、陈兰请他来的?”高顺感到疑惑:“好吧,你带他进来吧!”
片刻之后,刘晔进来了:“见过高将军。”
“先生无须多礼。”
“久闻将军勇猛之名,多年随齐公南征北战,可谓是功劳显赫。”
“先生居淮南之地,也知我名?”高顺心里高兴,想不到自己的名气也这么响亮。
“将军有所不知,我此前曾在许昌为官,还曾奉命去过中牟,故知将军威名。”刘晔并不隐瞒他曾为曹操效力的事实,因为这是瞒不住的,高顺尽早会知道。如果他不自己先说出来,反而会在高顺心中留下不好的印象。
“原来你曾为曹操效力?”
“正是,只是我官职不大,人微言轻,故将军不知我名。后来,因办事不利,受了责罚,就离开了许昌。”
刘晔为曹操效力时,也是得到曹操的重用,只是官职不高也是事实,主要原因是他年纪尚轻。不过,对于离开许都的理由,他还是稍有隐瞒。他是自己主动离开的,有背叛曹操之嫌。只是他这么一说,高顺自然就会觉得,是他办事不力 ,被曹操给罢免了。
“哦,不知道是因何事受了责罚?”并非高顺想打破砂锅问到底,而是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
“不瞒将军,曹司空命我督造一批霹雳车,然而造好后却被人放火给烧了,毁于一旦。”
“原来你……就是那制造霹雳车的人,我倒听到齐公说你之名,夸你有才。不得不说,那霹雳车还真给我军带来不少麻烦,尤其是徐文向,对此一直耿耿于怀。”
刘晔听了,心中一喜,看来陈炎并没有因为霹雳车带来的麻烦而迁怒于他,反而欣赏他的才能:“我原以为齐公会因此迁怒于我,一直忐忑不安,想不到齐公会夸赞于我,齐公如此胸怀,非常人所能比。”
“那是自然,齐公似乎提及过你名,可惜我一时记不清了。”高顺想起正事来:“我大军驻军于此,先生贸然来访,想必是有要事吧?对了,你是受陈兰、雷薄所邀,才来寿春?”
“正是,孙权联合荆州一起出兵,攻打合肥,其实,他们也邀请了陈兰和雷薄出兵……”
高顺听了,两眼一瞪。
刘晔连忙解释:“陈兰和雷薄率军而来,到了合肥之后,得知江东军停战,荆州军战败,畏惧之下,就想归降齐公,只是两人缺人引荐,就来找我,我便答应了。”
其实,陈兰只请刘晔代他去见赵云,提出投降,可不会说什么畏惧之类的话。只是,刘晔有自己的立场,才会这么说。
“哦,他们俩想投降?”
“正是,如今他们就驻军在六安,若将军愿意接受,他们便可立即投降。只是……”
高顺明白了:“他们的条件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