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的追逐陷入了僵局。“福海号”的船长显然是个老练的狐狸,他对这片复杂海域的水文、暗流、礁石分布了如指掌。
水师的快船虽速度占优,却屡屡被其引入险地,或是利用突然的转向和恶劣天气下的视觉盲区摆脱锁定,追击行动几次险些功亏一篑。
水师将领收到的叶明密信,并非空泛的鼓励,而是实实在在的技术支持。
信中没有一句废话,开篇便是一张依据现有情报推断出的“福海号”可能采取的迂回航线图。
“将军明鉴:贼船依仗者,无非熟知海况,欲借复杂水文脱身。其最终目的必是东瀛九州岛西岸某处隐蔽港湾。据此逆向推之,其规避正常航线、躲避追踪,所能选择之路径,实则有限。”
叶明在信中运用了现代概率论和路径规划的基本原理。
他将这片海域根据水深、礁石分布、常流风向,划分为无数小网格,标注出安全航道、危险区域以及可能利用的视觉盲区。
他假设“福海号”船长会优先选择能最大化摆脱概率、同时又能不断接近目的地的路径。
“贼船不敢直线奔逃,因其知直线最易被预判拦截。其路径必呈锯齿状或弧线状,利用每一个可资利用的地理单元。”
“然其总体趋势指向东南东。请将军令快船不必紧贴其后,可采取‘区域控制’之法。”
叶明提出了一个超越时代的战术:不再被动地追逐尾随,而是利用速度优势,抢占关键点位。
“请将剩余快船,分作两组。一组继续追踪施压,迫使其按我等预想之路径逃窜。另一组,依据此海图推算,提前抢占其可能前往之几个关键水道出口或转向点。”
“尤其注意此三处(叶明在附图上标明了三个经纬度大致区域),此乃通往其目的地的必经之路附近,最可能借以摆脱的险要水域出口。一旦其被压迫至该区域,提前埋伏之快船便可出其不意,实施合围拦截。”
信中甚至还附上了一个简单的数学公式,用于根据“福海号”最后一次被确认的方位、航速、风向流速,推算其在未来几个时辰内最可能出现的区域范围,并给出了根据最新情报更新推算的方法。
这几乎是简易版的海上追踪预测模型。
水师将领得信,初看只觉得图线精妙,推演逻辑缜密至极,细思之下更是冷汗涔涔,又热血沸腾。
他从未见过有人能将海上追逃如此量化分析,仿佛未卜先知。他立刻依计而行,调整部署,一张无形的巨网开始撒向波涛汹涌的大海。
与此同时,国公府格物院内,叶瑾的“联动踏板”模型取得了决定性的突破。
在宋应文和几位老工匠的帮助下,她用硬木和少量金属构件制作了一个小型的织机工作台模型。
那根她设想中的小杠杆被精确地雕刻出来,通过一组巧妙的连杆,将脚踏板的运动分解传递。
“小姐,您看,脚踩此板,”宋应文小心翼翼地操作着模型,“力通过此杆传递,抬起这片‘综’(控制经线上下分开的装置),使经线形成‘梭口’。”
随着他的动作,模型上的经线果然整齐地分开。
“几乎同时,”宋应文语气激动起来,继续下踩踏板,“力亦通过此偏心连杆,推动这带有卡槽的‘击梭棒’!”
只见一根木制的小棒猛地向前弹出,将代表梭子的一个小木块沿着光滑的铜片轨道准确地击发出去,穿过刚刚张开的梭口。
“妙啊!妙啊!”旁边的李天宝看得眼睛发直,“一脚下去,既开了口,又发了梭!这…这省了多少事!”
叶瑾的小脸兴奋得通红,但她立刻发现了问题:“宋先生,可是梭子到了那边,怎么回来呢?还有,综片怎么落下?”
宋应文笑道:“小姐思虑周全。此乃一回程机构。您看,脚踏板回弹时,通过这组弹簧和皮带,会使击梭棒复位,同时综片依靠自重落下,经线闭合,压紧纬线。”
“至于梭子…目前模型太小,还需手动从另一边放回。若造真机,或可设计双梭箱,或仍需人工接梭换梭,但即便如此,效率已远超当前!”
这只是一个初步的机械联动,离真正的自动织机还差得很远,但它的意义是革命性的——它将投梭和开口两个关键动作部分整合到了一个脚踏动作上,极大地简化了操作,为未来进一步的自动化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方向。
“若是真造出来,”一位老工匠喃喃道,“怕是一个熟练女工,能抵过去三四个啊…”
叶瑾却已拿着炭笔,又在纸上画了起来:“宋先生,如果在这里加个小轮子,是不是更省力?还有这里,能不能做个东西,让梭子自己回来?”
技术的火花一旦迸发,便再难熄灭。格物院内,围绕着这个小小的模型,新一轮的改进和争论又热火朝天地开始了。
而兵部衙署内,叶明正对着北疆传来的“弩臂连杆脆裂”问题苦思冥想。
他召来了兵械院的大匠和负责材质的工匠。
“北地酷寒,木料与金属接榫之处,收缩率不同,易产生应力集中。加之连续击发震动,于寒冷环境下,韧性下降,故易脆裂。”叶明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物理本质。
“大人明见!”老工匠佩服道,“以往亦偶有此情况,只是新弩射速快,使用频繁,故问题凸显。我等尝试过用鱼鳔胶混合细麻绳填充缝隙,略有效果,但仍不尽人意。”
叶明沉思片刻,道:“可从三处着手。其一,材质:连杆本身,尝试选用韧性更佳之木料,或进行特殊熏烤处理增强其耐寒性。”
“其二,结构:改变接榫方式,或可尝试以坚韧牛筋或皮革制成柔性连接件,允许微小形变,以缓冲应力。”
“其三,保养:配制一种防冻润滑油脂,专用于北疆弩机,定期涂抹养护,减少摩擦与僵硬。”
他尤其强调了第三点:“立刻着手试验,以猪油、蜂蜡为基础,加入少量松节油(他知道古代有提取技术)或其他不易凝固的油料,测试其在低温下的润滑性和防护性,尽快拿出一个可行的配方,送往北疆试用!”
技术的问题,终究需要用技术的手段来解决。叶明深知,无论是海上追敌、纺织增效还是军械改良,最终的依仗,还是那严谨的推演、精巧的构思和不断试错进步的务实精神。
他望向窗外,天色渐暗。海上的网应该正在收拢,后院的模型应该又有了新的改进,北疆的防冻油配方也许正在试验中。
一切,都在技术的轨道上,艰难却坚定地向前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