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二嫂和杨氏两人还在暗暗打眼风,你推我往,全都落在林兰华眼里,见此情形,她心里头有些不好的预感,
果然,就听到杨氏舔着脸道:
“大妹子,我们这日子过得苦啊?公婆前头接连走了,小叔子也被官兵抓走了,他婆娘那个黑心的,居然能狠下心丢下两个孩子,我和我男人想着无论如何不能断了老李家的根,拉扯着五个孩子......”
一诉起苦来,杨氏就喋喋不休,像是一连串的炮仗,根本不给其他人插嘴的机会,
林兰华眼眸微微流转,看着还在说话的妇人,虽然她口中的日子,确实难过,但她这讲话的方式,和给人的印象委实不好,从前林兰华见到她就有些不喜。
赵大娘和赵桃桃也有些面面相觑,抿抿嘴听着杨氏不停的嘴,微微叹了口气,心中不知作何感想。
说话中的杨氏还时不时用眼神,寻求几人的认同,林兰华直接当作没看见,一副可有可无的表情,有些冷漠,
倒是赵大娘和赵桃桃,不好搏人家的面子,每逢杨氏的眼神瞧过去,就微笑着敷衍点头,
得到了赵大娘和赵桃桃的“鼓励”,杨氏更是说得起劲儿,
一会儿的功夫,将家里的底细情况,交代得干干净净,
“家里五个孩子,就我们两个大人拉拔着,这日子实在是过不下去了,”杨氏说着说着,自己就哭起来,
“大的那个才十三,小的也才八岁,就跟着我们下地干活,家里粮食又不够,身子都要被耽搁了,呜呜呜~~...”
赵大娘也听得连连叹气,勉强道:
“你们也是不容易,”
自家就有三个孩子,还带着兄弟家的两个儿子,这以后娶亲盖房了,才真真是困难的时候,
“冬日里,倒也收了些粮食上来,但人多,全都是能造的小子,每日饿得嗷嗷叫,也不够一家人吃,我...我们这...”
杨氏泪眼看着林兰华几个,满面愁苦,
赵大娘掀了掀眼皮子,心里中滋味莫名,两家又不算相熟,无缘无故,她跑上门来哭这么一顿,目的为何,赵大娘隐隐有些猜想,
果不其然,就听杨氏紧接着道:
“我这来也是想问问,大婶子,大妹子家里可有多余的粮食,匀些给我们,等秋收了,我们肯定还上,”
说完带着泪花的眼眸,泪眼汪汪,希冀的看着她们,满是祈求,
黄二嫂也是面露难色,嫂子既然已经开了这个口,她就算不太情愿,这时候也不会扯后腿,艰难道:
“家中也真是没粮了,不然我们也不会找上你们,婶子你们要是...能不能借点儿粮食,秋收一打了粮食,我们就还回来,”
面皮子涨红,黄二嫂也知道自己这做法不地道,说来林兰华他们同自个儿娘家嫂子根本没什么干系,
也是仗着黄家男人同赵家的关系,才厚脸皮开了这个口,她心里头也打鼓,就怕损了两家的情分。
杨氏再接再厉道:
“我们大人也就算了,草根树皮的,对付一下,熬一熬也能过得去,可家里五个孩子,唔唔...正是长身子的时候,我们...我们也是没有办法,”
说得入情入理,哭得也伤心,连带着赵大娘和赵桃桃都跟着抹眼泪,林兰华听着也是连连眨眼皮子,
赵大娘可怜杨氏,也欣赏他们夫妻拉拔侄子,但粮食都是林兰华他们的,她就算有心,也得看林兰华的意思,
杨氏和黄二嫂也瞧出来,做主的是林兰华,
齐刷刷的盯着林兰华,
“大妹子,我们真是没办法,才张这个口,要是你们手边宽裕,借些粮食给我们,家里的孩子还能有个盼头,”
杨氏不是个好人,但也不是个多坏的人,拖着五个孩子,她也跟着男人没日没夜的干活,灶上家里的活计,还是叫自个儿十二岁的女儿操持,
日子是真的过不下去了。
林兰华看着她们面色恳切,心里头也不忍心,那几个孩子,林兰华之前在山里头,也是见过的,
又念着赵大成同黄大两兄弟的交情,思索了一会儿,
她面露难色道:
“我们家里的粮食也才勉强够吃,现在我还怀着孩子,要是借给你们,我们自个儿就得饿肚子了,家里实在...”
黄二嫂和杨氏都面色不大好看,微微垂下了头,杨氏知道他们家年前才刚卖了头骡子和牛,手里边肯定有些银子,
不过现在粮食贵,他们也未必会买粮食,
被拒绝的尴尬和淡淡的羞耻,叫两人低下了头,杨氏强撑着点儿笑意,
“能否多少匀些给我们,家里实在是过不下去了,呜呜...!!”
又是一阵伤心的哭泣,哭得赵大娘都心软了,瞅了瞅林兰华,
后者给了她一个安心的眼神,
“两位嫂子,也不瞒你们,我们家里也没有多少粮食,不过大成他们有点儿打猎的手艺,偶尔也能贴补贴补家里,我们至多能匀出两袋粮食出来,”
杨氏一听,眼冒亮光的看着林兰华,眼睛一眨不敢眨,嘴角带了些笑意,连忙感激道:
“够了够了,我们在掺些野菜,混个水饱也能骗骗肚子,”
激动的一把抓上林兰华的手,再三感谢,
“婶子,大妹子,你们的大恩大德我们会铭记于心的,等秋日打了粮食,我们立刻给你们送过来,”
粗糙的手掌握住了自己的手,像是磨砂一样的粗粝感,在看杨氏被风吹日晒的黝黑干瘦的面庞,
林兰华微微提醒道:
“借了你们,我们家也不剩什么了,嫂子们就别往外处说了,省得惹麻烦,”
“要得要得,嫂子我也不是不知事儿的孩童,肯定不会乱说的,真是多谢大妹子了,”
林兰华点头笑笑,微微扯出自己的手掌,摸了摸自己的肚子,就当是给腹中的孩子积福了,
黄二嫂和杨氏也没有立刻离开,围着林兰华聊起了她腹中的孩子,还有不少过来人的经验之谈,
商定了旁晚些来他们家背粮食,两人才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