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在网上看到齐大师生活贫困潦倒,在1952年托张季爰卖画,然后就有很多人不问缘由,大肆抹黑,说什么齐老被针对之类的话.....
这简直是胡扯八道,当时政府不仅没针对,反而还给了他很高的待遇。
各种头衔不就说了,刚解放时,每个月给他的工资是800多斤小米,后来涨到1000斤,比领导人的都多。(当时的工资是实物)
期间,徐大师多次想把齐老的工资从800多斤涨到1000斤小米,但无奈遭到师生们的反对,一位挂名的名誉教授不教课,还享受这么高的待遇?
这个理由让徐大师无从反驳,最后还是大领导拍板同意此事。
1952年,货币支付的工资制度,统一以“分”为全国工资计算单位,徐大师的月薪为1300斤小米,工资分为659分,齐老爷子月薪为1000斤小米,工资分为507分。
但同年七月,经文化部人事处核定,调整齐老爷子在美术学院的月薪为文艺标准特级,与徐大师同为每月820分。
他的工资都这么高了,为什么生活还这么拮据,委托张季爰卖画呢?
那是因为建国初期,资本家跑路的跑路,低调的低调,哪里有什么狗屁心情附庸风雅。
没了买方市场,直接导致书画市场低迷,画作无人问津,不仅他受影响,很多靠书画为生的人都受影响。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齐老爷子要养活一家老小几十口子人,在给大老板的信中有提到过。
后世有本拍卖的五六十年代《美术学院财务支出的资料》,里面详细记载了教师学生借据、财务支出账本、工资调整清单以及工会小组名单等内容。
在“调整工资级别名册”中记载了1955年工资级别调整的过程,其中就有齐老的工资,月工资累计将近1000多块。
这时空齐老的生活相当滋润,他的画作大概有三个去向,一部分送给有关单位,另一部分被刘平安用吃喝的东西置换走,更多的那部分被刘平安委托娄家在京的负责人刘才英全部收购。
每幅价格不高,和张季爰卖的价格一样,同样是五十美金,这价格不算低,当时他和荣宝斋合作,售卖价格不过几十、上百不等,落到自己手的更少。
现在被刘平安截胡,断了他和荣宝斋的合作,齐大师又没老糊涂,五十镁金和五十人民币哪个更值钱,他还是能分得清的。
1958年官方1镁元可兑换2.4618人民币,黑市上兑换价格更高,镁金有个很大的用处,可以去华侨商店买一些紧俏的商品。
普通人手持镁金和侨汇券或许很难进入华侨商店,但齐大师不是普通人,镁金来源又正当,领导特批条子可以去有关单位去兑换侨汇券。(侨汇券的前身没查到,但有类似的东西)
刘平安不仅收购齐大师的画,像第一梯队的徐悲鸿、黄宾虹、潘天寿等,他们的画同样是重点收购目标,价格二十至五十镁金不等。
第二梯队的李可染、李苦禅、傅抱石、陈少梅、林风眠、关山月、黄胄等人的画也在收购之列,价格在几乎都在二十镁金以下。
整个收购过程,刘平安全程不沾手,都是通过娄半城这个白手套完成,还专门为此设立了一项一百万镁元的专项资金。
画家赚钱,国家得到外汇,这种一举两得的事情,有关部门很支持,有时还向娄家在京的负责人刘才英推销各大画家的画。
这东西要多少有多少,没有的话,直接安排任务画,刘才英得到刘平安的暗示,只要是精品,统统来者不拒。
至于为什么大力收购这些画,并非是支持华夏书画业的发展,主要是钱多骚的,空间里的黑钱实在太多。
这些画买回来,以后留着做霸盘用,等后世那些龟孙羔子把书画市场炒起来,直接收割他们这些冤大头。
后世有段采访,王首富特别喜欢吴冠中的画,还帮他在卢浮宫办画展,拿出一幅傅抱石的精品画说现在起码价值数亿。
自己收购这么多,得价值多少亿?
刘平安心中还在谋划一个大计划,不仅这些书画家,还有那些顶尖的工艺大师都要为自己打工十年。
在齐大爷家待了个把小时,看望一下他的身体,聊聊天,接着便去了徐大师家。
徐大师家有一幅刘平安心心念念的珍宝,那就是《八十七神仙卷》,号称画圣吴道子的真迹,学术界对此存在争议,“唐派”认为属吴道子传派作品,“宋派”则推断为北宋摹本。
这是一幅长292厘米、宽30厘米的白描人物手卷,以为道教朝谒为主题,描绘东华帝君、南极帝君、扶桑大帝率八十七位神仙列队行进的场景,非常稀有珍贵。
不管真假,这是当年徐大师花巨大代价换回来的,这幅画作其实早在1937年,他就购得此画。
后来抗日战争爆发,1942年碰到敌机轰炸,在西南联大任教的他和同事一起躲进防空洞,在返回办公室时,发现办公室内的箱子被盗,珍藏的《八十七神仙卷》和其他30余幅画作不翼而飞,徐大师气得当场晕倒在地。
1944年,他的学生卢荫寰跟随丈夫到新结识的一位友人家中拜访时,竟然发现了那幅《八十七神仙卷》,悄悄的连夜写信通知了徐大师。
徐大师很想亲自前往,但又怕打草惊蛇,就这在左右为难之际,他以前在狮城举办画展结识的一位自称刘将军的人突然登门拜访,这位川省刘将军亲赴成都交涉此事,最后付出的代价是20万大洋和徐大师本人的十幅画。(也有说是这位刘姓将军自导自演。)
刘平安也问过徐大师是哪个龟孙羔子盗走的画,徐大师始终闭口不谈,回避此事。
东城区,东受禄街16号,静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