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怀盐的步步紧逼,齐国的盐商们自然是不甘坐以待毙。
既然价格战打不赢,质量上又没法比,那就只能使些盘外招了……派水师去摧毁怀吴的盐田。
自五月起,齐国就开始一次又一次的派出水师南下,想要破坏怀吴的人工盐田。
而怀吴也不甘示弱,立刻派出水军去破坏齐国的天然盐场。
因为无论是人工开垦出来的盐田,还是天然的盐场,都需要筑坝开渠,晾晒卤水。
晾晒卤水绝不是一天两天之功,更需要天公作美。
此外,熬煮卤水,还需要大量的设备与燃料。
只要破坏掉这些堤坝与沟渠,捣毁熬煮的工具,就能破坏盐的生产。
齐怀双方因盐而引起的海战,慢慢的越打越大,到了后来就连趆、燕、赵三国都卷了进来。
要知道这三国也有沿海盐田,虽然产量与齐怀两国相比,实在是不值一提。
更重要的是,三国都有海船。
趆国本就曾拥有天下第一多的海船,燕国也有一支小有规模的海船船队。
就是赵国,自前年夺得出海口以后,在怀吴的帮助下,于去年也组建了一支拥有数十艘千石海船的船队,其中绝大部分都是战舰。
赵国为了打击齐燕两国的海盐产业,便有样学样,派出战舰偷袭两国盐场,齐燕两国的水师自然也就派出战舰反击。
趆国更是派出大批的战船投入到破坏怀吴盐田的行列之中。
于是,在沧海之上,为了盐,一场场或大或小的海战不断的上演。
而海战不同于陆战,相较于兵员的数量,兵员的素质与装备的质量与数量,更能决定一场战斗的胜利。
在秦浩看来,目前的怀吴水军无论是单兵素质还是装备质量,还远远比不上齐趆两国的水师,就只能从数量上下手。
为此,他才不惜以向他国出售舰船为代价,不断扩大自己的造船产能。
虽然,自从大裁军以后,三个水军军团被合并成了一个,总人数也从十几万缩减到五万。
但是,他却又别出心裁的搞起了武装民船。
所谓的武装民船,又分为武装商船与武装渔船两大类,满载在百至千石之间,统一由王室的船坞专门建造。
两者的主业一为运输,一为捕捞,但在其船上,却是允许保留一定数量的远程武器,甚至那些海船上,还可以装备大型床弩,至于近战兵器,更是允许人人携带。
而有资格购买运营这些武装民船,更是需要先有怀吴水军高层的担保,后有秦浩的特批才行。
因为这些武装民船,就是怀吴水军预备队,只不过是平日里以生产为主,其中的骨干从业人员也大多是被裁撤下来的前怀吴水军官兵。
至于真正的怀吴水军,则只专心于训练作战即可。
经过一年多的发展,现在怀吴水军共拥有大小舰船九百余艘,其中内河船只七百艘,海船两百艘。
而与之对应的武装民船,则是多达三千余艘,其中内河船只一千七百艘,主要以商船为主,海船一千三百艘,主要以渔船为主。
仅仅是这三千艘武装民船,就直接养活了近二十万人,更是带动了上百万人就业。
此外,在这些满载百石以上武装民船以外,怀吴还拥有近万艘小型民船,主要用于内河及近海的捕捞养殖,其相关从业者也在百万人以上。
毕竟,捕捞与养殖的水产,只有进行加工之后,才能长久保存,才能销往远方。
这其中,犹以腌制品为多,而怀吴庞大的盐产能有力的保证了这些水产业的正常运行。
正是有了船与盐,才让怀吴从他国换来了大量的粮食,挺过了去年的粮食短缺危机,让许多人有了新的饭碗,更是让许多新老权贵发了大财。
现在齐越两国的水师要来破坏盐田,不等秦浩发号施令,那些大大小小的船主们,就来主动请战,要配合朝廷水军行动。
对此,秦浩自然是乐见其成,并让水军军帅熊青阳酌情调用。
这不,当年明花岛上的那个独眼瘸腿的老海盗所在的这艘民船,就接到了水军的征调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