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无论放在哪个时代都是非常适用的。
起初姬昌对于姜尚的这个政令还不是很理解,毕竟收到时代的局限,就算察觉到交通的重要性,但相较之下,付出与收获目前是完全不成正比的。
可随着将渭水支流穿过西岐全境,再加上黄河也在西岐境内有分支,在水族的帮助下,面对那一艘又一艘满载货物的木船,虽然还是觉得有哪里不太对劲,可这到手的物资显然没有送出去的道理。
当然,西岐也不是没有能人,哪怕受限于时代,西岐上大夫散宜生还是敏锐的察觉到了这潜藏于西岐新政之下的风险。
眼下西岐民生虽然在快速恢复,可无论粮食还是兵刃都依赖于外部势力,这短时间内倒还好说,可若是长时间不事生产,只要断供三月,西岐只怕就会面临饿殍遍地的局面。
为此,上大夫散宜生也是当众进谏,认为西岐目前的生产模式很有问题,运河只能影响一时,因为无法抛弃水族相助之便利确实可以继续搞下去,但这西岐境内的棉花肯定是不能再种了,还有那个李塘商号,若是任其做大,恐会在西岐生出祸端。
作为文王四友之一,姬昌对于散宜生的话自然十分重视,但现在西岐内政都是老姜在搞,人家姜丞相自带干粮的来相助西岐不说还为西岐在汜水关战死一次。
眼下这才执政月余,你现在就跳出来反对,是不是有点太不通情理了?
作为殷商时代的贵族,姬昌颇有贤名比较重视农事确实不假,但说到底,姬昌在乎的还是他姬家的地位罢了。
无论西岐的平民还是奴隶,对于他老姬家来说于猪狗也没多大区别,若是你颇有贤名,老头确实能拉下身段将你奉为座上之宾,可放眼西岐文武,哪一个不是贵族圈层出身?
眼下李塘商号带来的充沛物资一下就让众人的生活品质上升了不少,这才享受没两天你就跳出来抵制对方,若是真将对方惹恼了,充沛的物资没有了不说这些东西难道就不会出现在殷商的阵营当中嘛?
姬昌也不是什么傻子,被散宜生这么一提,老头其实也多少有点反应过来了,但说归说,身为西岐的掌权者,姬昌考虑的方面明显要比散宜生更广。
何况西岐的国力现在正在姜尚的新政之下逐渐恢复,反正被闻仲打死过一次之后,你姜子牙也算是和西岐彻底绑定到一起了。
这事既然是你姜子牙惹出来的,那就还是交给丞相解决吧。
姬昌没有第一时间下场选择将问题抛给姜尚,而面对散宜生的质疑,见惯了东部的繁华,本就不想来西岐的姜子牙自然也没什么好脾气。
“上大夫不识天数,倒是本相之过,而今西岐举旗讨贼,是以天下苍生为主,而今新政有助西岐快速恢复国力以征昏聩之君,上大夫只见一时隐患觉得新政有失偏颇,倘若无新政助我西岐复原,他日殷商兵锋一至,纵使我西岐拥兵数万,不能东出汜水,这举旗讨贼岂非空谈?”
听到老姜如此说,来到议政厅参与政事的贵族们皆是忍不住的点头。
当时西岐于汜水关大败殷商王师之时确实是狠狠的凝聚了一把心气,可纵使战胜殷商精锐王师,西岐兵卒却不能出汜水关半步的窘境大家也都是经历过的。
若无新政助西岐快速恢复元气,指望西岐这些农奴恢复西岐元气那得等到什么时候?
姬昌已经八十了,作为姬昌的臣子,便是散宜生此时也有五十多岁的年纪,放眼议政厅内众人,除了在门口守卫的敖丙之外,屋内众人的年纪可都不小。
再过个十年八年的,在场的诸位还能剩下几人呢?
虽然心中怨气较重,但见众人都赞同自己的看法,老姜也是没有在与散宜生为难直接道。
“况且君侯心在天下,这一地之得失,君侯自当有所决断,凤鸣岐山,天命所归,只要君侯东出鲸吞中原,届时这新政所谓的隐患自当消解于无形。”
虽然老姜在修道方面没什么天赋,但论内政手腕,绝对算是当今这个时代不可多得的人才。
听到老姜如此说,饶是圆滑如姬昌此时也是不由得心潮澎湃。
姬昌这些年过的苦啊。
当初小凤凰凤鸣岐山,研究了一辈子的易数,老头当时是真的以为西岐的天命已至。
恰逢朝歌传唤,举旗讨贼也就成了必然。
但陷入对抗状态之初的那些年老头是真心觉得自己错估了天时,他姬家的大业很有可能就要葬送在自己的手上。
若不是袁洪从天而降,当时的姬昌是真的做好自缚双手押送朝歌,愿以一死为他老姬家留些血脉的准备了。
未曾想自打这袁洪到来之后,这西岐的运势也是为之一变。
收复失地,攻占汜水,后来在汜水关前大败王师,老头觉得他老姬家在自己手上已经走到一个很了不的程度了。
现在你姜尚竟然说自家还有问鼎中原的机会?
是了。
殷商王师已经败在了他西岐的手上,还有那太师闻仲,受了洪源仙长一击,此时只怕也是魂归幽冥。
只要西岐恢复的够快,趁着殷商虚弱,他西岐大军未必不能一举拿下朝歌。
届时西岐大军东出占领中原腹地,手握西岐三州外加一整个中原,哪怕殷商国祚仍在,这问鼎中原之人从此也将不再姓殷而改为姓姬。
若是自己活的足够长,说不定他姬昌还有机会成为殷商先祖成汤那般的人物。
念及至此,饶是以姬昌的定力此时心中也是一片火热。
当初举旗讨贼之时,姬昌其实心中仍有顾虑,毕竟那会自己已经七十有六,就算天命在西岐,自己又能坚持多长时间?
所以到目前为止,西岐方面打出的与殷商对抗的借口仍是西岐无法接受朝歌方面的无礼之举,迫不得已才举起兵刃保护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