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府,金夏海岛。
明郑这边,排兵布阵的第五路,就厦门本岛的西侧,鼓浪屿,海门岛方向。
延平王郑成功,豪气万丈,亲自驻兵鼓浪屿,龙头山,中军大帐。
此路,既然是延平王亲自领兵,亲临前线,兵力战斗力,肯定也是最强悍的。
毕竟,对面的海澄县,驻守的是二五仔黄悟,鞑子的海澄公,同样是精通海战。
前提督左右镇黄廷,右提督左右镇马信,右武卫周全斌,五个最精锐的兵镇。
援剿左镇黄昌,援剿右镇杨元,正兵镇韩英。
水师一镇陈辉,英兵镇闽安侯周瑞,宣毅中镇陈文达。
总计11个镇,近1.5万兵马,是厦门周边海域,兵力最多的一路。
这些兵镇,还有一个特点。
就是都没有参与北伐大战,或是参与了,没有上战场,军队的编制和战斗力,保持的非常完整。
如此下来,亲自坐镇鼓浪屿龙头山的延平王,登高望远,也可以兼顾多个方向。
南侧的大担岛,二担岛方向,西北侧的猴屿,火烧屿,筼筜湖的水师老巢,厦门本岛主城。
这些地方,任何一个位置,只要出现了意外险情,延平王都能快速发兵调兵,确保万无一失。
其他几路兵马,就是立足于厦门本岛的防御布置。
正北方向,主守的方向,就是同安的施琅。
右虎卫镇陈鹏,坚守在高崎,援剿前镇戴捷,坚守赤山坪。
西北方向,仁武营(康帮彦),驻扎在崎尾,
西面,主将是五军戎政王秀奇督守,他的前任张英,已经战死在南京城下。
前冲镇刘俊,驻扎在寨上,游兵镇胡靖,驻扎在东渡寨。
东面,主将是五军协理戎政杨朝栋。
智武镇颜望忠,管理大炮刘安世,殿兵镇陈璋,听从调遣,主防对面的刘五店,达素的中军。
剩下,最后的11个兵镇,全部放在本岛西南方向的主城,也就是延平王府。
不过,这11个镇,看上去数量不少,战斗力却是不怎么样。
其中,有一大半都是废镇,在南京城下,伤亡惨重,或是兵额严重不足,平时就不咋地。
中提督左右镇甘辉,后提督左右镇万礼,五军戎政张英。
左虎卫镇陈魁,左武卫镇林胜,前锋镇余新,前冲镇蓝衍等等,都是延平王麾下的精锐。
南京城的观音山一战,这些兵镇,主将阵亡,所属的兵马,基本上也是全军覆灭。
宣毅左镇万义,中冲镇萧拱辰,驻守在南京城外的凤仪门,被梁化风和刘芳名,联手突击围杀。
走投无路之下,这些老海盗,为了保命,只能纵身跳入长江水,潜水浮水而逃。
他们的兵镇,麾下的副将,中层将校,也被满清围杀了不少,算是半废半残状态。
。。。。
对面的满清大军,就不一样了,士气高昂,一副志在必得的样子。
主帅达素,麾下的1万满蒙精锐,都是从江浙过来的,携大胜之势,眼高过顶,目中无人。
靖南王耿继茂,麾下的6千精锐,也是百战老兵。
当然了,去年的梧州府一战,耿继茂也吃了大败仗,伤亡了两三千。
好在,靖藩有足够的家奴家丁,可随时招募编入军队,补充兵员的战损。
总督李率泰,麾下的5千精锐,一直驻守在福州,士气也不错。
大部分的兵马,一直跟是李率泰父子,也都是一群旱鸭子,反正打不赢海战,直接不下海。
黄悟,施琅,马得功,都是福建的本地兵马。
十几年来,围着沿海各大小港口,跟郑氏打生打死,战斗力反而保持的非常不错。
唯一的弱点,就是福建的水师,严重不足,被厦门郑氏虐杀。
如今,常进功的江浙水师到场了,这个缺点,也就不再是弱点了。
主帅达素,排兵布阵如下:
第一路,是发兵漳州府的边境,主动防御潮州府的明军。
主将是福建提督马得功,本部3千兵将,水师战船全部留下,交给总督李率泰。
同时,李率泰再拨付5千绿营杂兵,耿继茂拨付2千杂兵。
总计1万兵将,驻扎在平和县和永定县,防守潮州府的明贼李茂先。
这个贼将,麾下也有两个营,6千精锐,再加上杂七杂八的狗头兵,也有近万兵马,正好能对峙。
第二路,就是福建和江浙的水师联军。
总督李率泰,本部3千兵马,亲自上船督阵压阵。
正黄旗护军都统,正二品武将纳木色额,亲率1千满蒙大兵,督战汉军绿营兵。
联军的主力大将,是新任的福建提督水师总兵常进功,麾下精锐水师6千。
负责冲锋陷阵,吸引郑氏水师的火力,最好能全部引到外海,方便内陆清军突击。
第三路,是同安湾,伺机进攻厦门北部高崎方向。
主将是镶黄旗大将,署前锋统领吴沙,领1千满蒙精锐,督战汉军绿营兵。
主力大将是同安总兵施琅,本部精兵2千,配两三千绿营兵,是冲锋陷阵的开路先锋,俗称炮灰团。
第四路,是杏林湾。
主攻的方向,是厦门崎尾方向,也可以是高崎。
主将是正白旗的赖塔,本部3千满蒙,配2千绿营杂兵,总计五千人。
可以看出来,这一路大军,就是达素的主攻方向之一,足足放了3千满蒙。
第五路,是马銮湾。
主攻的方向,是厦门西面的东渡,寨上,伺机进攻筼筜湖。
主将是靖南王耿继茂,本部6千兵马。
副将是镶白旗满洲都统索浑,领1千满蒙将校,负责监视耿继茂。
之前,耿继茂答应达素出兵6千,条件就是单独领兵,不想成为别人的扈从。
迫不得已,达素只能派出索浑,这个麾下资历最高的老将,去监视督战耿继茂。
第六路,是海门岛,海澄县方向。
主将是海澄公黄悟,本部兵马5千。
副帅是莫洛浑,这是个镶黄旗的年轻权贵,领1千满蒙精兵,监视黄悟这个二五仔。
第七路,是达素的中军,驻扎在澳头巡检司,刘五店,桉山。
3千满蒙精锐,再抽调2千精锐督标营,又搭配2千绿营杂兵,兵强马壮。
这一路的兵马,就是登高望远,居中策应各部。
同时,老辣的达素,也会找机会,伺机进攻对面,厦门东侧的五通。
从上面的布置,就可以看出来,达素的进攻战术。
第一路和第二路,就是用于牵制外围明军,防止捣乱。
第三路到第七路,3万多精锐,一两万炮灰,才是真正的攻岛主力。
东西南北,分五路大军,一齐发力,郑逆必然顾首不顾尾,难以招架。
到时候,只要有一两支军队,几千上万精锐,冲上了厦门本岛。
以郑逆海狗子,陆战的水货战斗力,除非是孙武再生,项羽附身,否则肯定扛不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