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样的情况下,西辽对于大宋胖揍金国的态度就是“还有这好事儿呢?好好好,不过跟我有什么关系?”
于是使者们只好传达了大宋希望跟西辽和平共处的态度后返回。
而去蒙古的就更倒霉了——他们在大草原上找了半天才找到一个小部落,然后这个小部落又是大部落的附庸,如此折返几次后,他们才找到克烈部。
而刚跳反的克烈部虽然不买金国的帐,但是也不买大宋的帐,或者说他们没把这些使者砍了都已经是展示最大程度的善意了——毕竟他们还是能理解“敌人的敌人是朋友”的道理的。
不过他们跟蒙古部关系没那么好,所以对于使者们提出的“希望跟蒙古部落沟通一下”的要求没当回事儿,而是表示蒙古是勇士没错,但是克烈部同样是勇士,汉人皇帝只知道蒙古不知道克烈,是对克烈的侮辱。
由于送信的使者只是个小官(刘禅本身对这次送信不太重视,然后让吴璘随便找了西夏这边会说草原话的西夏官员陪着军中一个小文官去送信),所以一时间也不知道怎么回答,他也不敢把朝廷准备给蒙古部的信直接给克烈部。
然后随使节队伍的副使反而跳出来大喝一声:
“你们这些蛮子也配言勇!金人打你们,你们不敢反抗,西夏人打你们,你们也只敢在边境掠夺,如今我们把金人打得北窜,又灭了西夏,你们以为我们好惹么!”
这句质问非但没有激怒克烈的首领脱斡邻,反而让对方大感兴趣,于是就提出要这个副使跟帐中任何一个勇士比划一下,若是能赢,就让人送他们去蒙古部。
(历史上克烈和蒙古的关系时好时坏,由于历史记载太少且时间过于模糊,这里取的是蒙古首领也速该帮助脱斡邻复得克烈部众、土地,与也速该结为“安答”,但是还没被其弟也力可合剌叛投乃蛮,引乃蛮亦难赤汗来攻的时候)
副使看起来是个文人,所以在克烈部首领脱斡邻看来这是个难题,对方嘴巴上厉害,说的又是事实,不过宋军远在天边,总不能来替他站台子。
没想到副使也是个狠人,直接找护送他们的将领借来一套甲,护送队的将领听说了事情经过后感概副使的勇气,把自己立功后从吴将军那里获得赏赐的新甲和兵刃借了出来,说这都是宝剑宝甲,绝对能保住副使的性命。
然后众目睽睽之下,副使连续打败了几名克烈部的勇士,若非他手下留情,没准还要噶掉其中一人。
虽然有依靠宝甲硬吃攻击、宝剑砍断对方兵刃的嫌疑,脱斡邻也不得不感慨这位副使是少见的勇士,表示自己会遵守诺言派人护送他们去蒙古部,然后又好奇地问这位副使的姓名。
气喘吁吁的副使摘掉头盔,喘了口气才回答:
“我乃隆州虞允文!”
......
虞允文其实早就因为父亲虞祺的缘故当了小官,不过因为还没有走科举流程,所以当的是荫官(历史上直到1153年虞允文才中进士,当然还有个原因是当时秦桧专权,排斥蜀士,而且他爹知梓州时反对秦桧征集贡品,逼的秦桧放弃,应该也是原因之一)。
结果几年前秦桧毙命,刘禅当权,大宋朝廷随即缓慢开展清查冗官的行动,于是虞允文一脸懵逼地被劝退,好在虞允文也知道冗官的危害,又不靠着那点俸禄吃饭,再加上官家真的启用了诸多臣子北伐,所以虞允文就自告奋勇去报名从军。
他本人是蜀地人,读过书,父亲也是一方官员,所以从军自然不用走大头兵路线,而是被聘为吴璘军中幕僚,不过因为此前没什么经验,吴璘也不可能直接听他的军事建议,所以直到平定西夏前,虞允文主要担任气氛组。
不过等官家让吴璘派人去找西辽和蒙古传递信息的时候,虞允文意识到这是自己的机会,就自告奋勇表示愿意参加,吴璘想他平日里也算机灵能干,便同意了他的请求。
三十多岁的虞允文终于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他不知道官家在游戏里没仔细看列传,以为他要到十年后才出仕,还预定他为赵鼎等人的接任者,所以此刻正踌躇满志,打算好好博一把。
......
虞允文的故事也只是大宋复兴的一个小插曲,当秋天来临的时候,确认西夏已经平定,西辽、蒙古均无骚扰迹象的岳家军军就这么抵达了恩州,与河间府的金军遥遥相望。
其实这样的连续作战在封建时代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就算岳家军的士兵训练有素、纪律严明,朝廷的粮饷也不能支持大军持续作战,不过因为某些不讲道理的热心人的缘故,目前南宋朝廷的国库在支援大军北伐和各地赈灾的同时勉强还有富裕。
而相比之下,金军就有些头疼了——过去的两年中金军不但在各种战斗中损兵折将,还因为抽调签军影响了农业生产,导致粮食越来越紧缺,而为了解决粮食问题他们不得不进一步压榨百姓,然后导致更多的百姓抛弃土地逃亡甚至干脆加入轰轰烈烈的造反大军。
事实上金军到现在也没搞清楚太行山区里到底藏了多少义军——按照金国的汉人官僚的说法,太行山养活不了多少人,结果汉人成批成批往里跑,金人的骑兵本来就不擅长山地作战,此前又多次受到打击,在发现太行义军造不成多大损失后,金人不得不捏着鼻子装作看不见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