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府的光复不比大名府晚多久。
在收到大名府被宋军攻占的消息后,完颜谋衍仔细计算了敌我力量对比,然后派了好几批信使去金兀术那里,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要求撤军。
这种懦弱的逃跑主义思想如果是在一年前,肯定会被金兀术劈头盖脸的骂一顿。不过随着开封的陷落,各地的金军已经变成了惊弓之鸟,连投降的都有不少,像完颜谋衍打着保存实力的名义放弃城池的将领都显得忠心耿耿。
金兀术也没好意思让对方坚守济南府,于是允许完颜谋衍在当地搜刮了各种能搜刮的物资后撤往河间府。
此前赵桓登基的闹剧对宋军的影响明显不大,以赵桓名义发往南边的“圣旨”基本都被宋军当垃圾烧了,顺带还割了那些使者的鼻子,于是金兀术也不再派人去做这种无用功。
在确认金军离开后,济南府的人们没有急着挂上大宋的旗帜,而是谨慎地观望,倒是曲阜的孔拯正在头疼自己接下来该怎么办。
按说他爹孔蟠是大金立的衍圣公,所以他应该追随金人北上,不过看金人这架势,显然是胡虏无百年之运,再说哪有衍圣公离开家乡的道理呢?
可问题是当年靖康之变发生后,时任衍圣公的孔子第48代孙孔端友,带着据说是昔日孔子的弟子子贡按照孔子和孔子妻子样貌雕刻的一对木像跟着高宗南迁又在南边建造了一座新孔庙,自家这个衍圣公理论上含金量比较着急,留下来同样没什么前途,考虑到自家老爹当年表现得不够忠心,孔拯觉得大宋的官家如果只打算保留一家衍圣公的话肯定不会选择自己。
一时间他有种里外不是人的感觉,堂堂衍圣公,居然要被逼的不知道该走哪条路了!
在经过仔细思考后,孔拯最终没有选择跟随金军北上,而是在府中闭门谢客,开始写《贺大宋光复山东表》
......
岳飞此刻还没到济南府。
准确的说,收复大名府后,岳飞又遇到了与此前不同的问题。
相比开封地区的百姓,更加北方的汉人似乎对官军的信任度不是太高。
这种不信任不是指“据坞堡自守”或者“不肯迎接王师”,而是另一种更加冰冷的态度。
尽管有太行义军这样的存在,但是不代表所有的北方汉人都热衷于迎接宋军打回来。
事实上收复大名府后,许多普通百姓如同昔日开封附近的百姓一样来欢迎官军,反而是一些汉人豪强表现出不信任——当然信任岳家军的也有,但是当中一些人表示当初岳家军来了北边又走了,若是这次来了又走,该如何?
岳飞回答,这次不走了,官员已经打过黄河,现在还要打过清河,打去燕云十六州,重新恢复汉唐光辉。
(当然后方的官家在电台里主要强调是大汉)
另外官家说了,上次打到朱仙镇又撤了,是官家对不起北方的军民,如有军民不信宋军的,只要不为金军传递情报,不袭扰宋军,宋军就允许他们继续挂着金国旗帜,在此地等着,坐看宋军成败!
这话一出,豪强们的脸上就挂不住了,真要这么干,那就是哪一方都是乱臣贼子的表现了,将来哪一方胜了最后都饶不了他们,从目前的情况看,南边那位官家下了罪己诏后似乎反而靠谱了一些,于是豪强们表示再相信一次。
......
事实上春天发起的西夏平定作战比起像灭国之战,更像一场大部分时间都在武装郊游和武装赈灾,真正的相对硬仗一些的也只有兴庆府一战。
整个作战过程不到四个月,而等到兴庆府被攻下,剩余的地区几乎是传檄而定,甚至还有一些西夏军民迫不及待投降于是提前派人来取告示的。
目前留守西夏的吴璘部目前最大的任务是保障各地的通讯——因为无线电台不可能发到基层,所以西夏大部分地区依然在用马匹来传递信息。
而平定西夏后,朝廷给韩世忠和吴璘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想办法和西辽以及蒙古取得沟通,让对方意识到大宋已经取代了西夏,并想办法减少边界摩擦。
至少在平定金国之前减少边界摩擦。
结果韩世忠见西夏平定,就心急火燎带着人要去东边,免得鹏举趁着他不在就打去北边了,这事儿就变成了吴璘的活,好在官家没有把四川的治权拿走,所以吴璘也没有太敏感,而是想办法派遣使者。
然后使者们就发现这活不太好干。
去西辽的这一支使者到了西辽后倒是没有被刁难,不过他们得知了另一个消息,出发前大家都以为西辽的统治者是耶律大石,结果到了西辽才知道,对方去年就死了,如今掌权的是他的遗孀感天皇后萧塔不烟。
毕竟大石兄的儿子耶律夷列实在年幼,要不是西辽的处境同样不是太好,使者们怀疑再出个西辽版陈桥也不奇怪。
当然这事儿只能私下想。
萧塔不烟对使者们的到来反应比较平淡,虽然几年前耶律大石在世的时候还想着有朝一日要打回中原,灭掉金国,解救那些被女真人压迫的契丹人,还经常在外交上试图让西夏、白鞑靼站在自己这边,不过随着耶律大石的去世,这个政策的执行也消停下来。
主要是西辽在十多年前以六院司大王萧斡里刺为兵马都元帅,敌刺部前同知枢密院事萧查刺阿不为副元帅,率领七万骑兵东征金朝,结果万里征程“无所得,牛马多死,勒兵而还”。耶律大石还感慨“皇天弗顺,数也!”
然后第二年听到消息的金军反过来再征西辽,同样被中间的道路拖累,进入沙漠后又被西辽军队的伏兵多次攻击、粮草断绝,人马冻死很多。金军副将还是契丹人出身,得知父兄妻子都在辽军中后率部下起义,大败金军。
然后金军和西辽军发现双方隔得太远,互相攻伐是件很划不来的事情,于是各自偃旗息鼓,加上西辽击败塞尔柱帝国后在当地收服了不少附庸国,满足于征收一小笔年贡和把一名沙黑纳派驻在那里,还愿意帮助附庸国镇压叛乱、迎击敌人,附庸国王们觉得很划算,于是这个区域的环境还挺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