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其一声令下,梁国军队立刻高效地行动起来。
没过多时,在肃清了最后零星的抵抗、完全控制了城门和要道之后,史文恭便在众将士的簇拥护拥之下,骑着高头大马,昂首踏入了桐庐县内。
城墙之上,已然换上了梁国的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
至此,整个桐庐县攻坚战,随着方貌的身死和吴军的投降,彻底一战而定,归于梁国。
次日,天色方亮,为了稳定民心,迅速恢复秩序,史文恭便下令在桐庐县城内各处紧要路口张贴安民告示,发榜安民,申明军纪,约法三章,表示只诛首恶,不扰百姓。
桐庐城内惊魂未定的百姓们不敢出门,后来见梁军纪律尚可,并未如传闻中那般烧杀抢掠,这才敢小心翼翼地聚集起来,纷纷围在那些新贴出的榜文之前,交头接耳,仔细观读,试图从字里行间判断未来的命运。
在拥挤的人群之中,有一人显得格外不起眼。
他身穿洗得发白的粗麻布衣,脚上蹬着一双磨得破旧的草鞋,脸上带着经年累月风吹日晒留下的痕迹,完全是一副田间老农的朴实模样。
他身旁紧紧跟着一个同样身穿粗布衣裳、头包布巾、作农妇打扮的女子,低眉顺眼。
二人仔细地看了一番榜文过后,那男子转过身来,无人察觉地轻叹一口气,那叹息中包含着太多复杂的情绪——有对故主败亡的惋惜,有对乱世无奈的感慨,也有一丝如释重负的轻松。
随即,他拉了拉头上的斗笠,缓步逆着人流,向着桐庐县城外走了出去。
那身后的女子见状,亦是默不作声,亦步亦趋地缓步相随。
这人不是别人,正是昔日吴国军中那位神龙见首不见尾、颇具智谋的军师陈箍桶与其女儿。
原来,陈箍桶凭借其过人的智慧和敏锐的洞察力,早就察觉了方貌刚愎自用、内部离心离德,面对史文恭的大军压境,必有此败亡之局。
故而,早在梁国兵马开始猛烈攻城、城内一片混乱之机,他便果断地脱去了军师袍服,换上了早已准备好的平民衣物,混在了惊慌失措的百姓人潮之中,极其巧妙地隐藏起了身形。
这些年来,他身在吴营,虽受方貌一定程度的重用,但也明里暗里、费尽心力地终于摸清了自家女儿被方貌暗中控制、软禁在了何处。
凭借其高超的智谋和对方貌行事风格的了解,他轻而易举地便设计将其女儿从看守的眼皮底下救了出来,父女得以团圆。
起初,在梁军围城之时,看着方貌一步步走向绝路,陈箍桶也并非没有动过心思,是否要暗中相助梁国兵马,献城投降,或许还能搏个前程,也可早日救出女儿。
但这个念头只是一闪而过,便被他迅速掐灭了。
因为他旋即想到了自己当初所真心追随、欲图共襄盛举的圣公方腊,那份知遇之恩和曾经的理想,让他心中难以迈过这道坎。
尽管后来被方貌所胁迫,不得不为其效力,可事到如今,让他主动献城叛吴,他陈箍桶终究是做不出这等背弃旧主之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