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赋税实际上还是加到了普通百姓的头上,富贵人家有的是办法转嫁赋税,所以,“饷加而田日荒,征急而民日少”,越来越多的百姓抛家舍业,逃亡他地,或者直接加入起义军。】
【都知道崇祯十三年,爆发了全国性的大灾荒,两畿、山东、山西、陕西、河南大饥,人相食——这和当时的气候有巨大关系,但同时,和练饷的增收也有关系,因为增收练饷,所以百姓们大规模逃亡,人没了,田地自然也就抛荒了,本来天灾可能还不到如此严重,但人为抛荒……】
【特别是,这些爆发天灾的地方,还恰恰和杨嗣昌决定试点次要计划“地方训练乡兵”的地方重叠,山西、山东、河南、京畿……】
【当时之前就增收的剿饷,现在增收的练饷,加上早就增收多年的辽饷,合在一起,差不多达到了一千六百多万两白银,差不多能够和明朝的常规赋税等同;再加上各层官员以及小吏的层层加码和盘剥,普通百姓所要交的税,翻个倍都不止,说不得都能到了正常赋税的五倍十倍。】
【至于说增收的赋税,其实确实也增加了军饷,虽然这上下的差额也不小。但是这些军饷也没有改善最需要改善的士卒的待遇,反而是让将领们变得更加富有,财源滚滚。】
朱元璋皱眉,果然,大明日后的政策出问题是方方面面的。
他非常清楚农耕的重要性,不只是为了让百姓有生计稳定下来,也是为了让百姓能够停在土地上不随便乱窜,还是为了让大明朝廷能够有充足的财富。因此,他对于农耕一向重视,对于开荒、遭遇灾荒等多种情况亦是如此。
他就曾经下过命令,北方的荒地免除三年租税,如果被其他人耕种垦熟,就归于他人所有,原本的主人即便找回来也不能再拥有;后来还规定过灾荒地区的田地可以免除租税,直到灾情扭转。
总体来说,他是知道百姓如果在灾荒时期再面临赋税压力,是很有可能选择抛荒土地然后逃亡的;如果官府对新开垦的土地过早征税,那百姓们同样会抛荒甚至直接放弃开垦土地。
所以,这两种情况必须避免,相关的政令他也制定了不少。
但是很明显,日后的大明——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就已经放弃了这两方面的政策。不只是底下的官员们自己为了捞钱而继续征税或者过早征税,而是朝廷就已经放弃了这两个方面的政策。
得出这个结论的的依据很简单:按照朱元璋的政令,这两个方面自然有相关政策推行,而如果下面的官员没有推行、阳奉阴违之类的,那么就会受到严厉惩处。
有惩处机制,当然才能让下面的官员不敢胡来。
但是日后的大明呢?这都已经不是什么下面的官员的私自行为了,这就是朝廷都彻底放弃了!
甚至不是默许,而是朝廷带头在灾荒时期依旧收取赋税——前面,陕西灾荒的时候,凤阳凋敝的时候,就都有官员上奏折请求减免赋税。
如果按照朱元璋原本的政策规定,这又何须专门上奏折请求?这明明就是理所应当,就是下面的官员在遇到灾荒凋敝的时候应该做的正常流程而已!
但是他们——这些能够看明白且看得长远的官员——还需要专门上奏折,请求皇帝减免。
这不是朝廷都彻底放弃了这两方面的政策,还能是什么?
然后,朝廷在有人上奏折的时候,还能直接不减免。
……不知道这样的情况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也不知道究竟是专门下了明旨宣布“以后不这么做了”,还是说,没有下发什么明旨,而是皇帝表露意思,而官员们心领神会、自有默契。
虽然两种情况都对大明的社稷有损,但是前者好歹是走了明路,明明白白;但是后者……那是能直接彻底摧毁百姓对朝廷的所有信任。
没有什么比耕种、田地对百姓更加重要的了,就算不是农人,田地对他们来说也一样重要。
【明末之时,就有人反对这样的政策,“古来师行,粮食未有不用本色而用折色者。剿贼之饷,纯用折色,已不得宿饱。于是,师之所至,在在打粮,而楚、豫之苦兵甚于贼矣。”】
【本色,就是指粮食;折色,就是指银钱,明朝当时的军饷是发放银钱而非粮食,和古代其他时候不一样。其实如果正常情况下,发放银钱也没问题,我们现在也是发津贴工资补贴,都是钱而非粮食,但是问题在于,这么做的前提条件是能够维持物价稳定、控制物价啊!】
【或者说,得保证钱的购买力,要保证钱能够买到东西而不是废纸,保证钱能够维持生活而不是连吃饱肚子都做不到……】
【明朝的问题就在于此,发钱,但是货币贬值财政崩溃,军饷发放的银钱根本不够士卒们买到足够饱腹的粮食。】
【那么后果是什么?吃不饱,百姓们会自己寻找出路,士卒们也是一样,因此,军队每到一个地方,第一个任务就是就地打粮,粮从何处来?从百姓手里面来……所以,湖北、河南等地,当地“苦兵甚于贼”。】
【这样最终导致的结果之一就是,战斗力下滑;之二就是,百姓们对明朝朝廷的反感继续加深,朝廷的合法性更快丧失。】
赵匡胤摇头又点头:“其实也不是说没有发过钱,但是起码也是有粮食也有钱……”
这是对于那句“古来师行”的,如大宋的军制,那也不是没有发钱的时候,但基本上是钱粮并行,两者都有,发一部分钱,再发一部分粮食,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