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最终,曹文诏带着三千兵力前往甘肃,到了真宁,正好和起义军的一部分军队撞上,双方展开激烈交锋。】
【但曹文诏很快就落到了下风——因为起义军在刚刚碰到曹文诏没多久,就看出来了曹文诏的巨大弱点:轻敌,寡谋。】
【虽然起义军已经不断壮大,并且取得了许多胜利,把大量的朝廷军队遛着玩儿,但是曹文诏还是打从心底里没有瞧得起起义军,没有把起义军视作是正式的对手、难缠的敌人,或许,他心里面还是觉得“这不过是一群愚民组成的狂乱之军罢了,根本不算什么”,他依旧因为起义军的成员情况而瞧不上他们。】
【这就是致命的弱点了。】
【不论何时何地,轻敌,从来都不会带来好结果,狮子搏兔亦用全力,何况明朝朝廷的军队和起义军,如今又怎么可能是狮子和兔子的差别呢?】
【而在轻敌的基础上,还叠加了寡谋,这就更要命了。】
【战术谋略,一向是战场上的关键。有时候以弱胜强,或者让局势一举扭转,很多时候就是依靠正确的谋略、出其不意的谋略——而曹文诏,目测,至少目前,和起义军作战的时候,根本就没有什么谋略。】
【这也不好说究竟是他这个人,本身就缺少谋略的能力;还是说,他其实并不缺少这方面的能力,只不过因为瞧不起起义军,轻敌,所以干脆没有想什么谋略……】
朱棣无言以对:“他还轻敌?都这个时候了,他还轻敌?!”
他觉得,自己仿佛又一次感受到了当时北伐,精挑细选之后派遣了邱福过去,在走之前还千叮咛万嘱咐,生怕邱福出什么岔子,轻敌冒进;结果呢,结果呢?结果哪怕他做了那么多准备,对邱福叮嘱了半天,再三告诫,可他还愣是依旧轻敌冒进,中了圈套,十万大军覆没,大败而归的感觉。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
朱棣搜肠刮肚,也觉得自己难以形容。
愤怒是肯定愤怒的,他当时觉得自己几乎要直接炸了。但是除此之外呢?
或许,好像,确实有那么点茫然,有那么点无力,有那么点难以理解,觉得搞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是的,确实是有这样的感觉的,万般滋味在心头,那叫一个复杂难言。
朱棣一度以为,自己在经过邱福这一次惨重的打击之后,就不会再有这样的感觉了。但是现在,他的心中好像又浮现出了类似的感触。
一样的茫然,一样的无力,一样的不能理解。
——所以为什么,都到了这个时候,这曹文诏还能轻敌呢?
他为什么还能瞧不起这些贼寇,能够犯下轻敌的毛病?
难不成,他觉得现在的起义军的战绩,还不够辉煌,还需要进一步努力?还是依旧觉得,这些起义军是普通百姓出身,都没有头脑,也没有什么作战能力?
当然,最大的疑问就是——这个曹文诏,到底是怎么做到无视掉那么多事实的?
起义军的情况,可并非是什么人信口开河,也不是无人见证只有传言,而是他们切切实实打出来的事实!
事实摆在那里,有些人可能不能充分理解,或者不能充分意识到接下来的可能走向,但是他们也都是能够看到事实的。可是曹文诏,他既然能够依旧轻敌,那就说明他根本就是无视了这些事实。
所以,他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朝堂上那些无视事实的人,那基本上都是利益原因,因为自己的利益,所以故意装作看不见罢了。可是曹文诏这边,也并没有这样的因素……
难道,日后的大明,这样的蠢人也可以是名动一方的将领了吗?
朱棣两眼一黑,他觉得,这种未来简直比大明灭亡还要可怕。
【但不论如何,现在的曹文诏,确实是有两个致命问题。】
【起义军于是果断抓住这两个问题,诱敌深入,曹文诏毫不犹豫地就踩到了坑里,“伏数万骑,四起合围”,曹文诏所部身陷重围,看到这样的局面,曹文诏性质回天乏术,无法脱身,最终选择自尽。】
【他的部众自然也大部被歼。】
【远在后方的洪承畴收到消息后,也悲痛不已,还追悔万分。】
【而曹文诏身死,对于起义军而言却是个大好消息,因为在当时,曹文诏在起义军和普通百姓之中,名声极恶,他本人以“敢斗”闻名,喜欢不留活口,这对于起义军而言当然不是什么好事儿;而普通百姓那里,也有话说“宁被流贼抢,不教曹兵挡”“流贼抢民财,曹兵杀民命”。】
【当然,在朝廷这边,在士绅这边,曹文诏的名声却非常好,屁股决定脑袋嘛,曹文诏疯狂杀起义军,同时也不抢掠这些士绅官员,自然深受赞赏。】
百姓们对此毫不意外。
“那些起义军恐怕也是要抢东西的,但是朝廷的军队一样不是个玩意儿。”他们现在见过不抢东西的起义军,那确实是好军队,但是抢东西的起义军更是不在少数,这部分起义军身上的毛病和朝廷的军队一般无二,如出一辙。
至于说朝廷的军队会干什么好事儿,那更是完全不用说,反正但凡不是幼儿,人人都知道要是碰见军队、士卒,都一定要躲得远远的才好。如果躲不了,那就恭恭敬敬的,顺带着最好把家里头的东西提前藏好。
当然,通常情况下,他们也分不出来这朝廷军队和那部分抢掠百姓的起义军的高下。
不过看故事中的样子,当时的百姓至少是把这部分抢掠百姓的起义军和曹文诏的军队做出了高下之分——虽然有部分起义军同样不好,但还是比曹兵好啊。
“这么看起来,曹文诏这样的将领在明朝朝廷那边也不是大多数?”还有人试图从中分析一下明朝将领的领兵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