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官员们倒是纷纷点头,这就对了嘛!
这样的胡乱推锅的人,这样胡乱推锅皇帝竟然还选择相信的人,当然不能让他继续得意下去啊!
如果只是深得皇帝信任,其实大家也未必这么做——深得皇帝信任,又有能力,还能够庇护自己派系的官员,或者说,至少不会犯下这样的大错,连累周围人就不算了,甚至还要随便推卸责任……
那这就是根本不给他们这样的官员活路!
既然不给他们活路了,他们又怎么可能坐以待毙?他们又不是什么心慈手软又无能为力的人。
与其等到这个陈奇瑜日后继续为官,甚至还步步高升,最后不知道在哪件事情上犯了大错然后又胡乱推锅,指不定推到谁的头上,那还不如他们先下手为强,直接趁着陈奇瑜犯下这样的大错还没有被彻底揭过去的时候,直接把他给定罪!
至于说皇帝的心思……皇帝对陈奇瑜到底还没有到那样的信重,且,陈奇瑜这一次犯下的错误又太大了,就算他胡乱推锅也推不干净;再说了,如果不说陈奇瑜,难道皇帝自己身上的责任不怕被人说吗?
当然了,天子或许是不怎么在乎旁人之言的,但是他多半也是不愿意自己的名声有瑕。
所以,该惩处陈奇瑜,那就还是要惩处。
【总之,因为多方官员都上书指责陈奇瑜犯下大错,又有李自成和张献忠等人脱困之后,分别进攻陕西西安附近地区和甘肃境内,声势浩大,影响不小,所以,朱由检在崇祯七年十一月的时候下令,陈奇瑜撤职下狱,准备戍边。】
【随后,又还是把洪承畴提为了兵部尚书,总督陕西、山西、湖广、河南、四川的军务。】
【作为一个坚定的剿杀派,洪承畴当然准备大干一场,且现在起义军还大部分分布在陕西境内,正好也是他一直以来的地盘,正好!】
【但天有不测风云,正在他刚刚上任之时,西宁驻军兵变了。】
【这一次,兵变的规模还不算小,驻军直接杀死了当地的将领,赶走了一些将领,镇守太监也仓皇逃走……这样的规模,就不是当地能够自行处置的了,洪承畴不得不亲自率军赶往西宁。】
【而趁着这个机会,陕西境内的起义军纷纷行动,攻陷了大量关陇地区的城池。】
【在此之后,起义军也清楚洪承畴不好对付,于是卡着洪承畴处理完西宁兵变往回走,准备对付起义军的时候,起义军直接大部东渡,又一次分散开来,最终在河南境内会合。】
【这也是起义军在崇祯六年从山西转道河南之后,第二次大规模进入河南。】
刘邦也颇为无奈:“说来说去还是要洪承畴……虽然不知道此人的能力究竟如何,但是,真的能够做到指挥调度多地兵马的人才,其实并不多啊。”
他这可是肺腑之言,真情实感。
古往今来,不论是截止到如今的大汉,还是再算上日后的这么些个王朝,这样能够调动指挥数省兵马且能做到如臂指使、获得战果的人,那可真真是不多,一点也不多!
将领那是从来不少的,领兵之人也从来不少,但是能够如此领兵……真的不多。
固然,这数省的兵马还不能说得上是什么倾国之力,需要的人才也不需要达到如同白起韩信吴起等人的高度,但是指挥数省兵马的人也已经不是寻常将领了。
这样的人才,就算没有那么稀少,那也绝对不多。
非要说的话,那大概每个王朝开国时期的那些大将属于此列。
但是到了王朝中期、王朝后期、王朝末期,这样的人才又能有多少……刘邦就更不看好了。
这也不是说这个时间段,人才就不会诞生在世间了,而是在这个时间段,就算有人才,朝廷也发掘不出来、任用不出来而已。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王朝末年,政局混乱,朝堂争斗,上下阻塞,地方上民不聊生,军中兵变频频,士卒常年缺少粮饷,起义军又在一个接一个冒出来……这样的人才,又如何能够出头,如何能够被朝廷任命,如何能够得到自己的才能所相匹配的信重?
根本不可能!
或者,概率非常非常低。
这种情况下,民间的人才,更大概率就是直接投奔了起义军——明朝末年的这些起义军中,诸如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乃至于马守应、之前的王嘉胤等人,有哪个不是人才?如果按照目前的已知条件看,那至少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这三个人,那就就是绝对的领兵人才!
放在正常情况下,这些人就算不出头,那也未必会搅风搅雨。但是谁让天下局势如此?
而这些人,按照他们的生活轨迹,有些本来有被朝廷发掘的机会,但是在末年这个环境下, 也没有被发掘。
而朝廷之中呢?就算真的有些人才在其中,或者在军中通过军功往上爬,或者在朝中通过科举入仕,可他们真的能够走上去吗?军中克扣军饷,几乎没有将领不贪婪不中饱私囊,那么可以确定,如果军中有人想要上升,哪怕再有能力,那也一定是要站队并且给上官送礼……
而朝堂之中呢,或许不需要那么送礼,但是以如今党争的局面,那也同样必定要站队,投身于党争的漩涡之中,同时,还要看看周围有没有类似于陈奇瑜这样的随时甩锅让你完蛋的同僚……
这样的情况下,别说朝廷能不能发掘人才、能不能吸引人才投奔了,就算真的有,那人才能出头吗?能不被莫名其妙坑了吗?
如果有人才,然后人才一直被欺辱,或者直接被坑进了大狱,那不就是结仇?怕不是又要送上几个人才去了起义军那边……
刘邦叹息,没法说啊没法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