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第三天下午,当队员们清理完最后一件玉璋时,中央位置的土壤突然露出了一点金色的光泽。“有金属!”小周兴奋地叫起来,手里的竹片动作更轻了。李馆长赶紧让大家停下,找来软毛刷,亲自清理——随着泥土逐渐剥离,一只金色的“鸟”渐渐显露出来,翅膀展开,尾巴翘起,正是和太阳神鸟金箔相似的造型,但比金箔大了好几倍,而且是立体的!
“是太阳鸟造型的金属器!”李馆长的声音都在颤抖,“这比之前出土的太阳神鸟金箔更完整,还是立体的,太珍贵了!”林野和苏晓也凑过去,只见太阳鸟的身体是空心的,腹部刻着细密的纹路,翅膀上还镶嵌着几颗细小的绿松石,虽然部分绿松石已经脱落,但依然能看出当年的精美工艺。
苏晓拿出罗盘,放在太阳鸟金属器旁边,罗盘的指针突然快速转动起来,与金属器产生了奇妙的共振——太阳鸟的腹部突然“咔嗒”一声,弹出了一个小小的抽屉,里面放着一卷用丝绸包裹的东西。“有东西!”林野赶紧提醒,“小心拿出来,丝绸可能已经很脆弱了!”
李馆长找来无酸纸,小心翼翼地把丝绸卷拿出来,慢慢展开——里面是一张用朱砂绘制的地图,上面标注着几个红点,还有一些用巴蜀图语写的文字。“这是古蜀文明的遗址分布图!”林野激动地说,“红点的位置和星图上的坐标基本一致,还有几个新的红点,是星图上没有标注的,说明还有更多未被发现的遗址!”
苏晓也赶紧拿出爷爷的笔记本,对照着地图上的巴蜀图语:“我能认出几个字!‘蚕丛’‘鱼凫’‘杜宇’——这些都是古蜀先王的名字,旁边的红点可能是他们的都城遗址!这张地图太重要了,能帮我们还原古蜀文明的迁徙和发展路线!”
就在大家沉浸在发现的喜悦中时,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工作站的保安跑过来,脸色慌张:“李馆长!不好了!外面有几个陌生人想闯进来,说是来‘参观’,但行为很可疑,还拿着相机对着挖掘现场拍照!”
李馆长脸色一变:“肯定是上次在三星堆抢青铜盒的文物贩子!他们怎么找到这里的?”林野赶紧说:“可能是跟着我们来的,也可能是通过其他渠道知道了金沙遗址的挖掘情况。现在最重要的是保护好太阳鸟金属器和地图,别让他们抢走!”
苏晓也补充道:“我爷爷的笔记里说,古蜀文明的秘藏都有‘守护机制’,太阳鸟金属器和罗盘可能有联动效果,说不定能起到保护作用。”她赶紧把自己的罗盘和林野的罗盘放在太阳鸟金属器旁边,两个罗盘同时发出嗡鸣,太阳鸟的翅膀突然微微张开,散发出淡淡的金光,周围的玉器也跟着发出微弱的光泽,形成了一个无形的“保护罩”。
就在这时,几个穿黑衣的人已经冲破了外围的防护栏,朝着挖掘现场跑来。李馆长赶紧让队员们把太阳鸟金属器和地图装进保护箱,小周和其他队员则拿起旁边的工具,挡在保护箱前。林野和苏晓也站在前面,手里紧紧握着罗盘——罗盘的嗡鸣声越来越大,太阳鸟金属器散发出的金光也越来越亮,黑衣人们刚靠近,就被金光晃得睁不开眼,动作一下子慢了下来。
保安们很快赶过来,和队员们一起把黑衣人们制服。其中一个黑衣人还想挣扎,嘴里喊道:“那是我们先发现的!你们不能独占!”李馆长冷冷地说:“这些都是国家的文物,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不是你们用来牟利的工具!等着你们的,只有法律的制裁!”
黑衣人们被带走后,大家都松了口气。小周擦了擦额头的汗:“幸好有野哥和苏老师的罗盘,还有太阳鸟金属器的保护,不然文物就危险了。这些文物贩子也太嚣张了,居然敢直接闯进来抢!”
林野看着手里的罗盘,指针已经恢复了平静,但依然微微发烫:“看来爷爷们留下的罗盘不仅能找秘藏,还能守护文物,这是他们留给我们的重要财富。以后我们不管去哪里挖掘,都要做好安保措施,不能让文物贩子有可乘之机。”
接下来的一周,考古队对太阳鸟金属器和地图进行了紧急保护和研究。修复专家用特殊的溶液清理了太阳鸟金属器上的锈迹,还加固了脱落的绿松石;文字专家则开始解读地图上的巴蜀图语,已经初步确定了几个红点对应的遗址位置,其中一个就在成都附近的彭州,可能是古蜀先王杜宇的都城遗址。
在研究间隙,林野和苏晓跟着李馆长参观了金沙遗址博物馆。站在太阳神鸟金箔的展柜前,看着那片薄薄的金箔上精美的纹路,林野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三千年前古蜀人制作太阳鸟金箔的场景——工匠们小心翼翼地捶打金块,用细针刻画纹路,将对太阳的崇拜和对自然的敬畏都融入到这件小小的文物里。
李馆长指着展柜说:“太阳神鸟金箔是金沙遗址的标志,也是成都的城市标志。你们发现的太阳鸟金属器和地图,不仅丰富了金沙遗址的文化内涵,还为研究古蜀文明提供了新的线索,这是考古史上的重大突破。”
苏晓也感慨道:“以前我只在爷爷的笔记里看到过古蜀文明的描述,现在能亲手参与挖掘,亲眼看到这些珍贵的文物,才真正感受到了古蜀文明的魅力。以后我想一直从事考古工作,把爷爷的遗志传承下去,让更多人了解这些被遗忘的历史。”
林野点点头:“我也是。爷爷以前总说,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者,每一件文物都有自己的故事。我们的责任,就是把这些故事挖掘出来,讲给更多人听,让中华文明的火种一直传承下去。”
一周后,挖掘工作基本结束,太阳鸟金属器和地图被送到了博物馆的实验室,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林野和苏晓也准备离开金沙遗址,但他们并没有停下脚步——地图上那些新的红点,还有星图上未被探索的坐标,都在等着他们去发现。
离开前,李馆长送给他们两个太阳神鸟金箔的复刻品:“这是给你们的纪念,希望你们记住在金沙遗址的这段经历,也希望你们能继续探索古蜀文明的奥秘,找到更多的历史宝藏。”
林野和苏晓接过复刻品,紧紧握在手里。他们站在水榭遗址前,看着队员们正在整理挖掘现场,心里充满了不舍,也充满了期待。苏晓拿出罗盘,指针指向地图上标注的彭州红点:“下一站,咱们去彭州吧!说不定那里能找到古蜀先王的都城遗址,解开更多关于古蜀文明的谜团!”
林野笑着点头,把地图和爷爷的日记放进背包:“好!咱们收拾一下,明天就出发!”
第二天一早,两人坐上了去彭州的汽车。车窗外的景色渐渐从城市变成了乡村,远处的龙门山在阳光下泛着青灰色的光。林野看着手里的太阳神鸟金箔复刻品,又摸了摸怀里的青铜罗盘,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找到地图上标注的所有遗址,保护好每一件文物,让古蜀文明的光辉照亮更多的地方,也让爷爷和苏晓爷爷的心愿得以实现。
他知道,新的冒险又要开始了。彭州的古蜀都城遗址,还有那些沉睡了三千年的文物,都在等着他们去发现,去守护。而他们,也会带着对历史的敬畏,对文化的热爱,继续走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华文明的多元与辉煌,让历史的故事永远流传下去。
火车驶入成都站时,清晨的薄雾还没散尽,站台上飘着淡淡的火锅香气。林野背着装着青铜罗盘和星图照片的背包,跟在苏晓身后走出车厢,刚踏上站台,手里的罗盘就轻轻颤动了一下——比在三星堆时更柔和,像是在呼应这片平原下埋藏的古蜀文明。
“听说金沙遗址就在市区附近,咱们先去考古队驻地汇合?”苏晓掏出手机,点开郑队长发来的定位,“郑队长说已经安排好住处了,还让咱们带好罗盘,明天一早就去遗址勘探。”林野点头,两人打了辆出租车,朝着金沙遗址的方向驶去。车窗外的街景从繁华的商圈渐渐变成了安静的居民区,路过金沙遗址博物馆时,林野特意多看了一眼——博物馆的外形像个巨大的玉璋,阳光下泛着浅灰色的光,门口的“太阳神鸟”雕塑展翅欲飞,和星图上某个符号的形状几乎一致。
到了考古队驻地,郑队长已经在门口等候,手里拿着一份金沙遗址的勘探地图:“你们来得正好,昨晚我们又做了一次物探,星图上标注的‘太阳鸟秘藏’位置,正好在遗址西北侧的一片未发掘区,地下三米处有个不规则的金属信号源,形状很像个圆形器物,说不定就是‘太阳鸟’相关的文物。”他把地图铺在桌上,指着西北侧的一个红点:“这片区域的土壤层很薄,下面是砂岩层,挖掘难度不大,但文物可能很脆弱,尤其是如果真的是金属器物,氧化风险很高,咱们得提前准备好保护设备。”
林野掏出青铜罗盘,放在地图上的红点位置,罗盘指针立刻稳定下来,盘面的“地脉纹”微微发亮:“和三星堆的青铜盒位置一样,这里也是‘地脉节点’,说明下面确实有重要文物。苏晓,你爷爷的笔记里有没有提到过‘太阳鸟秘藏’?”苏晓赶紧翻开笔记本,快速翻找起来:“有!这里写着‘金沙之阳,鸟形藏秘,得之可窥古蜀天祭’,还画了个简单的太阳鸟图案,和博物馆门口的雕塑很像,但翅膀上多了几个纹路。”
郑队长凑过来看笔记:“这纹路可能是‘天祭符号’,金沙遗址之前出土过太阳神鸟金箔,上面的纹路就和这个很像,但没这么复杂。如果这次能找到完整的‘太阳鸟’器物,说不定能还原古蜀人的祭祀仪式,这对研究古蜀文明的宗教信仰太重要了。”
第二天一早,林野和苏晓跟着郑队长来到金沙遗址西北侧的勘探区。这里已经围起了蓝色的防护栏,几个考古队员正在调试探地雷达,地上插着几根标记桩,对应着物探发现的信号源位置。“咱们今天先用探地雷达再确认一遍信号源的形状,然后开始小规模挖掘,争取先找到文物的边缘,再慢慢清理。”郑队长说完,示意队员启动设备。
探地雷达的屏幕上很快出现了清晰的图像——地下三米处,一个直径约三十厘米的圆形物体躺在砂岩层上,周围还有几个细小的金属信号源,像是附着在圆形物体上的配件。“形状很规则,应该是人工制作的器物。”郑队长指着屏幕,“周围的小信号源可能是装饰件,咱们挖掘时要特别小心,别碰掉了。”
挖掘工作从上午九点开始。林野和苏晓穿着考古队的蓝色工装服,跪在地上,用小竹片一点点剥离表层土壤。砂岩层虽然坚硬,但土壤层很松散,一不留神就会带起大块泥土。苏晓的动作格外轻柔,她爷爷的笔记里提到过金沙遗址的文物多为金、玉材质,脆弱易损,所以她每刮一下都要仔细观察,生怕错过任何细小的痕迹。
挖到中午时分,林野的竹片突然碰到了一个坚硬的物体,发出轻微的“咔嗒”声。“有东西!”他赶紧停下,用软毛刷小心清理周围的泥土——随着泥土逐渐剥离,一片金黄色的边缘渐渐显露出来,阳光照在上面,反射出耀眼的光。“是金器!”苏晓激动地叫出声,郑队长赶紧过来,让大家放慢速度,用更精细的工具清理。
下午两点多,完整的器物终于显露出来——一个直径约三十厘米的圆形金盘,盘中央是一只展翅的太阳鸟,鸟的翅膀上刻着复杂的纹路,和苏晓爷爷笔记里的图案一模一样,金盘边缘还镶嵌着几颗细小的绿松石,虽然有些已经脱落,但依然能看出当年的精美。“是‘太阳神鸟金盘’!比之前出土的金箔大好几倍,还镶嵌了绿松石!”郑队长激动得声音都在抖,赶紧让队员拿来恒温恒湿的保护箱,“快,小心点放进去,避免氧化!”
就在大家忙着把金盘放进保护箱时,苏晓突然指着金盘下方:“你们看,下面还有东西!”林野赶紧用毛刷清理金盘下方的泥土,几片玉质的碎片渐渐显露出来,碎片上刻着和星图上一致的符号。“是玉片!上面的符号和星图能对上!”林野小心地把玉片捡起来,放在放大镜下观察,“这些符号连起来,好像是一段文字,说不定能解读出‘太阳鸟秘藏’的用途!”
接下来的几天,考古队把金盘和玉片送到了实验室,进行详细的检测和修复。林野和苏晓也跟着帮忙,苏晓负责整理玉片上的符号,林野则对照星图和爷爷的日记,尝试解读符号的含义。经过几天的努力,他们终于解读出了部分文字——“太阳鸟者,古蜀天祭之器,祭时以金盘承日,玉片为引,可通天地,得先祖之佑。”
“原来这金盘是祭祀用的礼器!”苏晓兴奋地拿着解读结果去找郑队长,“古蜀人用金盘承接阳光,再通过玉片上的符号沟通天地,举行祭祀仪式,这就能解释为什么金盘上的太阳鸟翅膀有这么复杂的纹路了——那些纹路可能是‘通神’的符号!”
郑队长看着解读结果,连连点头:“太重要了!这不仅填补了古蜀祭祀仪式的空白,还能和三星堆的祭祀文化联系起来,证明古蜀文明是一脉相承的。咱们得继续挖掘,看看周围还有没有其他的祭祀器物,说不定能找到完整的祭祀组合。”
就在挖掘工作顺利进行时,意外发生了——一天下午,考古队的保安突然跑过来报告,说有几个可疑人员在勘探区外围徘徊,手里拿着相机,像是在偷拍。郑队长立刻让队员们暂停挖掘,把已发现的文物转移到实验室,同时联系了当地的派出所。
林野和苏晓跟着郑队长来到勘探区外围,远远看到几个穿着休闲装的人在围栏外转悠,手里的相机镜头一直对着挖掘坑。“这些人看起来不像是游客,动作太刻意了。”苏晓小声说,手里的青铜罗盘突然颤动起来,指针指向那几个人的方向,“罗盘有反应,他们身上可能有和文物相关的东西!”
郑队长立刻让保安过去询问,那几个人看到保安,转身就想跑,但很快被赶来的警察拦住。经过检查,警察在他们的背包里发现了几张金沙遗址的勘探地图,还有一些青铜残片——正是之前三星堆考古队丢失的文物残片!“是上次抢青铜盒的文物贩子同伙!”林野恍然大悟,“他们肯定是冲着‘太阳神鸟金盘’来的,想偷挖文物卖到国外!”
警察把可疑人员带走后,郑队长松了口气:“幸好发现得早,不然文物就危险了。咱们得加强安保,24小时有人巡逻,同时加快挖掘进度,尽快把所有文物转移到安全的地方。”
接下来的一周,考古队在加强安保的同时,加快了挖掘速度。林野和苏晓每天都在挖掘现场帮忙,他们的青铜罗盘成了“文物探测器”,每当靠近有文物的区域,罗盘就会颤动,帮考古队精准定位。在罗盘的帮助下,考古队又发现了几件重要的文物——一对玉璋,上面刻着和金盘一致的太阳鸟纹路;一个青铜容器,里面装着一些碳化的谷物,可能是祭祀时用的供品;还有几枚玉璧,边缘刻着星图上的符号,显然是祭祀组合的一部分。
最让人惊喜的是,在金盘出土位置的正下方,考古队发现了一个方形的石匣,石匣里装着一卷用丝绸包裹的竹简——虽然丝绸已经腐朽,但竹简保存完好,上面用墨写着一些文字,经过专家解读,这些文字是古蜀人记录的祭祀流程,详细描述了如何用“太阳神鸟金盘”举行祭祀仪式,甚至提到了“三星堆与金沙同源,共承古蜀之脉”,证明了三星堆和金沙遗址同属古蜀文明,解开了困扰考古界多年的谜团。
“这竹简太重要了!”郑队长拿着竹简的照片,激动地说,“它不仅证明了三星堆和金沙的传承关系,还为我们还原了古蜀人的祭祀活动,这对研究中华文明的多元起源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挖掘工作结束后,考古队在金沙遗址博物馆举办了一场临时展览,展出了“太阳神鸟金盘”、玉璋、竹简等文物。开展当天,博物馆里挤满了游客,大家都想亲眼看看这些能解开古蜀文明谜团的珍贵文物。林野和苏晓也来到了展览现场,看着玻璃柜里的金盘,阳光透过玻璃照在金盘上,太阳鸟的纹路仿佛活了过来,展翅欲飞。
“咱们终于完成了爷爷们的心愿。”苏晓看着金盘,眼里满是欣慰,“他们当年没找到的青铜盒和太阳鸟秘藏,咱们不仅找到了,还保护了起来,让更多人了解了古蜀文明。”林野点头,手里的青铜罗盘轻轻颤动,像是在为他们庆祝。
展览结束后,郑队长找到林野和苏晓,手里拿着一份新的勘探报告:“根据星图和竹简上的线索,我们在四川雅安发现了一个新的文明遗址线索,物探显示地下有大量的玉矿和石器信号,很可能是古蜀人的‘玉矿遗址’。你们要不要一起去?说不定能找到更多关于古蜀文明的秘密。”
林野和苏晓对视一眼,眼里满是兴奋。苏晓掏出爷爷的笔记本,翻到最后一页,上面写着:“古蜀文明,玉为魂,矿为根,寻根方能见全貌。”“爷爷早就提示过我们要找玉矿遗址!”苏晓激动地说,“咱们当然要去!”
林野看着星图上雅安的坐标,又摸了摸手里的青铜罗盘,心里充满了期待。他知道,新的冒险又要开始了——雅安的玉矿遗址里,可能藏着古蜀人制作玉器的秘密,甚至能找到更多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线索。
第二天一早,林野和苏晓收拾好行李,跟着郑队长坐上了去雅安的汽车。车窗外的景色从成都平原变成了山地,远处的雪山在阳光下泛着银白色的光。林野拿出爷爷的日记,翻到新的一页,写下了这次金沙遗址的发现,又在旁边画了个小小的太阳鸟图案。他知道,爷爷和苏晓爷爷的遗志,会一直指引着他们,去发现更多的文明宝藏,去守护中华文明的光辉。
汽车渐渐靠近雅安,手里的青铜罗盘又开始轻轻颤动,像是在与地下的玉矿产生共鸣。林野看着窗外,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找到古蜀人的玉矿遗址,解开更多的谜团,让古蜀文明的光辉照亮更多的地方,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祖先的智慧和辉煌。
他知道,雅安的玉矿遗址里,还有更多的秘密在等着他们,新的挑战也在前方等着他们去克服。但他并不害怕,因为他有苏晓做伴,有郑队长和考古队的支持,还有爷爷们留下的罗盘和笔记——这些,都是他前进的动力。
汽车渐渐驶入雅安市区,远处的玉台山渐渐清晰起来。林野和苏晓收拾好东西,准备下车——雅安玉矿遗址,我们来了!
汽车沿着青衣江行驶时,雅安的雨雾渐渐笼罩下来,远处的玉台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像一块藏在仙境里的碧玉。林野把车窗降下些,带着湿润水汽的风灌进来,手里的青铜罗盘突然发出一阵柔和的震动——比在金沙遗址时更细腻,仿佛在与地下的玉矿产生共鸣。他摸了摸背包里的太阳神鸟金盘照片,又看了眼身边正对着窗外拍照的苏晓,心里满是期待。
“郑队长说玉矿遗址在玉台山脚下,之前当地村民挖野菜时,还捡到过玉片呢!”苏晓把刚拍的雨雾照片发给郑队长,“你看这山的形状,像不像爷爷笔记里画的‘玉脉山’?山顶的云雾好像都在绕着山转。”林野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去,玉台山的轮廓确实和苏晓爷爷笔记里的草图一致,山顶的云雾呈螺旋状,像是天然形成的“玉脉图腾”。
到了玉台山脚下的考古队临时驻地,郑队长已经在门口等候,手里拿着一份刚打印出来的物探报告:“你们来得正好,昨晚我们用高精度探地雷达扫了一遍,玉台山南侧的一片竹林下,地下五米处有密集的玉矿信号,还有人工挖掘的痕迹,应该就是古蜀人的玉矿遗址。而且信号源的范围很大,估计是个大型矿坑,里面可能还保留着当年的采矿工具。”他把报告递给林野,指着上面的红色区域:“这片区域的土壤层很薄,下面是风化岩,挖掘时要小心,避免破坏矿坑的原始结构,尤其是可能存在的木质采矿工具,很容易腐烂。”
苏晓赶紧拿出爷爷的笔记本,翻到关于玉矿的章节:“爷爷说古蜀人采玉用的是‘火攻法’——先把石头烧热,再浇冷水,让石头裂开,这样就能轻松开采玉矿。矿坑里应该会有火烧的痕迹,还有用来盛水的陶罐碎片。”郑队长点头:“我们在物探时也发现了高温灼烧的信号,和你爷爷说的‘火攻法’正好对应,这说明咱们找对地方了!”
第二天一早,雨雾还没散,林野和苏晓就跟着郑队长来到竹林下的勘探区。队员们已经用黄色的警示带围好了挖掘范围,地上插着几根标记桩,对应着物探发现的矿坑入口位置。“咱们今天先挖三个探方,看看矿坑的结构,再确定后续的挖掘方案。”郑队长说完,示意队员们开始清理表层的竹叶和泥土。
林野和苏晓拿着小铲子,跪在地上小心地清理泥土。竹叶腐烂后形成的腐殖土很松软,一铲子下去就能挖起一大块,但他们不敢用力——生怕破坏下面可能存在的文物。挖了大概半小时,苏晓的铲子突然碰到了一个坚硬的物体,发出“咔嗒”一声。“有东西!”她赶紧停下,用软毛刷小心清理周围的泥土,一片浅绿色的玉片渐渐显露出来,玉片的边缘很整齐,显然是人工切割过的。
“是古蜀玉片!”郑队长凑过来,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玉质是典型的‘雅安绿’,和金沙遗址出土的玉器材质一致。边缘的切割痕迹很清晰,应该是当年采玉时留下的‘毛胚料’,还没来得及加工成玉器。”林野也赶紧加快速度,他的探方里很快也出现了玉片,还有几块带着灼烧痕迹的石头,石头表面有明显的裂纹,正是“火攻法”留下的痕迹。
挖到下午时分,三个探方里都有了重要发现:第一个探方里出土了十几块玉片和一把木质的采矿工具,工具的头部还残留着玉矿的粉末;第二个探方里发现了几个陶罐碎片,罐身上刻着和金沙遗址玉器一致的纹路,里面还残留着少量的水锈,证明是当年用来盛水的工具;第三个探方里则露出了矿坑的边缘,矿坑的墙壁上有明显的人工开凿痕迹,还能看到火烧后留下的黑色印记,和苏晓爷爷笔记里的描述完全吻合。
“这矿坑比咱们想象的还大!”郑队长看着探方里的矿坑边缘,兴奋地说,“从痕迹来看,这个矿坑至少使用了几百年,是古蜀人重要的玉料来源地。咱们得赶紧扩大挖掘范围,看看矿坑里还有没有更重要的发现,比如当年的玉器加工区,或者记录采矿情况的符号。”
接下来的几天,考古队扩大了挖掘范围,更多的文物渐渐显露出来:矿坑深处发现了一个小型的玉器加工区,地上散落着大量的玉屑和磨制工具,还有几件未完成的玉器毛坯,包括玉璋、玉璧的雏形;矿坑的墙壁上刻着一些简单的符号,经过解读,这些符号记录了采矿的日期和玉料的产量,甚至提到了“向三星堆运送玉料”,进一步证明了三星堆和金沙遗址与这个玉矿的联系。
最让人惊喜的是,在矿坑的西北角,考古队发现了一个用石头砌成的“储物洞”,洞里整齐地摆放着几十块完整的玉料,还有几卷用丝绸包裹的玉饰,丝绸虽然已经腐朽,但玉饰保存完好,上面刻着精美的太阳鸟纹路,和金沙遗址的太阳神鸟金盘遥相呼应。“这些玉料和玉饰,应该是当年准备运走的‘成品’,可能因为某种原因被留在了矿坑里。”林野拿着一块玉饰,在放大镜下观察,“你看这纹路的精细度,和金沙遗址的玉器完全一致,说明是同一批工匠制作的。”
苏晓则在储物洞的角落里发现了一块巴掌大的青铜牌,牌上刻着和星图一致的坐标,还有一行“巴蜀图语”。经过解读,这行文字的意思是“玉料运至三星堆,供祭神之用”。“这就证明了这个玉矿不仅为金沙遗址提供玉料,还为三星堆供应,是古蜀文明重要的‘玉料基地’!”苏晓激动地把青铜牌递给郑队长,“爷爷的笔记里说‘古蜀玉脉通三星,金沙承之传后世’,现在终于找到证据了!”
就在挖掘工作顺利进行时,林野突然发现手里的青铜罗盘震动得越来越厉害,指针一直指着矿坑的深处,像是在提示那里有重要的东西。“郑队长,矿坑深处可能还有其他发现!”林野赶紧把罗盘递给郑队长,“罗盘的反应比之前强很多,下面应该有和青铜盒、太阳神鸟金盘类似的重要文物。”
郑队长接过罗盘,又看了看矿坑深处:“咱们确实还没挖到矿坑的最底部,之前因为担心结构不稳定,没敢继续往下挖。既然罗盘有反应,咱们就小心点,再往下挖一米看看。”队员们立刻拿来加固设备,用钢管支撑住矿坑的墙壁,然后小心翼翼地向下挖掘。
挖了大概一个小时,苏晓的软毛刷突然碰到了一个金属物体,她赶紧停下,用放大镜仔细观察——随着泥土逐渐剥离,一个青铜打造的“玉矿令牌”渐渐显露出来,令牌上刻着一只展翅的太阳鸟,鸟的爪子抓着一块玉料,令牌的背面刻着“蜀玉之主”四个字。“是‘玉矿令牌’!”苏晓激动得声音都在抖,“爷爷的笔记里提到过,这是古蜀人管理玉矿的信物,只有负责采矿的头领才能拥有!”
林野赶紧凑过来,用手电筒照亮令牌:“你看令牌的边缘,有和青铜盒一致的‘地脉纹’,说明这令牌和青铜盒、罗盘是一套的,都是古蜀文明的重要信物。而且令牌上的太阳鸟造型,比金沙遗址的金盘更古老,可能是早期的‘太阳鸟图腾’!”
郑队长小心翼翼地把令牌放进保护盒:“这令牌太重要了!它不仅证明了这个玉矿的管理体系,还能追溯太阳鸟图腾的起源,对研究古蜀文明的发展脉络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咱们得赶紧把令牌送到实验室,进行详细的检测和保护,同时继续挖掘矿坑底部,看看还有没有其他的信物。”
接下来的几天,考古队在矿坑底部又有了新的发现:一个用玉料打造的“矿坑祭祀台”,台上摆放着几件小型的玉制礼器,包括玉琮、玉璋,还有一个刻着星图符号的玉盘;祭祀台旁边发现了几具完整的骨骼,经过鉴定,这些骨骼属于当年的采矿工匠,骨骼旁边还放着他们生前使用的采矿工具,显然是古蜀人“以人祭矿”的遗迹,反映了当年采矿活动的神圣性。
“以人祭矿”的发现让大家都很震撼,苏晓看着骨骼旁边的工具,眼眶有些发红:“爷爷的笔记里说,古蜀人认为玉矿是‘神山赐予的礼物’,采矿前要举行祭祀仪式,祈求山神保佑。这些工匠为了给部落提供玉料,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太伟大了。”林野拍了拍她的肩膀:“咱们会好好保护这些遗迹,让更多人知道他们的贡献,这也是对他们最好的纪念。”
考古队在玉矿遗址的挖掘工作持续了一个月,共出土了玉料、采矿工具、祭祀礼器等文物上千件,还发现了完整的矿坑结构和“火攻法”采矿的遗迹,为研究古蜀文明的采玉技术、管理体系和宗教信仰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挖掘工作结束后,四川省文物局决定在玉台山脚下建立“古蜀玉矿遗址博物馆”,将出土的文物和矿坑遗迹保护起来,向公众开放。
开馆当天,林野和苏晓作为重要贡献者,受邀参加了开馆仪式。站在博物馆的展厅里,看着玻璃柜里的“玉矿令牌”、采矿工具和玉料,林野的心里满是感慨。郑队长走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小林,苏丫头,谢谢你们。如果不是你们的罗盘和爷爷的笔记,咱们可能还找不到这个玉矿遗址,更解不开古蜀文明的这些谜团。”
苏晓笑着说:“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而且我们也从中学到了很多。对了,郑队长,星图上还有几个未知的坐标,咱们接下来要不要去看看?比如云南的‘古滇国遗址’,爷爷的笔记里也提到过那里有重要的文物。”郑队长眼睛一亮:“我正想跟你们说这事!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已经联系我了,说他们在星图标注的位置发现了古滇国的遗迹,邀请咱们一起去勘探。你们愿意去吗?”
林野和苏晓对视一眼,眼里满是兴奋。林野掏出青铜罗盘,罗盘的指针正指向南方,微微颤动着,像是在呼应远方的古滇国遗址。“当然愿意!”林野说,“咱们不仅要找到古滇国的文物,还要解开更多中华文明的谜团,完成爷爷们的心愿。”
开馆仪式结束后,林野和苏晓回到驻地,开始收拾行李。苏晓把爷爷的笔记本和“玉矿令牌”的照片放进背包,林野则小心翼翼地把青铜罗盘收好——这两个罗盘,已经陪伴他们走过了三星堆、金沙遗址和玉矿遗址,见证了一个又一个重要的发现,接下来,它们还会继续指引着他们,去探索更多未知的文明宝藏。
第二天一早,林野和苏晓跟着郑队长,坐上了去云南的飞机。飞机穿过云层时,林野看着窗外的蓝天,手里紧紧攥着青铜罗盘。他知道,新的冒险又要开始了——古滇国遗址里,可能藏着古滇人独特的青铜文化和祭祀习俗,甚至能找到古蜀文明与古滇文明交流的证据。
飞机渐渐靠近云南,远处的滇池在阳光下泛着粼粼波光。林野和苏晓收拾好东西,准备下飞机——古滇国遗址,我们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