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武帝御驾已来到交趾承宣布政使司。
当光武帝的御驾在交趾承宣布政使司的首府升龙城甫一落下,整个城池便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沸腾。
左布政使王昌明主持的盛大欢迎仪仗尚未撤去,街头巷尾的议论已如野火燎原。
交趾的百姓扶老携幼,挤在官道两侧,踮起脚尖,只为远远望一眼那明黄色的龙旗与威严的仪仗。他们黝黑的脸上洋溢着近乎虔诚的激动与希望。
“陛下!是陛下真来了!”一个须发皆白的老农,粗糙的手指几乎要戳破粗糙的土布衣衫,声音颤抖着对身边人低语,“自打陛下的新政到了咱们交趾,田租减了,官府收粮给现钱了!咱家的米缸……米缸能见底的日子少了!娃儿们脸上有肉了!”朴实的话语,道尽了这片土地上最根本的渴求——吃饱肚子。光武帝的名字,在交趾的田间地头、茶棚酒肆,被一遍遍咀嚼、传颂,带着滚烫的温度。
当于成龙领着那三位由他亲手从都察院“阎罗殿”里挑选出来的狠角色——京师大学新任大祭酒周铁砚、南直隶大学新任大祭酒郑寒锋、扬州大学新任大祭酒韩破浪——风尘仆仆地乘着巨大的“天鹏号”喷气铁鸟降落在升龙城新建的简易机场时,光武帝的目光立刻锐利地投注过来。机场的风沙尚未平息,皇帝已大步上前,有力的手掌重重拍在于成龙的肩头:“于卿!选得好!国之利刃,正当其时!”那目光扫过周铁砚的冷硬、郑寒锋的幽深、韩破浪的剽悍,如同在检阅即将投入最惨烈战场的精兵,“三所学堂,就托付给诸位了!务必刮骨见髓,涤荡乾坤!”
升龙城官衙大厅,被临时征辟为帝国最高决策之地。烛火通明,映照着帝国中枢重臣与这三位新晋学府掌门人肃穆的脸庞。光武帝端坐主位,龙袍上的金线在灯火下流淌着冷冽的光。他开门见山,声音不高,却字字如重锤砸在寂静的大厅:
“贪腐之害,甚于洪水猛兽。于卿所荐三位,即为此症之刮骨尖刀!此非虚言。然,腐肉既去,当立新肌!今日升龙城会议,首在宣示:朝廷对贪墨,绝无丝毫容忍!凡蠹虫,必根除!”皇帝的目光扫过全场,无人敢与之对视。短暂的停顿后,那决定帝国教育乃至国运走向的惊雷,一道接一道炸响:
“其一,为彰天朝上国气度,扬华夏文明于四海,自即日起,各大学堂招收外邦学子,**不再限额**!”
“其二,外邦学子入我国学,**岁费一律定为纹银五百两**!分文不减!”
太炸裂了,这弯转的也太急了吧,从明帝国补贴番邦学子一人五百两,到现在番邦学子向大明交五百两才能来大明求学!
第二条把这些高官炸的外焦里嫩,第三条那就直接炸死了!
“其三,”光武帝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斩钉截铁的决绝,“凡我大明子民,无论就读何所学堂,**学费一律统一定为——每年五两纹银**!过往高低悬殊之制,即刻废止!”
“嗡——!”仿佛平地卷起一股无形的风暴,整个大厅瞬间被惊骇的低语和倒吸冷气的声音淹没。
内阁首辅王紫涵脸色剧变,几乎是失态地向前一步,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尖锐:“陛下!三思啊!我国内学子,有一百万之多!若学费统为五两,国库可能无法支出这笔开支?此乃每年凭空多出近五百万两的窟窿啊!国用何以支撑?”
光武帝眼皮都未抬一下,只冷冷道:“王阁老,账算得明白。窟窿,朕自会从别处填!”
话音未落,第四条更猛烈的冲击接踵而至:
“其四,”皇帝的目光锐利如刀,扫过在场几位脸色煞白的大学堂代表,“大学堂教授、学官,月俸动辄百两,远超寻常百姓数十倍,此乃**严重不均**!自下月起,**所有教职俸禄,一律统一定为——月俸最高五两!**”
五两!堂堂最高学府的教授,月俸竟与一个手艺稍好的工匠持平!
几位随行的翰林院学士身体晃了晃,几乎站立不稳,脸上血色尽褪,只剩下绝望的死灰。
“其五,”光武帝的声音如同最后的审判,“户部拨付各大学堂之款项,今后只按**其国内在籍学生人头拨付**,标准为——**每生每月十两补贴!**”
十两!这仅仅是过去那些“补贴黑洞”中一个零头!那些依靠虚报名额、巧立名目中饱私囊的蛀虫们赖以生存的温床,被皇帝亲手彻底掀翻、砸碎!
大厅内死一般的寂静。空气凝固了,沉重得让人窒息。王紫涵僵在原地,嘴唇哆嗦着,却再也说不出一个字。于成龙眉头紧锁,忧心忡忡地看向皇帝:“陛下,外邦学子岁费五百两,是否……过高?恐非藩属小邦所能承受。”
“承受不起?”光武帝嘴角勾起一丝冰冷的弧度,目光仿佛穿透了厅堂的穹顶,望向浩瀚的南海,“那便不必来!我大明之学府,非为接济万邦而设!官府所为,首在服务我大明黎庶!为学子减轻负担,使寒门亦有登科之望,此乃朝廷本分!钱从何处来?”他顿了顿,声音陡然变得斩钉截铁,带着不容置疑的帝王意志,“**自有该出钱的地方出!**”
当民生日报社长王锦焕拿到这份字字千钧、足以颠覆乾坤的会议纪要时,双手抑制不住地颤抖。他深知其分量,立刻召集最精干的报人,调集所有备用铅字与纸张,昼夜不停,以近乎疯狂的速度排版、印刷。数日后,带着浓郁油墨气息的《民生日报》“升龙会议特刊”,如同挣脱了樊笼的惊鸟,通过朝廷的八百里加急驿传系统,飞向大明帝国的每一个角落。
**《民生日报》升龙城特刊 头版巨幅标题:**
> **“帝心系寒门!光武陛下于升龙城谕令天下:**
> **★ 大明学子学费:一律五两\/年! ★**
> **★ 外邦求学:岁费五百两! ★**
> **★ 学官俸禄:月俸五两! ★**
> **★ 生员补贴:按人头实发,每生月十两! ★**
> **贪腐温床彻底铲除!教育新天自此始!**
这薄薄的一张报纸,如同投入滚油的火星,瞬间点燃了整个帝国!一场前所未有的、自下而上的狂澜,席卷了神州大地每一个阶层。
千里之外的泉州府衙签押房内,知府刘正清,这位以清廉刚直闻名的官员,正捧着新鲜出炉的《民生日报》,双手因激动而微微颤抖。
他那素来严肃的脸上,此刻竟泛起一层激动的红晕,眼角甚至隐隐有湿润的迹象。
“好!陛下圣明!圣明啊!”刘正清猛地站起,声音洪亮,在空旷的签押房内回荡,充满了扬眉吐气的畅快,“五两!这才是读书人该交的价钱!这才是朝廷该做的事!
什么狗屁‘门槛’?什么狗屁‘体面’?统统是那些蛀虫盘剥寒门的借口!”他大步走到窗前,猛地推开紧闭的窗棂,深秋带着凉意却无比清爽的空气涌入。
“传令!”刘正清猛地转身,对着闻声进来的书吏,斩钉截铁地命令,“即日起,府衙及各州县官署,所有官吏,必须人手一份此期《民生日报》!
府学、县学大门外,立刻张贴陛下谕令全文!给我用最大的字!最醒目的位置!要让泉州府每一个识字的、不识字的百姓,都知道陛下的恩典!知道陛下的心,始终和黎民站在一起!”
他的声音铿锵有力,带着一种压抑多年终得释放的激昂。
他知道,陛下的刀,不仅砍向了学府的蛀虫,更砍向了整个盘根错节的贪墨体系!这五两学费,是投向旧秩序的一颗惊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