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的军事逻辑里,项羽的撤退毫无道理。毕竟项羽麾下几乎全是来去如风的精锐骑兵, 这是他们最大的优势。就算高要真的奇迹般地调回了第三兵团,其主力也必然是步兵,能有多少骑兵?
一支以步兵为主的兵团,难道真的敢出城追击项羽的几万铁骑?那不是自己找不自在,主动将步兵软肋送到骑兵的铁蹄之下吗? 项羽完全有能力在野战中利用骑兵优势回头痛击任何追兵。这种未战先退、避而不战的作风,也完全不符合项羽那一贯霸道强横、遇神杀神的性格。 这一切,都太反常了。
与此同时,在撤退的路上,项羽的心情也绝非平静。他虽然基于避免更大损失的判断而做出了撤军的艰难决定,但内心深处同样疑虑重重,甚至有些打鼓。 他并非鲁莽之辈,深知“兵不厌诈”的道理。因此,在撤军的同时,他一直不断地派遣出最精锐的斥候,像一张无形的网洒向大军四周以及后方,严密查探着一切动静,尤其是阳平关的动向。
他需要确认,高要的援军是否真的如他所料那般强大,还是仅仅是一场虚张声势的骗局?他的撤退,究竟是及时止损的英明之举,还是误判敌情、错失良机的巨大失误?这种不确定性像一根刺,扎在他的心头。
斥候带回的消息则更加微妙:自己这边刚刚撤军,高要确实亲自带着几千人马出了阳平关,但他们并未摆出追击的阵势,只是在关外一定距离内谨慎地查看情况,清理战场,随后便停止了前进,始终没有采取任何实质性的追击行动。
这一幕,让项羽的眉头锁得更紧了。高要的谨慎,反而加深了这场迷雾——他到底是真的底气不足,故布疑阵吓退了自己?
沉重的马蹄声和车轮滚动的噪音混杂在一起,构成了一支败退军队的沉闷交响。然而,在这看似仓惶的撤退洪流中,项羽端坐在乌骓马上,脸色却如同暴风雨前的天空,阴沉得可怕。而且随着撤军的路途越远,实际上这会的项羽心里也是越发的没底。
最初阶段,他的计划似乎正在按部就班地上演。一开始还能够听到斥候不断回报,在队伍四周发现了大量南境军的斥候游骑, 他们像幽灵一样徘徊在楚军队伍的侧翼和后方,时不时地冒险靠近,探查着己方的行军情况、阵型以及士气状态。 这种被窥视的感觉,反而让项羽心中笃定——高要果然在密切关注着自己,追击的可能性很大。
但随着己方的大军越来越远离阳平关之后,情况开始变得微妙起来。 根据斥候的回报,周围的南境军斥候数量开始大量的减少。 那种如影随形的压迫感正在迅速消退。
离开了超过阳平关一百里之后,南境军的斥候就已经开始十不存一, 偶尔才能远远瞥见一两个影子,很快便消失在地平线上。
离开了一百五十里之后,斥候更是几乎完全看不到了。 放眼望去,广阔的原野上,除了自己这支“狼狈”撤退的大军,再也感受不到任何来自敌人的注视。
这一路上,项羽一直在精心防备着两件事:一是阳平关内的高要是否会倾巢而出,率军追击;二是那支传说中的南境军主力是否会突然从某个意想不到的方向杀出,突袭己方。
当然了,项羽也不是真的愚蠢到只会一味的撤退,他的真实目的,是想要借着这个机会,反过来坑高要一手! 他的思维已然发生了变化:既然高要的“援军”已经到达,双方实力对比变得模糊,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简单多了——在野战中决一死战!
因此,项羽故意做出一副仓促撤军、甚至有些慌乱的样子,目的就是为了引诱高来追击自己。 他洞悉人性,尤其是高要那多疑又不肯吃亏的性格。项羽很清楚,双方已经没有了任何合作的可能性,只能够是宿敌。 而这么好一个能够追击“溃败”的西楚霸王、让他损兵折将甚至可能一举歼灭的机会,高要会不会抓住?所以这其实也可以理解为是项羽这个所谓的“莽夫”在计策上的一种进化与变化。
所以,楚军看似是在溃散式地撤军,队伍显得十分凌乱, 沿途甚至“无意”中留下了不少的物资,比如一些破损的营帐、散落的粮袋,甚至一些看似笨重、来不及带走的行军锅灶和辎重车辆, 这一切其实都是为了给高要造成一种楚军士气崩溃、只顾逃命的致命误导。
而在这看似凌乱的行军队伍内部,实际上却一直都在项羽的严密掌握之中。 各支精锐骑兵部队看似分散,实则保持着能够随时相互策应、瞬间完成集结反击的阵型。一旦高要真的贪功冒进,率军追入项羽预设的战场,必然会受到楚军蓄谋已久的、雷霆万钧般的致命反击! 这也是项羽在主动的、以一种看似被动的方式,寻找机会跟高要来一场硬碰硬的决战,以期一举扭转战局。
但足足撤出了一百五十里的位置,伴随着南境军斥候的彻底消失,项羽的心态彻底沉下去了。 最后一丝期望也化为了泡影。旷野寂静,只有风声和己军队列的嘈杂声,预想中的追兵始终没有出现。
都已经到了这个地步了,项羽就算是再傻也该想明白了: 距离已经拉得太远,高要就算此刻才想起追击,也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机,根本不可能追上了。这也就说明了两点问题:
要么,是高要真的来了援军,但兵力或许并不如想象中那么雄厚,其首要目标是确保阳平关万无一失,因此选择了稳守关隘,放弃了追击自己这种带有风险的可能性。 若是这种情况,虽然计划落空,但至少证明他的撤退是基于现实的威胁,项羽还勉强可以接受。
要么……就是自己从头到尾都被高要欺骗了! 根本就没有所谓的庞大援军,或者援军数量极少,那一切浩大的声势、严密的斥候网,都只是一出精心策划的空城计!自己完全是被高要虚张声势地吓唬住了,从而主动放弃了唾手可得的优势,甚至可能错失了攻破阳平关的绝佳战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