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月曦从车斗里拿出一个采集盒,按下盒侧的按钮,盒底弹出一根细长的金属采样针。
按照原主记忆里的方法,她将采样针垂直插入土壤,直到没入十厘米深,然后顺时针旋转一圈,轻轻拔出。
采样针带出一柱完整的土壤样本,颜色呈均匀的深褐色,还带着湿润的泥土气息。
反正她是看不出什么名堂,杨月曦将土壤样本放入采集盒,盖紧盖子,盒身立刻自动贴上标签,标注着“采集点1,时间9:17”。
她又连续采集了三个不同位置的样本,才将采集盒放回悬浮车,将土壤放入检测仓,关上仓门,等待三十秒,屏幕上就会跳出详细数据:有机质含量3.2%,氮磷钾含量均处于正常范围,微生物活性指数8.7(满分10),未检测出有害病菌和重金属超标。
“看来第一块区域没问题。”杨月曦松了口气,将检测报告同步上传到农场主系统,然后上车前往下一个采集点。
或许是第一遍操作已经熟练,接下来的采集过程越来越顺利。
她驾驶着悬浮车,先后去到位于农场边缘的第二采集点(靠近灌溉渠,重点检测土壤盐度)、位于中部的第三采集点(去年曾发生过轻微虫害,需重点监测虫蛹残留)、位于高地的第四采集点(易受干旱影响,关注土壤保水能力)。
悬浮采集车在第五采集点稳稳停下。
杨月曦推开车门,一股与其他区域不同的麦香扑面而来——这里种植的是刚从星际农业研究所引进的“金穗3号”,麦穗颗粒更密,秸秆韧性更强,据说亩产比普通品种高15%,但对土壤环境的要求也格外苛刻,因此被划为整片农场的“试验田”,需要格外的重视。
她弯腰拨开比膝盖略高的麦秆,指尖轻轻拂过饱满的麦穗,能清晰感受到麦粒在颖壳里的沉甸甸。
按照流程采集并检测,三十秒后,进度条走完,一组数据瞬间刷新在屏幕上:土壤湿度62%,有机质含量3.1%,氮磷钾比例均衡,重金属未检出。
但最关键的“微生物活性指数”一栏,却赫然显示着“5.3”,而屏幕下方的正常阈值标注着“7.0-9.0”。
“怎么会这么低?”杨月曦这个门外汉也一眼就看出了问题。
微生物活性是土壤肥力的“晴雨表”,指数过低意味着土壤里分解有机质、释放养分的微生物数量不足,时间久了,小麦会因为吸收不到足够的养分出现叶片发黄、灌浆不足的问题,甚至可能影响最终的产量。
她立刻拿起第二份样本,重新倒入检测仓。
这一次,她紧盯着屏幕,连呼吸都放轻了些。进度条缓慢推进,最终停在“5.2”——比第一次的数值还要低。
杨月曦有些慌了,她又接连检测了田中和田尾的样本,结果大同小异,最高的也只有5.5,远远低于正常阈值。
就在她不知所措的时候,个人终端突然弹出一条提示,农场管理系统自动关联了第五采集点的异常数据,生成了一份初步的解决方案。
她立刻点开,屏幕上清晰地列出两条建议:
1. 调整灌溉方案:将试验田的灌溉频率从“每日两次”恢复为“每日一次”,单次灌溉时长从二十分钟减半至十分钟,避免土壤积水导致透气性下降;
2. 补充微生物营养剂:灌溉时,向试验田的灌溉管道中添加一支“微生物激活营养剂”,该营养剂含有的活性成分能快速为土壤微生物提供能量,促进其繁殖,预计三天内可将活性指数恢复至正常范围。
看到系统给出的建议,杨月曦悬着的心稍稍放下。
农场管理系统整合了历年的种植数据和农业专家的经验,给出的方案往往精准有效。
她立刻按照提示操作,点开个人终端里的“灌溉系统控制”界面,找到“试验田(第五采集点)”的设置选项,将灌溉频率和时长调整至系统建议的参数,点击“确认”后,屏幕弹出“设置已生效,下次灌溉将于今日18:00执行”的提示。
杨月曦坐回悬浮车,启动车辆,朝着位于农场东侧的灌溉中心驶去。
沿途的麦田依旧金黄,但她的心思全在营养剂上——如果库存不足,需要立刻联系供应商采购,一旦耽误了下次灌溉,微生物活性指数可能会进一步下降。
悬浮车行驶了大约十分钟,一座银白色的圆柱形建筑出现在视野里,这就是农场的灌溉中心。
她走进灌溉中心的操作室,在智能投放系统的控制面板上,找到“试验田专属管道”的选项,设置好“下次灌溉时自动投放1支微生物营养剂”的指令。
确认指令生效后,她又仔细检查了营养剂的库存以及投放口的阀门状态,确保不会出现堵塞或漏投的情况,这才放心地离开灌溉中心。
解决了试验田的土壤问题,杨月曦紧绷的神经终于放松下来。其实还挺简单的,一切都有智能管理系统,难怪原主不求上进想继承农场。
可是她的任务很奇怪耶,难道不是该让自己把她们家的农场发扬光大吗,为什么要去首都星区呢?
杨月曦心里有些不解,不过她的注意力转移到了她所乘坐的悬浮采集车上。
这辆悬浮车除了自动导航模式,还有手动驾驶模式——原主偶尔会在巡视结束后,开着车在田埂上“兜风”,享受风拂过脸颊的感觉。
“反正时间还早,不如试试手动驾驶?”她心里涌起一股好奇。她先在脑海里回忆了一遍原主关于驾驶悬浮车的记忆,低头研究了一下操控面板,找到“手动模式”的切换按钮,轻轻按下。
原本显示导航路线的全息屏瞬间切换成了驾驶视角,上面显示着当前车速和高度。
杨月曦深吸一口气,右手握住操控杆,轻轻向前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