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空震微微颔首,目光中带着赞许:“感觉如何?恢复好了?”
“回师尊,已无大碍。”李天答道,随即话锋一转,神色变得认真,“师尊,师叔,弟子有一事相求。”
唐建捋了捋胡须,笑道:“何事?但说无妨,只要是我们能办到的,绝不推辞。”
李天深吸一口气,目光扫过静室内仍在调息的师兄师姐,沉声道:“是关于王虎、王雄、高平、柳秋英四位师兄师姐的。他们此次遭此大难,虽因祸得福,但根源仍是实力不足,无法应对强敌。仓山武域虽好,但危机四伏,他们若继续四处奔波,难保不会再次遭遇不测。”
他顿了顿,眼中流露出恳切:“弟子恳请师尊和师叔,能否让他们留在炼宝阁,或者在三宗之地潜心修炼?”
司空震与唐建对视一眼明白李天的想法,但并未立刻回答,眼中皆有思索之色。
片刻后,司空震缓缓开口,语气深沉:“李天,你的顾虑,为师明白。你重情义,不愿再见他们涉险。然而,你想过他们的意愿吗?修道之人,并非一味寻求安稳便能攀至高峰。磨难与危机,亦是淬炼道心、突破瓶颈的契机。他们若甘于平淡,当初便不会选择与你一同离开苍山武域,踏上这充满未知的征途。”
唐建也点头附和:“你师尊所言极是。他们我都见过,性子倔强刚猛,绝非愿托庇于人下、安逸修炼之辈。
王虎、王雄、高平和柳秋英此次历经生死,道心恐已有蜕变,更不会愿意就此停下脚步。你的一片好心,他们未必会接受,强行安排,反而不美。”
李天闻言,眉头微蹙。他自然知道师兄们和师姐的性子,但正是知道前路更加艰险,他才更不愿他们再受伤。
“可是师尊,师叔……”李天还想再劝。
司空震抬手制止了他,目光温和却坚定:“李天,你的路,注定不凡。追随你的人,也注定无法平凡。真正的同门之情,手足之义,并非是将他们护于羽翼之下,而是并肩前行,共同面对风雨。他们的道,需要他们自己去走,是去是留,也理应由他们自己决定。”
他顿了顿,继续道:“不过,你的提议也并非全无道理。眼下他们伤势初愈,确实需要一段时间静心巩固修为,适应新增的力量。这样吧,在他们完全恢复之前,可暂留炼宝阁。待他们伤愈出关,是去是留,如何选择,我们尊重他们自己的意愿。届时,无论他们选择留下修炼,还是自己出历练,炼宝阁乃至三宗,都会是他们最坚实的后盾,可随时归来。”
“你看如何?”
李天沉默片刻,知道师尊思虑更为周全,所言在理。
自己确实无法替师兄师姐们做决定。
他最终点了点头,郑重行礼:“弟子明白了,多谢师尊、师叔成全。”
唐建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这就对了。放心吧,小子,经过此番磨难,你那几位师兄师姐,绝非池中之物,给他们些时间和机会,他们定能成长为让你我都刮目相看的强者。未来的路,未必只是你庇护他们,或许有一天,他们也能成为你的强大助力。”
李天望向静室内气息越发沉稳的三人,心中豁然开朗。
是啊,师兄师姐们也有自己的骄傲和道途,他应该相信他们。
阳光洒满静室,一片暖意。李天心中已有了决定,等待师兄师姐醒来,他将尊重他们的选择。
随后,李天递出一个储物戒指。:“师尊,唐师叔,这里有一些东西,希望你们喜欢,说着将储物戒指交给两人。”
两人见状,微微一笑。唐建率先开口:“以我们的实力,你送出的东西无用,除非能有神君强者的天材地宝。但是,你知道的,仓山武域资源有限,我们想再进一步,还是太难了。”
李天闻言,心中暗暗下定决心。便开口道:“师叔,师尊,这些东西虽然对你们境界已经无太大作用,但可以培养门下弟子和你们的后辈,他们需要。”
两人闻言,不再推辞。彼此一人接过一个储物戒指,神识一扫,心中震惊。
司空震笑得嘴都合不拢,开口口道:“好徒弟,你这是送出那么多神魂道果,是不是把神魂树都搬来了?”
唐剑也是震惊的看着李天。
李天微微一笑,并未回答。
司空震和唐建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震撼与欣慰。他们这个徒弟\/师侄,不仅天赋绝伦,重情重义,出手更是阔绰得超乎想象。
司空震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激动。苦笑道:“天儿,你这……这岂止是‘一些’?如此多的神魂道果,足以让我炼宝阁乃至三宗的核心弟子整体神魂强度提升一个大层次,未来诞生强者的概率将大大增加!这份礼,太重了!”
唐建亦是感慨万分,他轻轻摩挲着戒指,神色复杂地看着李天:“老夫本以为,你即便有所机缘,能有救他们数百枚便已是惊天之举。没想到……唉,看来你在外经历的,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也远比我们想象的更成功。这份心意,师叔领了,也替三宗未来的弟子们,谢谢你了。”他郑重地拱了拱手。
李天连忙侧身避过,恭敬道:“师尊,师叔言重了。宗门与师尊、师叔之恩,弟子永世难忘。这些身外之物,若能对宗门有益,便是它们最好的归宿。弟子只盼宗门能愈发强盛,师尊师叔也能少些操劳。”
“好!好!好!”司空震连说三个好字,脸上的笑容愈发灿烂,眼中满是自豪,“我司空震能收你为徒,实乃平生最大幸事!有了这些资源,我炼宝阁何愁不兴?”
唐建眼中精光闪烁,接口道:“何止炼宝阁?四宗同气连枝,这批资源运用得当,足以让我四宗底蕴再上一个台阶,未来在这苍山武域,地位将更加稳固。李天,你此举功在千秋!”